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雪芹 毛泽东 孙中山
作者:刘云平〔山西〕
1 北京香山是世界24座名山之一,也是中国继泰山,黄山、庐山、峨眉山之后第 五 座入选世界名山的中国名山。
香山虽然不高,也不大,但它有着数百年皇家园林的经典建筑群,香山又叫静宜园 ,是大清名冠华夏的 “ 三山五园 ” 之一。有乾隆二十八景,更有着层林尽染闻名世界的香山红叶。
香山的人文历史和建都史悠久,是京都文化的载体。
香山是中国历史名人曹雪芹名著《红楼梦》的诞生地。
香山与世纪伟人孙中山和毛泽东密切相关。

2 2020年10月17日,第十一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 : 《 红楼梦 》开始的地方《品红说》在香山下植物园内,曹雪芹纪念馆隆重举行。 真是说不尽的 《 红楼梦 》,道不完的曹雪芹,辩不清的后四十回,登不上的青埂峰。一位女士发言第一句话就是 : “ 曹雪芹万岁 ! 《 红楼梦 》 无疆 !” 可见伟人,名著之影响。
北京香山植物园有曹雪芹纪念馆,纪念馆以 “ 黄叶村 ” 命名,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门口的巨石上镌刻着著名学者、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的 “ 曹雪芹纪念馆 ” 。
自18 世纪60年代《红楼梦》问世以来,曹雪芹的家世生平,以及他 “ 著书黄叶村 ” 的村址、居所,一直是红学家和红学爱好者探索的课题。1971年4月4日,正白旗39号房主在西屋的西壁外墙皮内发现题壁诗文墨迹,一些红学家认为与曹雪芹有关,是为曹雪芹故居。1983年4月22日,中国曹雪芹研究会在此建立曹雪芹纪念馆。
黄叶村中林木葱郁,绿草如茵,环境优美而清静。村内不仅设有 “ 河墙烟柳 ” 、“ 薜萝门巷 ” 、 “ 竹篱茅肆 ” 、“ 柴扉晚烟 ” 等景点,还有凹晶茶馆、酒肆、碑林、古墩、石磨、水井和屋后的菜地,呈现出一派悠闲的田园风光。
这座具有浓厚乡村气息的清代宅院,坐北朝南有三进院落,便是曹雪芹晚年生活和写作《红楼梦》的地方。 前院北屋内的陈列再现了曹雪芹晚年居住、生活状况。 中院北房和东西厢房是介绍曹雪芹生平的展室。院子中央是曹雪芹的铜像。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居士,或芹溪处士,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祖籍辽宁铁岭。先世本来是汉人,后来成为满洲正白旗 “ 包衣 ” 。康熙五十四年(1715)生于南京织造世家,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13岁时,其父曹顒 ( 一说 曹頫 ) 因经济亏空案被抄解归京,先在崇文门外蒜市口居住。23岁,曹家曾经短暂的中兴,随后一落千丈,彻底败亡,乾隆九年至十九年曹雪芹入八旗右翼宗学堂谋得一个辅助教学的差事,并在此构思《石头记》。36岁,辞去宗学教职,开始了流浪生涯,于乾隆九年左右(1744)回归香山正白旗祖居。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历经多年艰辛,花费10年功夫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丧妻,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思子忧心,饮酒过度而逝。
曹雪芹的一生,是不寻常的,坎坷困顿而又光辉灿烂,后人对其的研究也各有说辞。但他的文学巨著《红楼梦》却达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顶峰。

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其既不是正史,也非野史,更非稗官野史,而是以其亲见亲闻、亲自经历的生活为基础,完成的一部带有时代信息的历史著作。 作为革命家的毛泽东何尝不是 “ 红学 ” 大家? 他也曾说过 《 红楼梦 》可以当作历史去读这类话。
曹雪芹的《红楼梦》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影响了我国的新文化运动,影响了陈独秀和毛泽东等一批中共建党的领导人。

毛泽东同志是个大战略家,他的思想方法是纲举目张。其意是,个别问题、具体政策都是目。总任务、总路线才是纲。战略和战术有如打鱼的渔网,只有抓住渔网的纲绳,才能撒开网,张开网眼,打开目。也就是说,只有把握了战略,具有绾毂全局,宏观、战略的指导思想,才能有指定正确战术的可能。 《红楼梦》中的章回、故事,《废艺斋集稿》的工艺,都是目,作者的人生态度、世界观才是纲。我们只有逐渐明白曹雪芹的人生态度、世界观,才能认清他写作的故事情节和要说明的问题。

