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肥纍国
——现在的城子村
文/桑月敏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是中国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写的《乡愁》。
诗人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写的一首现代诗。诗歌表达了对故乡,对祖国的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
我非常喜欢余光中先生的这首《乡愁》。
什么是乡愁?一提起愁,很自然就想到文人墨客的悲古伤今,感时伤怀。但现在的乡愁不一定就是伤悲的,乡愁也应该是乐观,怀有自豪感的,它是发自内心的朴素的情感。
我觉得不是隔着千里万里才有乡愁。不管什么原因离开自己出生的地方,她都有不同的乡愁。因为我们的乡愁中有乡土之根。有我们的至亲血脉之情。
当我们从生我养我的地方,居住在另外一个地方,不管是三里五里,还是十里八里。人们现在通称“老家”,更何况我们是出嫁之人。不管怎么说还是会怀念童年那美好的时光,人和事都非常简单,虽然物质生活清苦,但内心是安宁幸福的。
到如今人已近暮年,做梦还是儿时在家里土坯屋里。很少梦见现在的家,不知何因。我想那小时候的一切,已根深蒂固牢牢的居住在心底。

藁城区一个美丽的村庄,虽然没有山水,却被绿树高楼环绕。北临育才路,南临世纪大道。西有兴华公园,东有特色学校和养老院民政局。
这就是我出生的地方,石家庄藁城区廉州镇城子村。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神秘色彩古 老的村庄。
西周时期,该地为白狄别种肥族人之根据地。当时周室衰微,朝纲不振,狄人逐乘势南下,占据此地,建国号曰《肥》。筑土城,汉人无力相抵。后春秋时,晋国强盛,称霸中原,遂于鲁昭公十二年派大将荀莹灭之。掳其君绵皋,肥子国遂废。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元鼎四年)置肥纍县。县址在今城子村北,属真定辖区。
公元488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将肥纍县省入藁城县遂废。肥子古城址于1956年,夷为平地。
明永乐年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居民在此居住。因村北为肥子国之故城,故取名肥城,后因墙垣塌倒,年深日久,城容已失,故于清朝末年,将肥城改称城子,沿用至今。
旧时曾有《肥纍春耕》之风景,为藁城区八大景之一。
从小生长在这片土地上,都不知道脚踏的这块土地上,竟然有着这样辉煌的历史。
很小的时候,新的学校还没盖好,我们就在这传说中的肥纍国的原址上,上课。那时才七八岁,下课了我们就在那里可劲的疯跑。那时候也不知道什么是“肥纍国”,村里人都叫它瓦窑。因为那片土地上尽是碎瓦片,据有关人士调查,在这里发现了绳纹砖,大型陶瓦和风鸟形流水物,等建筑材料,系汉代之物。据查肥纍国的后裔们有两种说法,一个是现居的村民都是从山西洪洞县搬来的。另一种说法是现居的村民都是肥纍国的嫡亲后裔。不管是哪个说法,我们都是华夏子孙。
小时候的记忆里,家乡的街道上没有车水马龙,没有人潮拥挤,只有新鲜的空气,和屋顶上袅袅的炊烟。黄昏下,还有从田野里劳累了一天往家赶的的村民们。梦里常常都是儿时家乡的模样和儿时的玩伴。到现在偶尔碰到儿时的同学和玩伴,都是儿时的话题,好怀念。
现在的城子村已不是我们小时候的样子。小时候土坯房较多,现在别墅式的小洋楼到处可见,绿树鲜花簇拥着美丽的村庄。居住在这原肥纍沃土之上的城子人,他们善良纯朴,吃苦耐劳,辛勤耕耘着这片沃土。

村西的兴华公园内,百花争艳,芳香怡人。湛蓝的天空下,阳光灿烂,小桥流水,碧水清清,鱼儿畅游在小溪里,那仿古亭台楼阁坐落在公园的最高处,更显得典雅魅丽。这兴华公园,就坐落在肥纍国原址的旁边。在它的映照下,城子村显得更加美丽,犹如一幅优美的图画。
我爱我的家乡,我赞美生我养我的家乡。愿家乡人富贵安康,把家园建设的更加美好。

作者简介
桑月敏,女,六零后。网名:岁月,石家庄市藁城区人,毕业于藁城第一中学。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思归客》石家庄分会会员,《遺風文学社》副理事长,在网络平台发表作品百余篇。

主播简介
梅子,原名 于敏华。六零后,毕业于河北藁城第一中学。业余爱好喜欢朗诵和读书,用声音传递温暖,感悟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