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华文化皇冠上的璀璨明珠
伊芙洛伊.汉

好书荐读‖古诗词爱好者,借你一根坚实的拐杖
河图洛书luoyifu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

亲爱的全国书友们,你们好!
古典诗词,你在读吗?在写吗?一本好书与你相伴,助你成功!
《大鹏诗词理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将深奥难懂、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口语化,将悠久厚重的华夏诗韵形象化,读之条理清晰、明白晓畅,如饮甘怡、如沐清风,定使你欲罢不能。
该书由原浙江嘉兴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徐志平,大鹏扶摇文学社社长董正元(广力童子)二先生倾力编撰、倾情奉献。吉林出版社出版。
全书一百五十页,内容包括诗词理论、格律诗基础、名家诗词赏析和古体诗研究四个部分,可谓面面俱全、详实周到。
书中附有作者微信和通联方式,你可以与之交流、探讨;购书者作品优先(免费)在文学社各纸刊发表,一展你的文学风采。
春暖花开与尔行,诗与远方伴君来!

1.
大鹏诗词理论教材(草稿)
文/董正元(广力童子)
第一章 中华诗词源远流长
《诗经》(诗三百)应该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结,我们现在讲的诗歌“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就是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诗经》有三百零五篇,多为四言句。
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创造了“离骚”,古人将屈原和宋玉作品汇集成“楚辞”!相比于“诗经”而言,“楚辞”多是五言或七言的奇数句,且韵律和节奏感也更趋于完美和耐听.
汉代的“乐府诗”是为了配合音乐而歌唱的,以五言为主,兼和杂言四言,同时七言诗也有了长足地发展,比如汉武帝与群臣发明的“柏梁体”,(下面会专门介绍)要求一韵到底,不能换韵且意义不能重复.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诗歌声韵学,受到了天竺梵音学的影响,出现了“四声”“八病”之说,当时的大诗人曹植、陶渊明、梁昭明太子等都对佛学有很深的造诣,相传当时佛教的梵呗经赞都是曹植所创。
唐宋代是中华诗词最辉煌的时期,涌现了无数伟大的诗人、词人,唐代的诗歌形成了两种固定的分类:
(一)古体诗:也就是说是广义上的“古风”,也就是模仿唐以前的传统诗体,篇幅长短不一、用韵和平仄比较自由,主要分“五古”和“七古”两个方面,其中有一种七言古风叫“歌行体”,大家应该特别关注一下,最有名的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称为“孤篇压全唐与”的千古巨作。
(二)近体诗:也就是我们今天主要要探索
的格律诗,格律诗的前身是“永明体”(以后会专门介绍),它有严格的声律要求,如篇幅、字数、对仗、押韵、平仄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它主要分“律诗”和“绝句”两种格式,七言的称为“七绝”(七律),五言的称为“五绝”
(五律),还有一种“六绝”比较少见,这里暂时不做研究。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排律”,还有一种六句的“小律”,暂时也不做研究。
唐代中期,由诗派生出了新的体裁,到了宋形成了巅峰,他就是“词”,词的平仄要求比之格律诗更加的严格,因其句式长短不一,又被称作“长短句”,同时它又是由诗演变而来的,所以又叫做“诗余”,可以这么说,“词”也是“诗”的变革。
到了元明时代,由“词”又衍生出了“曲”,所以曲也叫“词余”,但是我们格律诗本身也一直在发展,同样“古风”也在发展,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将和大家一起捋一捋这条千丝万缕的文脉,共同探索和学习中华诗词的写作特点和方法。