3 北京香山不仅因为美不胜收的景色令人神往,更因为它曾作为中共中央驻地而令人敬仰。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机关从西柏坡出发进京 “ 赶考 ” 。
早饭后,毛泽东走出门口,畅快地深吸了一口气。冰封的滹沱河开了,空气中弥漫着春天的气息。周恩来关切地迎上去问 : “ 主席没有休息好吧?应该多休息一会才好,长途行军坐车也是很累的 。”
毛泽东昨晚虽然只睡了四五个小时,精神却很好,他兴奋地说 : “ 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 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
周恩来笑着说 : “ 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
毛泽东满怀信心地说 : “ 退回去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3月25日抵达北京时,将香山双清别墅作为进城第一站。从这时起到新中国成立,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香山双清别墅工作,生活了半年多。在这里,中共中央毛泽东领导人民完成了为新中国奠基的历史使命。

4月24日上午,百万雄师一举渡江,占领南京的消息传来时,毛主席正在六角亭休息。秘书叶子龙送来印有 “ 南京解放 ” 标题的《人民日报》,毛主席仔细阅读,这一历史瞬间被摄影师徐肖冰定格。 也在这一天,毛泽东以恢弘气魄写下了荡气回肠的《七律 ·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预示着中国即将迎来历史性转折: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在双清别墅,毛泽东多次告诫身边工作人员,告诫全党 “ 不做李自成 ”。这时正是中国共产党即将执掌全国政权的关键时刻,毛泽东要求全党要保持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斗争精神。他还以西楚霸王功败垂成的历史教训为镜鉴,告诫全党 “ 不学西楚霸王 ” 。
在擘画建国的日子里,毛泽东率先垂范,带领全党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严格尊守进京 “ 赶考 ” 前题出的 “ 两个务必 ” 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求全党警惕资产阶级 “ 糖衣炮弹 ” 的攻击,不要犯胜利后骄傲自满而失败的历史错误,时刻保持 “ 赶考 ” 精神,强调 “ 我们决不做李自成 ,我们一定考个好成绩 ”。 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香山双清别墅,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政治上看,毛泽东在这里发表 《论人民民主专政》,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先后起草179封电报,撰写21篇重要文章,社论,新闻稿。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毛泽东在这里与各界人士一道组织筹备新政治协商会议,明确了新中国一系列基本国策和宏伟蓝图。从军事上看,毛泽东在这里指挥了举世闻名的渡江战役,吹响了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进军号角。从经济上看,毛泽东在这里积极探索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确定了新中国经济建设根本方针。香山双清别墅留下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众多爱国民主人士共商建国大计的足迹。

4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于北京铁狮子胡同行辕。
在孙中山的一生中,总共到过北京三次。第一次是1894年7月,他呈万言书给李鸿章,想争取到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机会,李鸿章以军务繁忙为由,仅派幕僚接见了孙中山。第二次是1912年8月,他到北京和袁世凯会面,俩人会谈13次,袁世凯终于得到了孙中山不竞选正式大总统的承诺。第三次则是1924年底,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电邀孙中山北上主持大局。
在孙中山三赴北京中,唯有第三次碰到的对手多。此时,国内政局恶化,外有西方列强对孙中山的阻挠,内有段祺瑞、张作霖等军阀对他的阳奉阴违。孙中山深知北上之旅的艰难,但是为了宣传他的主张,他毅然选择北上。在北上途中,他的肝病恶化,到北京后没多久,孙中山便因患肝癌,于1925年3月12日病逝。

