

走进乡村博物馆
文/沈 学 印
退休后这几年,走南闯北真得“走”进了不少博物馆,但大多都是建在城市里的,而乡镇村屯一级的博物馆还是寥寥无几,几乎为零。那年回山东老家,听说不少乡村都建起了各自的博物馆,如记忆博物馆、民俗博物馆、老家什博物馆、历史遗迹博物馆等。在乡村博物馆建设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200多个大大小小的乡村博物馆,不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记忆,也在乡村旅游及文化旅游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处在京杭大运河上的山东台儿庄马兰屯镇抗埠村建起的“乡村记忆馆”和泥沟镇张山头村建起的“民俗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台儿庄马兰屯镇抗埠村是一个历史文化名村。东汉时建村,周围有汉墓群、古寺庙遗址及众多古井。历史遗产与田园风貌并存,成为抗埠村最大的财富。为了留下这笔财富,抗埠村以“人文抗埠”“田园抗埠”为思路,积极打造古城古村后花园建设工程,开发马兰植物博览园、运河花卉、新天地园林等龙头项目,不断加强运河湿地公园绿化工程和水系生态长廊建设工程,对境内运河分洪道沿岸进行绿化改造,很快建起一座“乡村记忆馆”。建馆初期,村民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在村里乡贤和个体户的资金支持下,村民们自发捐献老式农具、马灯、算盘、粮票等老物件,使得这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乡村博物馆矗立乡间,成为抗埠村历史发展的见证,再现了抗埠村从穷脏差到富美净的发展之路。

和马兰屯镇抗埠村相毗邻的泥沟镇张山头村也建起了自己的博物馆,取名为“民俗馆”。
“民俗馆”内藏品居多,内容包罗万象。有当地的民间手工艺品、老旧农具、过去家庭的生活用品、地方非遗等。一件件实物在向人们展示着曾经的生活岁月,记录着那年那月那些逝去的光景。几位90多岁的老人还主动承担了义务讲解员的工作,以自己亲身的经历讲解介绍那场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现身说法回忆过去,丰富了历史的细节,让当年的战争重创尤其侵华日军在村子里制造的惨案记忆犹新,重温了历史,也让这些抗日故事走向了更广阔的历史空间。

如今,不论是马兰屯镇抗埠村“乡村记忆馆”,还是泥沟镇张山头村的“民俗馆”,来此参观的人越来越多,名声越来越响,不仅老人们回忆的抗战故事让游客驻足回味,就是馆内的精彩展示也让人们流连忘返。除了这些静态的展示以外,博物馆内每天还有剪纸、泥塑、武术等非遗绝活的现场展示,甚至还有手艺人现做现卖的手工艺品,都在吸引着前来光顾的游人。如一位80多岁的老手艺人在现场打磨制作的小石球、小石锁,十分耐观赏,做工也分外精致,成为游客青睐的“抢手货”。

据村里人介绍,到马兰屯镇抗埠村“乡村记忆馆”和泥沟镇张山头村“民俗馆”参观的游客,旺季的时候,一天多达千人。参观完毕,这些游客都会带上一两件自己喜欢的手工艺品,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还让村里的非遗技艺得到了活态的传承。
2020年10月20日7:00


作者简介:
沈学印 笔名晓哂、雪垠。业余时间喜欢写点东西。迄今已有4000余篇(首)文学作品在百余家国内外报纸杂志发表。出版文集30余部,编著文学作品集20余部;荣获各类国家和省级文学奖项30余次。系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林业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生态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理事、世界华人文学社团机构及选稿基地主编等。现居黑龙江伊春。

主播简介:
吴涵伟(枫叶下的玫瑰),中共党员,现已退休。酷爱朗诵、唱歌,现为哈市香坊区枫叶秋霞艺术团团长,喜欢用声音和真挚的情感诠释每一篇文字与每一首歌曲。崇尚自然、简静和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