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忆我的奶奶
作者:草青卉
诵读:雪儿
回忆有时是一种敬重,敬重过往中值得敬重的人;回忆有时是一种感恩,感恩生命中给过扶助的人;回忆有时是一种由衷的赞颂,赞颂人世间的真、善、美。在我的回忆里,有位最让我难以忘怀的人,这个人就是我的奶奶。
奶奶1909年出生于泗洪县“青阳县城”城郊的“七里沟”村,她的父亲是名乡村中医,人称“张中医"。奶奶的家庭虽算不上富裕,但她父亲的手艺多多少少地可以给家庭增加些经济贴补。因而她在未出嫁前,在同龄人中与穷困人家的孩子相比她算是幸运的。
奶奶大约是在她二十岁的时候嫁给我祖父的。祖父的家庭相对于当时庄户人家来说,过得也不算差。有大车、有牛马,曾祖父和祖父的兄弟都身材魁梧,个个是种田持家的好手。一大家子在曾祖父的操持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庭和睦,互助互爱,平平稳稳。眉清目秀、身姿曼妙的奶奶与仪表堂堂的祖父恩恩爱爱,相敬如宾。恩爱的温馨中诞生了我的姑姑、我的父亲、我的叔叔,一大家子人过得是精神上其乐融融。这段时光,奶奶是幸福的。
人生难测,世事无常。奶奶与祖父恩恩爱爱不到十个年头,祖父突发疾病,在旧社会缺医少药的背景下,祖父过早地离开了人间。那时,我的奶奶还不到三十岁呀!祖父去世不久,我的三祖父也因病去世了。我的曾祖父、曾祖母因伤心过度,相隔没几年也永别了人间。原本热热闹闹和睦幸福的一大家子,由于万恶的疾病摧残变得家破人散,日子过得十分清冷、揪心。曾祖父、曾祖母过世后不久,一大家子人就分成了四小家了(祖父兄弟四人)。我的奶奶带着不到十岁的我的姑姑,和才几岁的我的父亲和我的叔叔相依为命,艰难地在煎熬中求生。后来,我的叔叔因疾病染身,三岁时夭折了。这种种打击没有击垮我的奶奶,奶奶没有放弃家庭,仍一如既往地拼命像男子一样地坚挺腰杆,支撑着贫弱的家庭,咬着牙度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将我的姑姑和我的父亲抚育成人。难以想象奶奶吃了多少苦,遭了多少难,流了多少泪才将我的姑姑和我的父亲培养成人!可以说,没有奶奶的坚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家庭。我们应该感谢奶奶,奶奶是位坚强了不起的人。坚强是人世间一份最贵重的财富。
我小时候,最喜欢听奶奶说童谣和故事。夏日夜晚乘凉时,奶奶会教我说天上星,亮晶晶,勺子星,巴子星,谁能数七遍,到老腰不疼。说完后她会笑着让我数数天上有多少颗星。平日季节的夜晚,她常会给我讲“高台庄银兔子”的故事,她的讲法与其他人讲得有点不同。其他人说,高台庄上有对银兔子,要得到这银兔子,见到兔子时一定要把裤子脱下来,才能引住兔子得到银子。可奶奶讲时从不叫我脱裤子、引兔子、得银子。我问过奶奶,怎样才能得到这银子呢?奶奶严肃地对我说,只要你认真读书,努力学习,身体好、成绩好、品德好,将来能考上大学,长大成人了你就会得到这银兔子了。小时候只是充满着对童谣易于朗诵的喜爱和对“银兔子故事”中银子的憧憬,别的什么也不懂。现在想来,那是奶奶在用童谣和故事教导我,让我学会数数,让我努力读书。奶奶真的了不起!她是位重视教育和培养后辈的智人。重视对后辈的教育和培养是家庭中最有价值、最有意义、最重要的大事。
说到奶奶对我的教育和培养,还有件事虽间隔了半个多世纪至今,但我也没有忘记。那是1968年,全国人民背诵毛主席的“老三篇"蔚然成风。全场(现在的乡那时称场)举行背诵“老三篇”比赛,我和奶奶作为大队(大队相当于现在的村)祖孙齐背的代表参加了全场的比赛。这次比赛,我和奶奶夺得了“祖孙齐背”组的第一名。那时奶奶已是虚龄六十的老人了,想不到没有上过学的她背得是那样的准确、那样的熟练!《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三篇,篇篇背得滚瓜烂熟,令观众们拍手齐赞。这不仅体现了奶奶的做事认真和记忆力强,更彰显了奶奶以身示范带动、鼓励我学习,促进我热爱读书、茁壮成长的可贵的精神。身教示范是最美、最感人、最有效的一种教育方式。
