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中山 香山 毛泽东
作者: 刘云平
1 名人自古爱香山,香山自古爱名人。
北京香山有两处广为人知的人文景观,这就是碧云寺有孙中山先生衣观冢,双清别墅是毛泽东 “ 进京赶考 ” 第一站。
北京香山的文化十分丰富,历史名人墓便是独具特色的景观之一。香山脚下就长眠着四十余位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影响的人物。香山万安公墓是历史名人墓最多的地方,在苍松翠柏间有一座青砖围砌的小园,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和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烈士就长眠于此。
香山位于北京西山之中,历史悠久。 北京西山位于京都的西北方向,上风上水,古迹荟萃,人杰物华,文化深沉厚重。
北京西山是太行山脉的一个支脉。在历史上,北京的西山泛指西山八大处的翠微山、平坡山、卢师山三山所延伸出之香山、玉泉山、万寿山、百望山等山峰,是距离辽金元明清各朝代京都最近的山地。
800余年前金代的 “ 燕京八景 ” 中,居庸叠翠、西山晴雪、玉泉垂虹均在这一连绵的山脉上。 元朝时期的 “ 宛平八景 ” 中的退谷水源、山轩御笔、竹墅清秋、西湖莲径等也建造于西山之中。

清代名冠九州的 “ 三山五园 ” :圆明园、畅春园、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均为 “ 借得西山秀,添来景物新 ” 的皇家园林。
西山是北京京城文化的发源地,在没有建成明清北京城之前,西山地区就已形成了它独特的文化体系。后来,随着西山开始建造有皇家园林,再加上得天独厚的山水条件,古往今来一直是文人骚客、达官贵人的吟咏之所,憩息之地,归葬之域,诞生画家的风水宝地,也是佛教的文化中心。正因为如此,西山中的香山便成为了北京的文化胜地。
西山中的香山,因靠近人口聚集的都城,因而很久以前就成为寺庙建设的首选之处,继而也就成为都市人员游览之所在。
香山一带,早在唐代就出现了壮美的寺宇建筑,如《宛署杂记》中记载,香山建有 “ 妙高堂 ” ,而《香山永安寺记》则记载有 “ 永安寺创自李唐,沿于辽金 ” 。这使得自古以来,香山便成为北京西部、靠近都城的礼佛胜地。
据有关史料,香山之得名,有一种说法是源于香山寺。香山寺最初为辽国中丞阿勒弥的私舍。金大定二十六年 (1186年) 香山寺建成,被赐名为大永安寺,金国皇家又于寺旁建行宫及佛舍,增建会景楼和祭星台。
以寺庙兴盛为支撑,自辽金后,香山逐渐发展成为历代皇家园囿之所在。 此后,元朝、明朝的香山地区的寺庙和皇家园囿相继得以扩大完善。

至清康熙十六年 (1677年) ,康熙在这里建成香山行宫,位置就在今天勤政殿,致远斋和香山饭店所在地方。 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皇帝又在行宫的基础上增建多处台榭亭阁,改名静宜园。取 “ 山以仁为德,秋惟静与宜 ” 之意。后来经过多次扩建,形成了最盛时期的静宜园二十八景,与万寿山、玉泉山并称三山,与清漪园、静明园、畅春园、圆明园并称五园,后发展为所习称的三山五园。至此,香山园林名胜之兴盛达到了最高峰。
香山在鸦片战争后命运多舛,1860年遭英法联军入侵,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入侵,两次遭劫,大部分建筑毁于战火。
2 碧云寺位于香山公园北侧,西山余脉聚宝山东麓,是一组布局紧凑、保存完好的园林式寺庙。创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相传为耶律楚材后裔耶律阿勒弥舍宅开山而建,始称碧云庵。后经明、清扩建。
寺院坐西朝东,依山势而建造。整个寺院布置,以排列六进院落为主体,南北各配一组院落,院落采用各自封闭建筑手法,层层殿堂依山叠起,三百多级阶梯式地势而形成的特殊布局。因寺院依山势逐渐高起,为不使总体布局景露无遗,故而采用迥旋串连引人入胜的建造形式。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御马监太监于经曾在寺后营建生圹,对寺进行扩建,并改碧云庵为碧云寺,后魏忠贤亦在此营建生圹,重修碧云寺,但二人均获罪未能葬于此地。
塔院,院内有雕工精致的汉白玉石牌坊,石牌坊为三间四柱三楼冲天式,通体为汉白玉石质地,呈一字形,顶部为庑殿式,长34米,高10米。汉白玉石柱上镌祥云图案,雕刻精美细腻。 为我国雕刻最精美,内容最丰富的石牌坊之一。
额坊上有乾隆御书 “ 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安养道场 ” 。
牌坊两侧石雕照壁的《八仙过海图》上刻有八个古代人物浮雕像。 左有:蔺相如 为节 (战国时赵国名臣),李密 为孝 (西晋太守),诸葛亮 为忠 (三国时蜀国政治、军事家),陶渊明 为廉 (东晋诗人、文学家)。右有:狄仁杰 为孝 (唐代武则天时名臣),文天祥 为忠 (南宋民族英雄),赵璧 为廉 (元代河南经略使),谢玄为节 (东晋名将 )
