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小米家的帮扶责任人,或许是一种缘分——在我还未到那里开展结对帮扶前,我的一位同事帮扶的就是他家。那时我的帮扶点在另一个乡镇,这位同事的点在鲁容。每次我们从村里开展扶贫工作回到办公室,大家都会相互交流一些个人感受,渐渐地对彼此帮扶对象的基本情况都有了一点印象。对小米家的粗略感觉,就是在那个时候零星留下的。后来,由于单位变动,我与那位同事的帮扶点都发生了变化:他离开了那里,我则前往了他曾经帮扶的那个村。在那里,我结对帮扶了3户贫困户,其中一户就是小米(王子米)家。

因为此前无意中的“结识”,所以尽管初次前往那里,初次实地接触到这户人家,但我一点也没有感到陌生。我刚到这里时,小米正在读书,他的一个姐姐在读中学高二,另一个姐姐则在合肥务工。他们的父亲多年前便已故去,姐弟几个由身体瘦弱的母亲养大成人。他们的母亲六十多岁了,朴实而善良,每次我去到他们家,她都会很客气地打招呼,说道:“老师,你来了。”在我们同她交流、宣讲这样那样的政策或信息时,她都会很真诚地倾听,理解并支持我们的工作。她没有读过多少书,但很通情达理,她曾这样说过:“我们晓得的,你们老师来帮扶我家,都是为我们好。”
小米的母亲是值得敬佩的。作为一位生活在边远农村,体形瘦弱的母亲,她独立地撑起了一个有多个子女的家庭。虽然生活不易,但这位坚强的母亲从未向别人诉苦祈怜,也从未借此向村组索要过什么。在我去的这两年里,她几乎都是在村子里载杜仲基地务工,每天早上八点过钟出发,下午六七点钟回家,每月下来有两千多元的收入。皖北庄子的天空,时常太阳高挂,夏日的气温三十多度是常事。我们在烈日下走上片刻便感到汗流浃背,不太适应,比起那些在基地辛勤劳作的人们来,我们自愧不如。
每月的低保金,每年的土地租金,以及小米的母亲和他那位在外务工姐姐的工资,是这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几个主要经济来源。这些收入营建出的家境,即使算不上富足,但小康是不成问题的。去年秋天,他家将原先陈旧且窄小的砖瓦结构的厨房拆了,新建了一间水泥浇板的大厨房。屋外的泥地也用混凝土进行了平整。
给他们家带来改变的,还有国家实施的教育保障政策,在减轻他们经济压力的同时,还为这个家庭开启了一扇教育脱贫的大门。仅以2018年小米姐弟俩享受的教育资助为例,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这些资金对于一个建档立卡家庭的重要性:这一年,就读高中的姐姐享受助学金2000元,免学费1800元;就读初中的小米享受寄宿生生活补助1250元。去年高考后,姐姐被师范大学录取,据说是这个村子有史以来的第二个大学生。在大学里,国家对她的教育扶持仍在继续:2019—2020春、秋两个学期,她分别获得了1400元的国家助学金,还获得了4830元的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在与姐姐交流时,她谈到了一些对于未来的想法,她说自己会珍惜读书机会,从大一便刻苦学习,希望四年后还能继续深造。我想,经历过贫穷,感受过关爱,拥有过机遇的她,未来一定会走出一条充满阳光的道路。
今年7月,小米完成了自己的九年义务教育,目前在一所中等职业学校里学习汽修。我们不时会在微信上聊聊天,他还是那样的诚实有礼,把自己的一些经历和想法同我交流。我也仍如过去那样的告诉他:保持好自己的品行,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好好地学习技术,以后的生活也会不错。看着他回复的那一个个“好的”,我感到很欣慰。

两年多的帮扶,我见证了他们一家多个方面的变化,而最有前景的,我认为当是小米姐弟俩在读书成才上所取得的成果。因为这个成果,不仅深远地有益地影响着他们自己,更深远地有益地影响着他们的未来。(王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