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闻粽箬香
顾晶星
时光转眼又到了“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人间四月天。这时,油菜花渐渐藏起了灿烂的笑脸,新鲜的蚕豆、豌豆已经端上人们的餐桌,成为时鲜小菜,田野里的芦苇已经窜出一人多高,正是吃粽子的好时候。
记得小时候,每到这个季节,妈妈总要下地打些新鲜的芦苇叶子回来,扎成一小把一小把的用绳子穿起来,挂在屋檐下晾干,留着端午节时裹粽子。当然,总免不了用这新鲜的粽箬裹些粽子一饱我们的口福。妈妈原是中堡镇上人,在外婆家时从没下过地,成家后生了我们兄妹七个,早就变成农业上的一把好手,但还是不会裹粽子。为了能让我们吃上几只香喷喷的粽子,妈妈总是和会裹粽子的婶娘、邻居们换工,就是妈妈帮人家做事,换得人家帮我们裹粽子。那时由于贫穷,从来不裹肉粽,一般能裹绿豆或红豆粽就不错了,基本上都是白粽,也就是只有糯米而不放任何东西。尽管这样,能吃到粽子在那时就是非常不错的享受了。由此,我想到屈原和粽子的关系,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江而死,五月初,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人民几乎长期处于食不果腹的年代,何况五月初,麦子未收,这时最能让人记住的大概就是美味佳肴了。屈原投江,人们出于对屈原的崇敬,为了不让水里的生物伤害屈原身体,就用粽子扔到江里来换得屈原完整的尸身。人们记住了香喷喷的粽子的同时,也记住了为国为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我想这就是最朴素的百姓情感吧!
昨天下午下班经过菜场,看到有刚从地里打回来的粽箬卖,马上勾起了我的回忆,想起了儿时妈妈换工得来的那让人垂涎的粽箬香。随即买了二斤粽箬,五斤糯米,一斤多肉回家,让老婆裹些粽子解馋。
我们兴化一带裹粽子,大多是先用几片粽箬打成一个三角形的壳,然后把米、豆子或肉装进去,用筷子捣实,再用一片粽箬封口,用粽针穿过粽子的身子,把封口的粽箬尾巴穿过去就好了。在上海生活了十几年,起初借住在农村的民房里,见过几次当地人裹粽子,她们实际上不叫裹,而应该叫包。她们把几片粽箬在手上排好弯成一个三角,这时就开始放米、肉之类的东西,再把余下的粽箬尾巴折起来包好,用粗线或绳子系上。苏南的粽子一般是四角,和我们兴化的三角粽子一看就能分辨出来。听当地老人说,以前新媳妇过门,第一个端午,婆家总要让新媳妇给家人包粽子,如果不会包,就会被婆家耻笑。因此有些女的临出嫁前会特地向母亲或家里其他前辈学习包粽子,就是怕到了婆家不会包而让人瞧不起。不过,现在的女的也都要上班,生活节奏变快了,基本上都懒得自己动手包粽子了,只要想吃,就可以在超市或市场上买,也不会再有婆婆因为儿媳妇不会包粽子而瞧不起了。只有上了年纪或有闲空的妇女,还是会继承传统,趁着芦苇叶子最好的时节裹些粽子吃吃。
时代的飞速发展,让我们见识到了很多新鲜有趣的东西,同时也慢慢淡忘了一些原有的旧传统旧习俗以及旧技能。在这粽箬飘香的季节,还能吃到老婆亲手裹的粽子,也是非常惬意的事。
写于2009年5月28日上海奉贤西渡
书法作品


顾晶星简介
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江苏省硬笔书法协会会员
泰州市硬笔书法协会理事
兴化市硬笔书法协会主席
兴化市诗词协会会员
兴化市少年宫特聘书法老师
“缘溪行”书法工作室老师
1981年11月入伍
列任战士、电台话务员,团政治处宣传股新闻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