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峡谷深处觅桃源
(多彩石坡采风随感)
壶关县石坡乡石河沐村至仙居村段位居峡谷谷顶,沿途的古村落盘旋于太行谷顶,山路蜿蜒曲长,山峰巍峨延绵,峡谷神韵尽收眼底。寻找峡谷仙源的首站,驱车从峡谷的独秀峰向北,钻过一段人工造就的洞穴,便拐进了石河沐村。
石河沐村以前是乡镇所在地,后来拆乡并镇隶属石坡乡,这里的森林资源和铁矿资源丰富,村庄房屋依山而建,石头房、砖瓦房、土坯房相间,外观古朴自然,构成了太行山独特的建筑风格。
沿着东南方向前行进,途径板安窑、苇则水、安居三个古村。按着路标拐进苇则水村,徒步观景台,太行山瞬间映入眼帘。千峰竞秀,群山环翠,层峦叠嶂,仿佛是一幅雄壮的万里江山图。驻足静观,云淡风轻,神清气爽,万丈深渊的山体间,一条蜿蜒盘曲、若隐若现的旅游公路穿梭而过,车行其间如蚂蚁搬家,来往的汽笛声响回荡在整个幽深的山谷中,峡谷的神韵气象油然而生。

从苇则水村返出,途径安居村,继续向前,拐过一个山脚,豁然开朗,眼前出现了一处群山环抱的小村庄,名叫籽良庄。放眼望去,村中成片的老房子,灰砖灰瓦,黄土白墙,绿树青松,与大自然相辅相成,自然和谐,房屋因地势错落而建,疏密有致,白杨青松穿插其间,构成了一幅中国传统国画。村内各家各户的门前屋后,屯放着一排排用藤条编织的高大的筐,放玉米之用。每年秋天,他们将收获的玉米倒入筐内,顶部盖上草,自然风干晾晒至来年春天,然后加工成颗粒出售。
这里山大沟深,属于典型的干石山区,土地面积少,勤劳的耕耘者开垦出从山脚到山顶的条形田地,以增加种植面积。待到秋收时节,他们大都用肩挑、布袋扛、独轮车推的方式,把成熟的粮食从深山里搬出来,收获时的艰辛和喜悦不言而喻,大山里的艰苦环境,把每个农民磨砺成了铁骨铮铮和坚强不屈的个性。
继续东行,到达辘轳城村。村里的大多房子都是就地取材的石头砌成,村庄静谧安详,古朴拙美。进入村庄,仿佛进入了石头城堡,老房子坚实端庄,古韵十足。途径一处老宅子的门牌上写着“聿修厥德”四个大字,传达者这家主人处事为人的敦厚家风,教育后世子孙,继承和发扬先辈的德业,修炼自身,与左邻右舍和睦相处。村中有的没院墙,即便有,院墙也很矮,有的只有院墙,没有大门,即便有,大门也是用木排叉挡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自然和谐相处,出门根本不需要锁门。
走到村的最南面,豁然开阔,才知道村庄是建在大山的顶端,位于悬崖峭壁间。放眼望去,对面的群山层层崛起,挺拔健壮,巍峨雄浑。这里的百姓们在峡谷谷顶开垦出了大片大片的耕地,并沿袭了传统的农耕方式,春耕秋收时节,赶着牛驴拉着木犁,划过肥沃的田地,种植下希望,收获着幸福。居住在峡谷里的人们,深深的呵护着每寸土地,坚守着生养他们的家园。
沿着山路,绕过一座座大山,一路向东,直达前山庄村。 这个村子也建在山顶,山下便是桥上乡政府所在地。这里的村民还有一条沿村边龙王庙到山下的古道,他们走古道只需约1个多小时的时间,近年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徒步爱好者探险旅行,下山或者山上,都可欣赏沿路风光,让你忘却时间和疲劳。
前山庄村的东面是一片开阔的耕地,由于在山顶,这里四季风不断,尤其是夏季,气候清凉,最适宜避暑。也可从桥上村沿古道爬到山顶,盘坐在山边,静坐,深呼吸,也可向对面的山尽情的呼喊和高歌,清澈的回音环绕山壁间,久浑厚悠远。
由前山庄环谷顶向北环行,到达最后一站,仙居村。行驶在这条沿着峡谷谷顶的山路上,穿梭于太行之巅,像随着一条腾飞的巨龙在舞动,太行山大峡谷的雄伟壮阔在自己的眼神里此起彼伏,激荡不已。
仙居村位于壶关县与平顺县之交,太行山大峡谷八泉峡景区的南谷顶端,这里群山翠绿环抱,一股四季不竭的清泉从村中流过,村的中央建有培植虹鳟鱼的鱼塘,山间构嵌木屋,空山清新,闲适幽静,全国各地自驾来此休闲度假的游客络绎不绝。钻过仙人洞,徒步村外至绝壁观景台,对面的八泉峡玉皇阁隔山对望,拐弯索道凌空于两山之间,穿梭行云之上,甚是壮观。
站在山顶,铜墙铁壁的大山在夕阳的照射下,更加气壮山河。大山的坚韧磨练了山里人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意志,赐予他们心灵手巧、聪慧过敏的才智,他们的胸襟如大山一样宽阔,他们的品格如大山一样质朴。这里的村庄是镶嵌在峡谷深处中的宝石,他们和大山已融为一体,山有了村庄而灵动,村庄有了山而坚实,大山滋养、守护着村庄里的人和生命,村庄传承、延续着发生在大山里的美丽传说和鲜活的故事,大山和村庄是一首动人的和奏乐,每天伴着日升日落在天地之间永恒的奏鸣着。文/向玉根 责编:张仙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