我的家乡位于洪泽湖畔,地势低洼。在水利条件不好的年代,稍遇洪水,庄稼就会被淹得颗粒无收。在我童年时,每到四、五月间青黄不接的时节,因家中没有粮食充饥,奶奶就会牵着我的手、走南闯北地去求亲拜友借粮食。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全靠步行。从溧河东到溧河西足有几十里路程。好几十里的路,不到10岁的我有时饿累交加,在路上有时就实在不想走了。可奶奶看着面黄肌瘦的我,又想到家里穷得已揭不开锅,即使再饿再累,也含着泪拉着我艰难地向前走。那时候,我们拜访最多的是石庄(曾称“种马场”)、大庄集、“七里沟"的亲戚。这家亲戚借点山芋干,那家亲戚借点玉米和高粱,一家、一家的凑,等凑到半口袋、一口袋后,奶奶和我又急急地往家赶路。因为家中的人还在眼巴巴地等着我们借回的粮食糊口呢!青黄不接的季节过去,待有了收成后,奶奶又牵着我的手一家一家地将粮食归还人家。归还时,奶奶总是多给人家一点,再多给一点。她对我说,这是对人家的感谢和报答。这话我在心里一直记着。我感谢奶奶,是奶奶教我要学会感恩,更感谢生活中有恩于我的所有人。实在话讲,借粮在当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荒年里谁家也难有多余的粮食,谁情愿将口中的粮食省点借给别人呢?那不仅仅是一口、两口的粮食,有时就是一份生存的希望呀!奶奶凭借她那厚道的为人和平时与亲戚交往的真诚、以及懂得感恩,才勉强地能借到亲戚的粮食度生。如没有平时走动相处的感情加深和懂得感恩,又怎能在困难时期得到别人的帮助呢!奶奶是位重视与亲戚真诚相处,且懂得感恩的人。重视情感的交往、发展与感恩是中华民族最高尚的传统美德。
奶奶不仅坚強,重视对后辈培养,重视亲情,懂得感恩,而且她还勤奋、热爱劳动。经济困难时期,奶奶带父亲、母亲一起去洪泽湖砍过草、挖过藕。来回几十里远,奶奶不怕苦、不怕累,一天能挖几十斤藕,早上带着干粮去,晚上挑着莲藕回。在生产队集体劳动时,奶奶虽长得是白净标致、素素净净,穿得是干净整洁、板板正正,表面不像适于做脏活、重活的人,其实,她干起活来不怕脏、不怕累,勤快、认真,成效总比一般人显著,因此奶奶挣的工分也不比男劳力少。我家是个大家庭,一大家子有十几口人,洗衣、做饭、喂猪、缝缝补补等家务活比较重,除了母亲主要担当外,奶奶在干完生产队活儿回家时,也主动帮着母亲做家务劳动。在奶奶和母亲的共同劳动下,我们家虽人多、东西杂,但窗明几净,摆放有序,整洁卫生。在我少年的记忆里,奶奶总是一天忙到晚,忙碌不停。奶奶不愧是位众人夸赞的爱劳动的能手。劳动创造了人间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爱劳动是人间最光荣、最圣洁的优良品质。
1971年阳历8月下旬的一天,奶奶参加生产队锄地劳动。锄的是庄东头的一片高粱田,8月的高粱已长有齐腰深,8月的风儿吹得高粱叶刷啦啦地响动,偶尔还有低飞的鸟鹊鸣叫两声,便飞得无影无踪。奶奶头裹毛巾,时而弯腰拔掉高粱苗根下的毛草,时而直腰用锄头锄掉苗与苗间隙间的杂草。奶奶没有想到就在正常的锄草中身体感觉了不正常,先是手臂上发痒,然后身上发痒,接着感觉发烧,浑身不舒服。奶奶想歇歇再坚持干会儿,可身体实在难以支撑,于是在一起劳动者的劝说下她才回家。回家后,我的父亲及时陪护她去场医院治疗。上世纪七十年代,乡场的医院条件太差,加上医师的医术水平也不高,治疗没几天,可能由于医师误诊或用药不当,仅仅因身上的“片疹”而夺走了奶奶宝贵的生命。1971年9月2日(农历7月13日)奶奶永别了我们。
奶奶的一生,是为集体、为家庭无私奉献的一生。奶奶一生辛劳,没来得及享一天福就匆匆地走了。奶奶的去世,我们全庄人都无比悲痛。那一年,我才10岁,年幼的我在很长一段时光里,常在梦中喊着“奶奶、奶奶”而惊醒。每一次惊醒,都落一次泪。奶奶,优秀的奶奶!生在重男轻女的旧社会,一辈子连个名字也没有。每当想起这些,我的眼泪总会不禁地在眼眶里打转。奶奶,优秀的奶奶!您的美好品质将永远载在世间“高尚”的史册上,永放光芒!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永垂不朽!

——————作者简介——————

草青卉(笔名),江苏泗洪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任过会计、当过编辑,做过管理。在《江苏教工》《文化新世纪》《学校管理》《新华日报》《关心下一代周报》《淮海晚报》《短小说》《宿迁乡情》《宿迁日报》《宿迁晚报》《当代先锋》《文学百花苑》《似水年华》《畿东文化与艺术》等数十家报刊上发表过多篇作品。
—————诵者简介——————

主播雪儿:西子诵读平台总编,私企经营管理者,曾担任电视台业余主持人。现是浙江省朗诵协会会员、杭州市朗诵协会会员、杭州之声朗诵团团员。是多家文学平台的特约主播。有朗诵培训工作室。愿用我的声音传递美好!(微信zhulihui075920)

特别声明:本平台作品均来源作者投稿,所有被采纳的投稿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