照壁小额枋刻有八个大字,左为 “ 精诚贯日 ” ,右为 “ 节义凌霄 ” 。石牌坊后有两个八角形碑亭,南北相对,亭内放乾隆御制金刚宝座塔碑,左亭内为满、蒙文,右亭内为汉、藏文。
金刚宝座塔位于全寺最高点,建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塔仿北京五搭寺形状建造。
这种塔北京地区有三座,另两座是西黄寺的清净化城塔和真觉寺的金刚宝座塔。碧云寺金刚宝座塔高34.7米,分搭基、宝座、塔身三层。塔基呈方形,砖石结构,外以虎皮石包砌,台基两侧有石雕护栏。塔身全部为琢磨过的汉白玉石砌成,四边还雕刻有藏传喇嘛教的传统佛像。塔基正中开券洞,券墙上有一汉白玉石匾额,上书金字 “ 孙中山先生衣冠冢 ” 。

菩萨殿后为孙中山纪念堂,此处原为寺后殿,名普明妙觉殿,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在此殿停灵四年。1954年,将此殿辟为中山纪念堂。纪念堂面阔五间,山墙后镶嵌汉白玉石刻碑,大理石须弥座上雕刻有各种花纹,白底金字,上书《孙中山先生致苏联书》。正门上方悬挂红底金字木匾,上为宋庆龄手书 “ 孙中山先生纪念堂 ” 。
自1977年10月1日正式对游人开放以来,成千上万的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来瞻仰参观,是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纪念堂内正中安放着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暨全国各地中山学校敬献的中山先生汉白玉全身塑像,正厅西北隅陈列着1925年3月30日苏联人民送来的玻璃盖钢棺,堂内还陈列着孙中山先生的遗墨、遗著。
正厅两侧的中山先生纪念堂展览室集中反映了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一生,为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山先生的生平、生活和革命业绩提供了珍贵、丰富的教材。
第一展室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求学立志、致力革命、推翻帝制、创建民国、讨袁护法、伟大转折。概括了中山先生为了追求真理,振兴中华,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大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帝制,开创了中国乃至亚洲民主共和的新纪元,将中国革命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二展室分五个部分:抱病北上、病逝北京、暂厝香山、移灵南下、缅怀伟人。介绍了中山先生为了国家的和平统一,毅然抱病北上,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伟大的爱国者和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深受世界炎黄子孙崇敬和爱戴,党的十五大称颂他是 “ 中国百年巨变的第一位伟人。” 毛泽东曾说:“ 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孙中山先生为了祖国的和平和统一,四处奔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癌魔缠身,不顾自己的安危,累死在北京、暂厝香山的过程就是集中的体现。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电邀孙中山先生北上共谋国是。为了国家能和平统一,中山先生发表了《北上宣言》,召开国民会议重申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11月13日,中山先生毅然抱病由广州北上。由于长途劳累,他的肝病发作,到达北京时,病情急剧恶化已是生命垂危。
临终之前,他立下了《国事》、《家事》、《致苏联政府》三个遗嘱 ; 弥留之际,孙中山《遗嘱》的全文是:
“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10分,孙中山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19日中山先生的灵榇停放在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社会各界隆重公祭后,于4月2日灵榇移至香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石券门内暂厝。1929年5月,南京中山陵落成。5月22日,宋庆龄及亲属、医、卫,在这里为中山先生敛服,复大敛于待奉移之铜棺,将更换出的中山先生的衣帽,放回原敛之楠木棺中,封入金刚宝座塔石塔内。在碧云寺普明妙觉殿 ( 现纪念堂 ) 设灵堂,举行了庄重的灵榇奉移典礼。5月26日移灵南下,6月1日,中山先生的遗体于南京中山陵奉安礼成。为纪念中山先生遗体暂厝之地,时 “ 国民政府 ” 在普明妙觉殿立 “ 总理纪念堂 ” ,在金刚宝座塔石券门石塔立 “ 总理衣冠冢 ”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重修碧云寺后复命名为 “ 孙中山纪念堂 ” (宋庆龄题写)和 “ 孙中山先生衣冠冢 ” ,以为后人瞻仰。
