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足 迹
上海 宋振钧
三月里下河的春风,拂面还有些丝丝凉;垎岸的菜花,遍野金黄,暗香流动;家乡的泥土,有着特别的芬芳,一阵阵沁人心扉。
站在横卧上溪庄龙溪港的长桥上,向西遥望交通河南北就是连绵的棋盘状的千亩鱼塘。现在水位低,大坝南边的鱼塘的增氧发生器裸露出水面,水面平静如镜,蓝天白云在镜中浮动。20亩一块的鱼塘大方格连绵无尽头。
大坝西侧鱼塘边上棲息着千百只白色鹅群,咬喙剔羽,倍显恬静。见到行人,一阵波动,有两只鹅一先一后,拧直脖颈、昂着头,摆着两只足,“嘎、嘎、嘎”的叫着走来。大坝对岸东北坊西溪渡口处,原来是道教巍峨八角殿庙宇所在,龙溪港在此右拐急转收窄流向北泊,流水滔滔,邑人称为龙眼。
20世纪初,港口镇王义宝书记那届镇党委,为了农民多一条致富路,规划了龙溪千亩鱼塘的宏伟蓝图。那时刚刚联产到劳到户,人心有点散,也许是前期准备不足,人力、物力、财力没有到位;也许是工程过于艰难,在浩荡的龙溪港南湖面上,从水中挑出一方已经成型的200亩大渔塘。龙溪港北面300亩鱼塘外框也露出水面。应该说那是要有改天换地的决心与力量才能完成的。下屆党委开了个头,几百条船的泥土倒出了一段百余米隐于水面的土坝成了半拉子工程,老百姓不满意,都说“共产党办事很不认真。”
1983年9月,泰县(现姜堰区)县委宣传部干部繆荣株扛着铺盖卷到港口接任镇党委书记。千头万绪从何始?当时正是贯彻中共中央1984年1号文件,发展副业生产。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港北村开座谈会,了解到前两屆这半拉子暗坝工程、老百姓不满意,呼声很大。
乡村工作千头万绪从这儿开始。繆荣株和老百姓一起分两期工程在千亩水面围堰筑坝,寒冬蜡月薄冰刺骨,赤足涉泥水,工地上与人民同吃同住、同甘共苦、休戚与共,可说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湖底挖出的毎一锹土、毎一担泥艰难地挑上围堰,磊成了坚实的大坝。这鱼塘不知要挖多少土,这大坝不知要挑多少担泥,不知多少脚步艰难,踩下了多少脚印,流下了多少汗水?
不知繆荣株当年自购的扁担、畚箕还在否?想来竹扁担上的竹青早已磨损,留下了汗水浸泡的淡淡褐红;岁月磨洗,畚箕上可还留有龙溪港的沧桑泥土?
曾记否,当年北龙溪港鱼塘快要成功时,就在那杨家湾土地庙对面大坝“龙眼”处,解放前这里经常起大风翻船死人,为了祭奠亡灵和求龙王开恩,在杨家湾建庙以求过往船只平安。现在这里突现出现水桶般的大决口,坝内外河水巨大的压差使汹涌的外河水犹如巨龙卷进坝内,天好像要崩塌一样,半个月挑成三百亩鱼塘即将毁于一旦。
危急之中,一位农民撑了一条水泥船如飞而来,叫着“繆书记,赶快用船堵!”繆荣株大喜,奋不顾身地跳进船中,在场众人高叫:“繆书记危险!”,硬将他拉出。说时迟那时快,倾刻之间水泥船被吸进大坝洞口侧身沉没,缪荣株真的好危险啊!大家纷纷抛草包,填泥土将大坝填实。
俗话说,危难显真情,这惊天一跳,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特写了惊天动地一幕。
繆荣株嫉恶如仇,眼里容不得沙子,严惩了交管站贪腐小集团,镇住了一批妄想向集体财产伸出的黑手,全镇平安了好几年。他对被群众称为“瞌睡厂”的脱水厂的几个“烟着火不着”的厂狠抓整,亲力亲为,外引内联,积极主动关心策划,其任上促成了与上海东海联营了服装厂,与南京联营了日用品厂,几个厂终成气候,工厂红火,工人脸上消失了愁苦绽出了笑容。
港口民谣说“繆荣株、大文章”,这个大文章,不仅仅是他报刊上文章写得好,更是肯定了他在港口任上吃尽辛苦为民谋,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谋私利,千方百计的壮大了集体经济,培实了港口厚沃的土地。
长期的辛劳使他生了内分比失调(甲亢)的毛病,致使右眼球摘除。离开港口34年了,不会写诗的老干部也写出了《不忘初心》的诗歌颂他,老百姓对他有着太多的赞美:
“繆荣株在港口为港口人真正吃的好苦,真正没有为自已谋取一分一厘的私利。”
“一付铺盖卷来,一付铺盖卷走,还带走了一根扁担,两只畚箕”
“这种干部少有,共产党内这种干部多一些就好了”。
龙溪大坝上留下了他无数的坚实的足迹,是那样的清晰、那样的明亮,那是一个共产党人肩负党的使命,带领人民前行的足迹。那脚下流淌不息的卤汀河水,无声地诉说着古镇港口百姓流传的故事。
在“龙眼”这个当年惊心动魄的地方,我想,应该立一个碑,上书“繆公塘”,记述一个共产党人的奋斗史,拓出一个地方官为民致富留下的足迹,让后来者,我们的继任父母官们扪心对照,灵魂洗礼。
向立党为公替民筹的好干部繆荣株致敬!
18.03
宋振钧简介
泰州市港口人,出生于1944年12月。1962年泰州畜牧兽医学校停办,二年级肄业回乡,同年底进港口综合厂织香烟带子,多劳多得。
1964年插队胡舍,次年分流到刘庄十队,十五年后回城镇安排在综合厂服装车间做烫工,一年后改做销售。1996年工厂倒闭,全家按政策回沪,打工求生活。2005年初退休,闲暇之余有感而发涂写于簿,自娱自乐,安度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