1924年 11月13日上午,孙中山到黄埔军校视察,检阅第一期黄埔学生学习战术。检阅完后,孙中山与蒋介石有一段对话。孙中山说:“余此次赴京,明知其异常危险,将来能否归来尚不一定。然余之北上,是为革命,是为救国救民而奋斗,又何危险可言耶?况余年已五十九岁,虽死亦可安心矣。”
12月31日,孙中山抱病抵达北京。当日下午4时,专车到达前门车站,孙中山受到北京各界3万多人的欢迎。欢迎队伍由车站一直排到城门两侧,学界将印好的200多万份传单随街散发。孙中山因病未作演讲,而是以书面形式散发了《入京宣言》: “ 十三年前,余负推倒满清政府,使国民得享自由平等之责任。惟满清虽倒,而国民之自由平等,早被其售与各国,故吾人今日仍处帝国主义各国殖民地之地位。因而救国之责,尤不容缓 。”
1925年1月26日,孙中山被查明是肝癌,病情日益加重,已进入危险阶段。孙中山立下遗嘱。孙中山说明革命的方法:“ 要特别注重两点:第一点是唤起民众 ;第二点是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孙中山立政治遗嘱一份,一份家事遗嘱,还有一份给苏联政府的遗书。 说:“ 余此次来京,以放弃地盘,谋和平统一。以国民会议,建设新国家,务使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实现。乃为痼疾所累,行将不起,生死常事,本无足惜,但数十年为国奔走,所抱主义终未完全实现。希望诸同志努力奋斗。”

孙中山病逝后,中央公园被辟为停灵之所,段祺瑞执政府召开非常国会会议,通过了为孙中山举行国葬议案。停灵祭吊期间,约有数十万人前往中央公园公祭,表达哀思怀念之情。据治丧处统计,仅于月底前,就收到花圈7000多个,挽联59000余副,横幅500余条。
由于孙中山生前希望安葬于创建中华民国之地南京的紫金山,因此当时决定将灵柩暂厝于北京香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室,以待将来。而碧云寺与孙中山,还曾有过一段渊源。1912年,孙中山第二次到京期间,曾由孔祥熙陪同游览过碧云寺,当时孙中山登上寺内的金刚宝座塔顶部平台,发现一株柏树的九个树枝被人用绳索缠绕、石块压迫,摧残成盆景模样。孙中山亲手解除绳索,搬开石块,并且告诫寺院僧人不要再摧残柏树。这株柏树,就是至今犹存的 “ 九龙柏 ” 。到1929年5月,孙中山的遗体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
如今的香山碧云寺内,设有孙中山先生衣冠冢,并设有孙中山纪念堂。纪念堂内正中安放着孙中山先生汉白玉全身塑像,正厅西北隅陈列着1925年3月30日苏联送来的玻璃盖钢棺,堂内还陈列着孙中山先生的遗墨、遗著。近年来,连战、吴伯雄与朱立伦等中国国民党领导人到访大陆时,均到碧云寺拜谒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冢。
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高度地评价了孙中山先生的一生。他说:孙中山是 “ 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 ” ,强调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
毛泽东指出 :“ 孙中山是一个谦虚的人。从他注意研究中国历史情况和当前社会情况方面,又从他注意研究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方面,知道他是很谦虚的。” “ 他全心全意地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 读史使人明智,鉴古方能知今。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毛泽东一辈子都在反复阅读的书,曾多次表示, “ 我是把它当作历史读的 ” 当作历史去读,所思所感,确实别句一格。毛泽东说曹雪芹《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 “ 百科全书 ”。
香山双清别墅承载着中国历史上许多不可磨灭的红色记忆。 我们缅怀香山这段历史,就是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让伟大的祖国继续破浪前进,扬帆远航。
让我们走进香山这段辉煌的人文历史,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我们走进新时代, 学习研究中国古典名著曹雪芹《红楼梦》,传承毛泽东红色革命教育,弘扬孙中山辛亥革命精神。
70年前,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 “ 赶考 ” 命题,并形成伟大的 “ 赶考 ” 精神。71年来,伟大的 “ 赶考 ” 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夙夜在公,攻坚克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实现 “ 两个一百年 ” 的奋斗目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场 “ 大考 ” 。中国共产党人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保持 “ 赶考 ” 的精神状态,永不懈怠,攻坚克难,才能赢得这场旷古未有的 “ 大考 ” !

行笔至此,感慨万千,笔者在北京生活已两年,闲暇时间常去香山游览,我不仅对那里的名胜古迹情有独钟,更因香山承载着党的历史上许多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更因我最崇拜的曹雪芹,毛泽东和孙中山三位世纪伟人的足迹曾布满这里,每当此时三位世纪伟人,就再次闪现在我的眼前。

作者简介,刘云平 男 1971年6月5日生。洪洞县小北门刘家二十三代传人,自由职业者。
从小热衷文学写作,先后花费20年时间创作了百集三重奏系列作品,达十多万字,先后发表在《万里飘萍》《东边井儿》《临汾平阳方志》《洪洞报》《槐乡大地·周末版》和《老家》等报刊。现为洪洞县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