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人永远会活在人们的心中 ; 而一切逆历史潮流的人都没有好下场,正如中山先生题词的那样 “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我们希望祖国早日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慰籍中山先生的赤胆忠心!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
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高度地评价了孙中山的一生。他说孙中山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强调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
孙中山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是一项丰功伟绩,他全心全意地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 双清别墅,位于香山公园南麓的半山腰,因院内一座石壁下淌出的两眼泉水而得名。
双清别墅整个院落,约有7000平方米,别墅门楣上阳刻楷书 “ 双清别墅 ”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机关进驻北平后,在双清别墅居住和办公。双清别墅是中国共产党 “ 进京赶考 ” 第一站,曾是中共中央的指挥中心。见证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历程。

双清别墅原是清代皇家园林香山静宜园 “ 松坞山庄 ” 旧址,乾隆御题的香山二十八景之一;咸丰十年(1860年)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松坞山庄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洗劫焚毁而废弃。
民国六年(1917年),中华民国第四任国务总理熊希龄先生创办著名的香山慈幼院,并在此修建了一座别墅,以培育人才,称为 “ 双清别墅 ” 。
1949年1月19日,中央供给部副部长范离为中央离西柏坡迁北平选址,在北平西郊调查至月底,带着时任北平市长叶剑英写给中央军委秘书长杨尚昆的信,回到西柏坡向党中央汇报;2月7日,李克农等与北平市警备司令员程子华去香山勘察,确定香山为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驻地,为保密对外称 “ 劳动大学 ” ;3月25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及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同志顺利到达北平,进驻香山,毛泽东同志住进双清别墅;8月23日,由于工作的需要,毛主席告别香山双清别墅,定居中南海丰泽园内的菊香书屋。
双清别墅一池清水占院六分之一,池北侧一排坐北朝南三间白色平房,房前有一座六角亭,几把旧式的藤椅和瓷鼓置于亭中。池西侧巨大的葡萄架下是一张石桌、几个小凳。由三间平房向西拾级而上,半山腰的一排平房是毛泽东家属生活的地方,现为陈列室。三间平房是毛泽东工作生活的地方,现称毛主席故居;三间平房中间是会议厅;会议厅东侧是办公室,办公室的里侧有一个小间,是小餐厅。会议厅的西侧是卧室;院南侧顺一小径向上,可见一座防空洞洞门。
会议厅墙上张挂着巨幅《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形势图》,图上箭头、圈点,还保留着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双方军事力量部署,以及中共中央指挥作战方略的轨迹。影壁墙后的地图,显示着当时解放军的分布情况。
办公桌上摆放着老式电话、笔墨等。卧室一张宽大的木板床占据了多半间屋子。床边的衣架上,挂着打补丁的中山装和衬裤,磨出洞的皮拖鞋放在床下。
毛泽东在双清别墅著文《南京政府向何处去》、《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为英国军舰暴行发表的声明》、《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登》等文章,后编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此间,另有文章、讲话、信件、电讯稿等多文发出,被收入《毛泽东文集》第五卷。毛泽东还在这里与张澜、李济深、沈钧儒、黄炎培、陈叔通、何香凝、柳亚子等民主人士,共商建国大计。
