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逐梦香格里拉》
文/萧润泽
每个人心中都向往“香格里拉”,因为它是世外桃园和雪域净土。
这要感谢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那次大碰撞,形成了地球上最高、最厚、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
我曾在布达拉宫驻足,凝视虔诚的信徒;也曾在羊卓雍措放歌,饱览圣洁的净蓝;也曾在索松村,远眺南迦巴瓦山的伟岸;也曾陶醉在桃花盛世的尼洋河风光里。总之,藏在藏区迷人的景色背后,是藏族人民那触及灵魂的信仰和无坚不摧的虔诚。在时下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依然拥有着不同于世人的纯朴与宁静。使我充满了敬畏之心。
来到丽江的第二天,就开始了香格里拉的逐梦之旅。
汛期的金沙江水,时缓时急,在经过虎跳峡景区后,盘山公路让海拔开始不断拉升至3000以上。“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晨雾中的哈里雪山,若隐若现,抹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许是三江并流的地理环境所至,多民族聚居于此,少了藏南的那一份沧桑,更多了特有的绿。
行进中,我忍不住停下车,环顾两山之间的景色。层层梯田深处的藏民居,格外醒目。稍纵即逝的阳光拨开乌云,洒在这片原野,勾勒出的山水画,在潺潺流水的伴奏下,与车内正在播放的贝多芬“田园交响曲”,形成了共鸣。我们陶醉在视听世界里。
不一会,车穿行在草原之中。道路两旁的耗牛,山羊,把原野点缀得生机勃勃,仿佛在倾力蕴酿一幅秋之韵的和谐画卷。
刚过草原,远处的和谐塔中塔进入了眼帘,这是进入达香格里拉的标志。我们沿迎宾大道,直达“噶丹.松赞林寺”景区。
换乘景区观光车不久,一片规模宏伟的建筑群进入视线。寺庙依山而建,一座座大大小小的殿堂伫立在山坡上,金碧辉煌的殿顶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熠熠光芒让人肃然起敬。这就是素有“小布达拉宫”的松赞林寺,是云南境内最大的藏传佛教圣地。
我们沿着长长的台阶往上爬行。全然不顾因高海拔引起的急促呼吸。心跳的节奏与寺庙大殿传来的诵经声交织在起。虽不懂藏语,但这种天籁之音,正诠释他独有的厚重。
藏传佛教是显宗和密宗两个法门结合的修行。密宗认为人与自然都是一体的。人身就是一个宇宙,和身外的宇宙结合起来修行的密法,高深莫测。
早在九十年代中期,领教了贺嘉寅老先生的密法。他是诺那活佛在重庆的弟子,在高僧虚云法师指点下,悬壶济世半个多世纪,就医者药到病除,充满了神秘。至今他秘制药酒还引起我对他的怀念。
遐思中,登上了三大殿平台,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着琳琅满目的法器,凝视着千姿百态的佛像,满目浩瀚的藏书文献,被这辉煌宝库惊呆了。难怪有“藏族艺术博物馆”之美誉,确是实至名归。

走出大殿,俯视苍穹。远处拉姆央措湖的绿,或许是柳树、白桦、青草、水葱和杉叶藻等和游弋的小鸟也许是候鸟,形成的互动画面,着实让我们有:思飘云物外,诗入画图中之感。此时,飞鸟在上空盘旋,屋顶的金钟在光的作用下熠熠生辉。好一个世外桃园般的人间净土,梦中的香格里拉就在现实中的眼前,难道是:“庄周梦蝶”?
当庄子以“庄周梦蝶”的方式来思考存在时,当在“人生如梦”的虚幻中迷失自我时,这里就会找回自己。它不仅有富丽堂皇的大殿,也有曾经辉煌而颓败的康参,但信仰的力量使他们在人与自然中修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藏传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包括:兴盛与衰亡,新生与暮死,都能泰然处之,正如人们常说的:有些地方的存在,不是因为风景有多美,不是因为历史有多久,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升华的净土。

我们再到月光广场,拾级而上,来到独克宗古城上,世界最大的转经筒前,用虔诚之心,倾尽全力,转动着经筒,念涌的“六字大明咒”与 飘扬的五彩经幡自然天成。
蓝幡喻天空,白幡喻白云,红幡喻火焰,绿幡喻绿水,黄幡喻大地。这是藏家儿女对大自然的无上尊重,他们持戒修行于六道轮回之中,今人生畏。
凡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追求真善美难道不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吗?
逐梦香格里拉,就是追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是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2020.9.10初稿于虚无斋




【作者&篆刻家简介】萧润泽,曾用名肖洪,号虚无斋主,法名源泽居士。现为重庆市书画研究会副会长,重庆书画院理事,重庆市老年大学书法系老师。


【朗诵者简介】潘海波,中共党员,祖籍安徽芜湖无为市,中学教师,现常年定居江苏淮安,热爱生活,爱好广泛,喜欢唱歌,钓鱼。生活中,为人随和,愿意去学习主持,喜欢播音朗诵,喜欢与正能量为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