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故乡小记
作者 侯万福
我的大学 2016-11-14
人们出游大多是慕名而去,或是因为具有悠久的历史遗存;或是因为名人伟业建树的感动;或是因为风光绝美而引人入胜;或者兼而有之。一言以蔽之,所到之地,总是有涉目成赏,为人仰慕的深度和广度。
我那年去绍兴,是怀着对鲁迅先生的景仰而去的。
绍兴,是鲁迅先生的故乡。那里确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文相绵长的好地方。镇上依水筑居,一派江南水乡韵味。近有曹娥江,远有钱塘江。小桥流水潺潺,船工手摇着橹,乌篷船在小河上静静的游荡。特别是那座古老的八字桥,更是桥中之冠,格外引人注目。据说,那是中国最早用石料筑垒的立交桥。我站在桥上,环视着周围的风景,真是一幅别致的江南水墨画。远处的山峦起伏,峰峦叠翠,草木攀岩而上,森丽浓郁,一碧如黛。山上裸露出的岩石,饱含着严峻刚毅的灵魂。
在苍茫的山水间,涌出了一大批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如王充、王羲之、陆游、徐渭、鲁迅、秋瑾、蔡元培等等。鲁迅先生,1881年9月25日(清光绪7年辛酉八月初三日),出生在绍兴东昌坊新台门周家。他祖父给他取名樟寿,字豫才;17岁离开家乡去南京求学,入南京水师学堂和路矿铁路学堂,改名为树人;37岁时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署名鲁迅。从那时起,鲁迅的名字不仅印在了书的封面上,更刻在了人们的心中。以至后来,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成为中国现代史上卓越的文化符号。
到了绍兴,走进了当年鲁迅的旧居,旧居现在已开辟为“鲁迅纪念馆”,馆舍仍保留着旧有的格局和风貌。“百草园”,“三味书屋”,还有当年鲁迅读书时用过的课桌,课桌的右下角刻着的“早”字座右铭仍历历在目。
我注视着那张普通的小课桌,凝视了许久。那个“早”字,便可认识鲁迅先生的性格和坚韧的毅力。鲁迅先生当年笔下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何首乌,木莲,桑葚,还有那鸟雀觅食的景象,都已成了过去。书中讲到的闰土、孔乙己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以固化为人们头脑中的深刻记忆。
厅堂上悬着的“三味书屋”匾额,还是那样醒目。在书屋里,鲁迅接受了旧式的蒙学,感受到了寿镜吾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和严厉。看着“三味书屋”几个字,想到了鲁迅早年学习的勤奋刻苦,内心感到一种无比的动力。
在人生启蒙和成长的路上,遇到一位好的老师,是人生一大幸事。
走出故居,来到镇上的“咸亨酒店”。店门口立有孔乙己的塑像,酒店的格局还和鲁迅先生描写的那样,大柜台上摆着几个大坛子,上面贴着标签,写着“绍兴黄酒”。店里的桌凳是实实在在的厚木板做的,刷着浓重的油漆,长条板凳摆在方桌的周围。我坐下来要酒要菜,“茴香豆”、“盐煮笋”是必点的小菜,我听着店里伙计的吆喝声,慢慢的坐喝,来享受鲁迅笔下的“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的感觉。在《孔乙己》中,因为鲁迅写了“咸亨酒店”,这个店也火了起来。到如今,现在不少的城市也挂出了这个字号,装修风格和原模样不差。我所住的城市就有一家,我也到那里去品尝过酒菜,再来享受一下在绍兴时的感觉。
鲁迅离开故土后,求学、讲学、写作、战斗,贯穿其一生。他用小说、散文、诗歌,更多的是用杂文的形式开辟了现代文学史上的新革命。鲁迅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对现象形态他有一种特殊的敏感。他在开掘和解剖任何社会现象时,都能挖掘到历史文化根源。因而,他所概括出来的问题类型,具有普遍性与超越性的特点,这是他的作品的不朽之处。
鲁迅留下的文字,堪称经典。有位学者曾这样讲到,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据2016年10月18日学术中国发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显示,《鲁迅全集》被哲学、宗教学、历史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文化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等学科引用均排在前九名。其中,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文化学排名第一;新闻传播学排名第二。由此可见,鲁迅的文字在当代还是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北大钱理群教授讲,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写的杂文摘录下来,加上一个标题:“鲁迅论21世纪中国文化”,在报纸上发表以后,大家都觉得鲁迅就是针对当下中国文化种种怪相在发言。
鲁迅的名字和文字已经超越了时空,他虽然离我们渐走渐远,但他的思想仍然离我们很近很近。他的思想深邃性,富有远见的洞察力,是其他作家不可比拟的。
这就是鲁迅,这就是从绍兴走出来的鲁迅。

作者简介
侯万福,笔名夏厦,沙丁,1953年10月生,河北怀来县人。教授,教学名师。曾任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人文法律系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导引》《哲学新视野》《分析与综合探微》《毛泽东的认识论》《大学生书法教程》等多部(篇)著作,文章。退休后,任河北省老教授协会理事,河北地质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在报刊,网络上发表《火巷口印记》《老龙潭情怀》《回望古城宣化》《微山湖上》多篇散文。并著有散文集《抱朴集》。
诵读者简介
玉华,河北怀来县人,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喜爱诵读,喜欢旅游。愿用温暖的声音和饱满的情感传播人世间的真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