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地里的味道
作者 /周树林 
和老朋友小伙伴们在一起,经常回味的就是当年野地里的味道,那是一种久违了的、诱人的、无法复制的人间天堂的味道。
事情多发在秋季,当年体质好,劳动强度大,胃口也好,饿得快,永远是吃不饱的肚子、有使不完的力气。田间地头刨个小坑,点一把火,烧上一束豆荚,是最惬意的时光。
随着火焰的升起和“噼里啪啦”豆荚的爆响声,人们的食欲在提升,胃口在增大,期盼值也在提高。等到火焰熄灭后,爆响声还在稀稀拉拉地响着,所有的豆荚纷纷落入燃尽的灰土中,一顿野外加餐开始了。没有了拘谨约束,身心全部回归自然,再现原始生活的淳朴。一阵狂吃席卷火坑,相互间指着对方的黑脸白牙,捧腹大笑,笑出了眼泪,笑丢了疲惫,笑出了欢乐和幸福。
烧土豆,是一种较为漫长的“野餐文化”。选料,刨坑,点火,压火,埋土豆,几经折腾,就是漫长的等待了。这个过程,不耽误手中的活计,烤着土豆,也“烤”着你的意志和耐性。土豆比豆荚的个头大得多,如果说烧豆荚是野外加餐,那么烧土豆就是一顿野外正餐,它可以让你吃饱吃足,吃个彭彭肚胀、滚瓜溜圆。
在野外就餐,即便是在家做好的食品拿到野外吃,也比在家吃的香甜可口。大家围坐在一起,就着野外充沛的阳光,就着野外爽朗的秋风,甚至是就着风中的沙土,说说笑笑,打打闹闹,一顿饭在无比愉悦中结束。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就地小憩一下,那阳光,那秋风,那沙土,那晴空万里的蓝天,还有那欢快的野餐,全都带到睡梦中,会让你的美梦更加甜蜜无比,会让你从美梦中笑醒。这一睡,要比家里的土炕,比沙发床,比席梦思都要舒坦爽朗。
把这一段时光剪下,保存到人生旅途的行囊中,无论你何时打开,都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是一种甜到心窝的味觉,更是一段幸福快乐的人生。
可是,几次三番的在野外重复着当年的经历,总体来说还算可以,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就是找不回当年逝去的那种愉悦和感觉。是野餐气氛烘托的不够热烈,是食材的品位退化了,还是我们的味蕾嗅觉品位提高了?以我的拙见,是现在我们肚子里面的油水大了。俗话说得好“饿时甜如蜜,饱吃蜜不甜。”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饥饿是一种普遍的现象,那时人们最美好的愿望就是能吃顿饱饭。
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与日俱增,我们已经不满足于吃饱饭,更要山珍海味尝一遍!单口相声演员刘宝瑞老先生“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警示教育着我们,要居安思危,忆苦思甜;要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节俭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苏轼也曾感慨道:“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牢记使命,不忘初衷,梦想方能成真。
作者简介:
周树林,高中文化。1958年5月9日出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白土窑乡新华村。2018年退休,本人种过地、教过书、当过兵、下岗失业、给人打过工、做过十几年的个体工商户。生活曲折,经历坎坷,热爱生活,爱好文学,酷爱写作。
诵读者简介
玉华,河北怀来县人,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喜爱诵读,喜欢旅游。愿用温暖的声音和饱满的情感传播人世间的真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