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谐文艺是文化繁荣的根基
一一浅谈文人相亲
文/徐 进
在我国古代,文人交往是相当密切的,他们的诗词歌赋,你唱我和,留下了许多千古佳话。最为著名的是李白的《赠汪伦》,其中的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出了文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在近现代,毛泽东主席与文艺界人士交往甚密,也是有口皆碑。特别与柳亚子先生的诗词唱和更是脍炙人口。“不是一人能领导,哪容百族共骈阗“,"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两人的唱和已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文人之间的感情也随唱和更加亲密无间。
文艺界人士在一起工作、学习、生活,大家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特长,交往频繁是正常的,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利于工作,有利于自身水平的提高,这样既可提高业务水平,又能激发创作动能,形成了良好的创作氛围。
但也有人认为,文人相亲是旧式文艺的产物,是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不正常的表现。针对这一论调,笔者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应该正确区分搞团团伙伙等与文人相亲的关系。搞团团伙伙是搞内斗,不务正业,以打击个别或部分人而达到某一利益为目的,而文人相亲则是以学术交流,创作交流,文艺界互动,个人作品、书信、字画等文化产品创作互动等为内容,探讨学习的一种文化活动。它体现了一种良好的文艺新风,应该大力提倡。
文人相亲的现象被业内人士广泛认可和推崇。它一是提高了文艺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为出新作,出精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形成了创作新风,坚持"二为“方向,大家一起下厂矿、下农村采风,开展创作活动,以老带新成为佳话:三是创作热情高涨,宽松的环境和氛围,才有了比学赶帮超的学术动力,有了创作的活力源。
和谐的文化关系也不是互吹互捧,你好我好,它应建立在文化艺术交流的基础上,打造面向社会,面向大众,面向基层的文艺精品。
文人相亲是文艺界一种特殊的互动现象,或曰和谐的文化生态。这种现象的产生必然催生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1950年至1962年的文艺界产生了大量的精品力作,有小说《红岩》,《林海雪原》,电影《英雄儿女》,《早春二月》,芭蕾舞剧《白毛女》,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等等,这些优秀文化产品的产生,虽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指导方针有关,但也与文艺界的和谐生态密不可分。它促进了文艺进步,发展了基层文艺,形成了推精品,出新人的机制,把文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推向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草于2020年10月4日晚
作者简介:徐进,1964年1月出生,退役军人,文学爱好者,监利市作协会员。用文字记录生活点滴,用诗歌照亮人生旅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