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肉夹馍的王姐
来源:美丽新宁乡

卖肉夹馍的王姐不姓王,具体姓什么我不清楚。因她收款的微信二维码写着“一生一世王华峰”,我就喊她王姐,其实,王华峰是她老公的名字。我这么喊她“王姐”,她也乐乐呵呵地答应,我就一直喊着王姐。王姐和她老公王华峰,从老家河南到天津做小本生意的肉夹馍,地点就在我岳父母家住的小区不远。王姐年龄不大,顶多也就三十七八年纪,偏瘦,梳着不长不短的头发,显得特别精干。有时戴着顶粉色帽子,我估计那是为了做事方便,不让头发下滑遮眼,影响速度。她这么标着“一生一世王华峰”,我想,她们夫妻之间的感情,一定很深厚吧,即使时光过去很多年,她们之间除了感情,应该还包含着一部分爱情。小民百姓的感情,比那些八卦新闻满天飞的明星,要来得坚牢。
王姐做的肉夹馍,口感相当好,十分投合我的胃口。因此,每天早上我宁愿开车绕点道,也要到她的摊位上买两套。一套当时吃,一套留着当中午饭。除非那天我带饭了,或者中午想吃个新鲜,就只买一套。王姐卖肉夹馍的摊位,每天都排着很长的队,长长短短得有十来个人,最多时排了二十多个。没有别的原因,她做的肉夹馍味道太好,远远近近的人都喜欢吃这一口。这个小小的铝合金亭子,王姐说花了九千元,是街道城管队统一要求购置的。九千元,对于做小买卖的人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我在她的摊位上买肉夹馍,总喜欢和她开玩笑说:“吃你这口肉夹馍,可真不容易啊,我开车从中北镇到这里,得绕一大圈呢。”听我这么一说,她总是脸上挂着笑,连声对我说:“谢谢,谢谢!”似乎我买她的肉夹馍,是欣赏和看得起她的手艺。
王姐做的肉夹馍,品质绝对一流,真正算得上良心食品。我问她:每天几点出来摆摊?她告诉我:每天早晨四点起来,切肉、炖肉、和面、准备青椒、红辣子面;搬炉子、推车,六点准时来到市场摊位跟前。做小买卖,没有不辛苦的,付出,才有回报啊。她做的肉夹馍,馍是现烤的,咬在嘴里,表皮带着松脆的甜香;炖肉色泽鲜红,软口却又有一点点嚼头,汤汁老远飘着一股香气,不咸不淡,口感正好。最让人感动的是,她卖肉夹馍,加一个卤鸡蛋六块,不要鸡蛋五块。前段时间猪肉涨价厉害,可她不加价,依然卖五块,顾客喜欢她的实在、厚道、诚恳。
王姐做肉夹馍,简直就是艺术表演。看她做肉夹馍,和看高明的手艺人表演没什么区别。我经常夸她:“你做肉夹馍,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太利索了。”我算了算,她一个人得干三个人的活。掀开盖板,忍着烫,从炉里一个一个拿出烤馍,飞快地旋开,拿刀子撇上剁碎的猪肉塞入烤馍,又飞快地拿勺子舀出一个鸡蛋,一劈两开,照样拿刀子撇上塞入烤馍。又飞快地从头顶悬着的一包白色塑料袋上扯下一个,把弄好的肉夹馍装好,接着再扯下一个塑料袋,把包着的肉夹馍装入,提着交给顾客,这才算完事。她做事讲究快,可快却井然有序,快而不乱,每一个步骤都干净利索。
刚刚做完两个肉夹馍,又飞快地捞出几块猪肉,从菜板旁边拿过一个洗好的青椒,啪啪两下切碎,剁到猪肉里边,接着双手持刀一通乱剁,放下刀,从案板上堆着的一堆醒好的白面上,揪下一团,在案板上飞快地搓成条,抓住一头团起,立马拍扁,拿擀面棍两下擀平,放到铁炉子的盖板上,掀开盖板拿出两三个烤馍,把盖板上早先放着的三个面馍放入炉里,又飞快地重复着剁肉、切青椒、切鸡蛋,撇上塞入的动作。她忙着这一切时,只有上身稍微轻轻地晃动,脚跟纹丝不动。为着照顾不同人的口味,她有时从面前盛放炖肉和鸡蛋的锅里,舀出一勺汤汁,浇到肉末儿上面,加重肉末的口味。我这个湖南人,每次还要对她说:“多来点红辣椒哟,我是湖南人,就怕不辣。”说得多了,她会非常和蔼地回答我:“你都老顾客了,我知道你的口味啊。”
这一系列动作,简直如同杂耍,看得人眼花缭乱。忙乎得看的人心里都替她着急,可她尽管忙,却从没有出过差错。每当此时,我总会不由得想起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对他儿子说的话:“很多手艺人了不起啊,做出来的产品好得不得了。爸爸十分佩服!”他儿子问他:“爸爸是不是手艺人呢?”他微笑着回答:“爸爸当然是手艺人啊,每天写作就是做手艺,不过,手艺不如别人的好。”林清玄先生这么说,当然是自谦,他写的散文,充满禅意和人生哲理,文字清雅美丽,如山涧泉水淙淙而流,产品称得上相当出色。王姐也总这么说:“手脚不麻溜根本不行,要不然顾客得等老半天。”
有一回不知道什么事,王姐没有出摊,出摊的是她老公王华峰。我问他:“王姐呢,今天怎么没出摊?”他回答我:“王姐今天有事,过两天来吧。”我后来才知道,这个男人是王姐的丈夫王华峰。和王姐比起来,王华峰做肉夹馍,手脚太慢,一点都不利索,炖的肉也没有王姐炖的那样鲜香。看他慢慢悠悠,做几个肉夹馍,得缓好一会才去做烤馍,我对他说:“您这手脚,比王姐可差得太远,您得好好跟王姐学。炖肉也差劲,比王姐炖的肉差远了,味淡,一点都不鲜香。你这么做肉夹馍,把王姐的招牌搞砸了。”这个男人听了,微微笑着对我说:“你说得对呢,确实要向王姐学习!”旁边排队的顾客都笑了。
还有一次下着毛毛雨,我到王姐的摊跟前,看见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坐在她的摊位跟前,头上撑着一把伞,低头静静地玩着手机。我估摸着这是王姐的儿子,果不其然。王姐告诉我:“现在不是疫情期间嘛,学校没开课,我儿子就跟着我。他要读书,我们全家要生活,老家还有老人要照顾,用钱的地方很多,不做事哪行去?不做事没收入,全家都得喝西北风。”停了一会,她接着说道:“要说现在这个世道,只要你肯下苦力,吃得苦,不说发财,吃口安生饭是没问题的。”这个话,正是我要对她说的。
每个出来打拼的人,都要付出相当的辛苦和汗水,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美好起来。生活从来不会亏得那些热爱它的人们!
作者简介
朱大平,湖南宁乡人,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天津市文博学会会员,天津市戏剧家协会会员,天津市舞台艺术评论员。历任天津戏剧博物馆研究馆员,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演出中心副主任、艺委会副主任,天津音乐学院戏剧影视系主讲教师。编写过大型历史剧和现代剧《燕丹子》《绝不宽恕》《子曰》《地球是圆的》等,撰写过多篇历史考据文章,数十篇戏剧理论和评论文章,以及编写了天津人艺多位著名表演艺术家传记,参与编写《中外古典名著欣赏辞典》等,发表过戏曲论文多篇,电影评论文章60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