自1949年3月25日至9月21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在香山一共居住了181天。这段时间,不仅是构建新中国各项政治制度的重要阶段,也是阐明和制定新中国外交原则和方针的关键时期。“ 独立自主、平等互利 ” 原则,以及 “ 一边倒 ” 外交方针,成为了新中国 “ 四梁八柱 ” 的重要组成部分。
4 1949年前,香山园内建造了不少私人别墅。解放后陆续修复了一些古迹,增建起一批建筑,还架设了全长1400米的空中索道。这一切,为古老的香山增添了异彩。香山树木茂密,花草丛生,山峦叠嶂,环境幽静,空气清爽,是人们疗养和居住的理想之地。
2006年4月15日,台湾连战主席赴香山碧云寺参观孙中山纪念堂,拜谒孙中山衣冠冢,并植下一棵 珍贵白皮松树,提笔写下 : “ 青山有幸伴中山,同志无由忘高志 ” ,表达他对孙中山的敬仰之情。 在连战先生白皮松对面还有一孙中山画像纪念碑,据说是1983年,颐和园东门外因拓宽马路而移建寺内金刚宝座塔前空地上的。
2019年9月12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国家领导人专程前往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瞻仰双清别墅,来青轩等革命旧址,缅怀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
2019 年9月13日,香山革命纪念馆对外开放,共展出冂图片800余张,文物1200余件。共分五部分 : 第一部分,进京 “ 赶考 ” ;第二部分,进驻香山; 第三部分,继续指挥解放全中国;第四部分,新中国筹建;第五部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是集中展示香山革命历史,传承弘扬首都红色文化的重要场馆。

香山革命纪念馆,不仅向全国人民展现了当年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代革命家在香山地区革命斗争的历史进程。而且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革命历史的发展历程,使我们切身体会到当年艰苦奋斗的精神,到当前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体会到当年老一代革命家为全体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与战斗精神。
如今香山公园不仅有峰峦叠翠的千年名山、珍贵稀有的古树名木、清冽甘醇的自然泉水、闻名遐尔的漫山红叶,更有鸟啼虫鸣,松鼠嬉闹于沟壑林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派生机。它们向人们倾诉着香山昨日沧桑的历史,展示着香山生机勃勃的今天。
5 景仰香山碧云寺孙中山先衣观冢,我泪涌似泉,热血如沸,历史的惊雷仿佛在耳畔回响。
仰望香山双清别墅毛泽东办公室,我心花怒放,豪情满怀,昔日的硝烟仿佛在眼前浮现。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最早扛起民主革命的先驱。他心怀天下,提出 “ 三民主义 ” 得到了当时一大批社会精英和大众的认同。也是因为他的努力,民主的政体才在中国生根发芽。可惜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毛泽东作为中国最伟大的领袖,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身上的三座大山,让中国人民站起来当家做主,奠定了现今中国富强的基础。放眼中国,甚至世界,千百年来仅此一人,真的可以说是 “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
孙中山与毛泽东, 使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获得新生,让任人宰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光明。
孙中山和毛泽东与香山,有着不解之缘。 香山,伟大的香山,在天长地久,日月星辰里,您展示着崇高的母爱和无私的情怀。
作者简介,刘云平 男 1971年6月5日生。洪洞县小北门刘家二十三代传人,自由职业者。
从小热衷文学写作,先后花费20年时间创作了百集三重奏系列作品,达十多万字,先后发表在《万里飘萍》《东边井儿》《临汾平阳方志》《洪洞报》《槐乡大地·周末版》和《老家》等报刊。现为洪洞县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