2.
古诗词赏析系列讲座之六
诗词是语言艺术(下)——格律诗
格律诗是唐代出现的一种严格按照平仄搭配规律写出来的诗,它是由南朝“四声”基础上出现的初步讲究平仄规律的“新体诗”发展而形成,而平仄格律要求更加严格、规则更加详细。格律诗有几个必要的要求:
一是规定字数、句数,七言律诗是每句七个字,共八句。这八句分为四联(每两句为一联,一联中前句称为出句,后一句称为对句),四联各有名称,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犹如一个人从头顶(首)到下巴(颔)、到头颈(颈),再到尾巴(尾)。五言律诗则是每句五字,共八句。其四联名称与七言律诗相同。七言绝句则是一首七言律诗的一半,四句;五言绝句则是五言律诗的一半,四句。
二是律诗中间两联四句要求对仗。对仗又称对偶,是指上下句之间必须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词的结构相对。平仄相对。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对“乌蒙”,山名对山名,仄仄对平平;“逶迤”对“磅礴”,形容词对形容词,平平对仄仄;“腾”对“走”,动词对动词,平对仄;“细浪”对“泥丸”,形容词加名词的偏正词组对形容词加名词的偏正词组,仄仄对平平。五言诗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对“清泉”,形容词加名词的偏正词组对形容词加名词的偏正词组,平仄对平平;“松间”对“石上”,名词加方位词组成的方位词组对名词加方位词组成的方位词组,平平对仄仄;“照”对“流”,动词对动词。对仗中有一种特殊的对仗“流水对”,即两句行云流水一气贯注,但却字字相对。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三是逢双句的最后一个字须押韵,称为“韵脚”,且押韵一定要押“平水韵”中的平声韵。逢单句最后一字不押韵(首句除外,可押可不押),必须是仄声字。押韵还有要求必须押一个韵部的韵,“一东”“二冬”,今天看来是一个韵部,但《平水韵》中分为两部,不能混用,混用叫做“出韵”,古人写诗“出韵”就像今天有人写文章写了错别字,会被认为是犯了低级错误。
四是要符合平仄规则,平仄运用到诗歌中,主要的规则有三条:
(1)一句之中音节(两字为一音节)要平仄相间。一个音节两个字,前一字好像音乐谱子中四二拍子中的弱拍,后一字为强拍,故有句口诀叫做“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说,音节的前一字最好按要求,但也不强求,实在没有可用字,那么可平可仄,稍微通融一下,而音节第二个字则不能通融,否则称为“拗”,即读起来不顺。根据这一规则,一句之中音节要平仄相间,那么可以得到下面两种最基本的句式:
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
有人把格律句式比作一根竹竿,一个音节一个音节相连,平仄相间隔。把开头的第一个音节称为起,把最后一个字称为“收”,那么第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称为“平起仄收”句式,其中下面加横线的是允许可平可仄。根据一联之中须相对的规则,跟它相对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其中下面加横线的是允许可平可仄,这一句是“仄起平收”句式。这一句中“一三五不论”有点不同,除第一个“仄”可平可仄外,第三个的“平”只能平声,不能仄声,为什么呢?因为假如这个也是可平可仄,成为仄声,那么整个一句中除末字是平声外,前面只有一个平声了,称为“孤平”,后人从唐诗中发现,这样的情况极个别,说明唐人写诗注意到了这一点,于是总结出了不要犯“孤平”。
这样,“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平起仄收”与“仄仄平平仄仄平”的“仄起平收”成为七言律诗最基本的两句句式。
五言诗中则是“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 与“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成为最基本的两句句式。下面加横线的同样是可平可仄,而“仄起仄收”的“仄仄平平仄”中同样第三个平声不能可平可仄,以免犯“孤平”。
(2)律诗平仄的第二个规则是一联之中的出句、对句两句之间要平仄相对,出句的音节是平,对句相对应音节必须是仄;出句的音节是仄,那么对句的相应音节必须是平。也就是“平起”的句式必须对“仄起”的句式,“仄起”的句式必须对“平起”的句式。七言格律诗、五言格律诗都一样。
(3)为了使各联之间的平仄有变化,格律诗的第三个平仄规则是前一联的对句与后一联的出句必须相粘,相粘就是即平仄须相同。假如前联的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平仄”,那么根据一联之中平仄相对的规则,这一联的对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下一联的出句要与前一联的对句相粘,那么也只能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了,这样可以与前一句相粘。但是这是下一联的前句,是逢单句,而逢单句又必须以仄声收尾,那么这一句的平仄须变化一下,变成“仄仄平平平仄仄”,这样一来,既符合了相粘规则,又符合了单句末尾必须是仄声的要求,于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生出了第三个句式,即“仄仄平平平仄仄”,是为“仄起仄收”句式。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中的第一字和第三字可平可仄,这一句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接下去是这一联的对句,又必须与它相对,那么只能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一句,但是这一句又是对句,逢双句,必须是平声押韵,所以又必须变化一下,变成“平平仄仄仄平平”,是为“平起平收”句式。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这句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言诗也由“仄起仄收”句式的“仄仄平平仄” 与“平起平收”句式的“平平仄仄平”衍化出“平起仄收”句式“平平平仄仄”与“仄起平收”句式“仄仄仄平平”。
这样,七言格律诗就有了四个基本句式,即:
1、平起仄收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起平收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起仄收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起平收句式: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言格律诗也有四个基本句式,即:
仄起仄收句式:仄仄平平仄
平起平收句式:平平仄仄平
平起仄收句式:平平平仄仄
仄起平收句式:仄仄仄平平
这里要说明一下,七言句式可平可仄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及五言句式的可平可仄“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实际上七言句中的第五字和五言句的第三字,一般还是按照规则,不能任意可平可仄,这是因为假如这两处也可平可仄了,那么有可能最后三个字变成了“平平平”或“仄仄仄”的“三平”或“三仄”,这在格律诗中是不允许的,因为,唐代的诗人把“三平”、“三仄”看作是古体诗的标志,所以,实际上七言句是“一三不论”,而五言只有第一个字不论。而二、四、六字及末一个字,必须按照要求规则,不能通融,否则变成拗句,失对或失粘了,即不符合相对、相粘的规则了。
陆游的《游山西村》大家很熟悉。它的平仄格律如下:
莫笑农家腊酒浑,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丰年留客足鸡豚。 平平平仄仄平平
山重水复疑无路, 平平仄仄平平仄
柳暗花明又一村。 仄仄平平仄仄平
箫鼓追随春社近, 平仄平平平仄仄
衣冠简朴古风存。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从今若许闲乘月, 平平仄仄平平仄
拄杖无时夜叩门。 仄仄平平仄仄平
全诗完全符合格律。
再看五律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平平平仄仄
天气晚来秋。 平仄仄平平
明月松间照, 平仄平平仄
清泉石上流。 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 仄平平仄仄
莲动下渔舟。 平仄仄平平
随意春芳歇, 平仄平平仄
王孙自可留。 平平仄仄平
全诗也完全符合五律的平仄格律规则。不过此诗也有一点小的瑕疵,八句中有七句的第一字全是平声,虽然从各句看,属允许的可平可仄,但从整首诗看,犯了前人所说的“平头”,即每句开头都是平声字,这样朗读时缺乏变化。王维生活在唐代前期,格律诗虽已形成,但还处在提高、规范之中,所以与后世的成熟的格律诗相比,难免有小瑕疵。
以下为机动性的补充内容: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万水千山只等闲。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岭逶迤腾细浪, 仄仄平平平仄仄
乌蒙磅礴走泥丸。 平平平仄仄平平
金沙水拍云崖暖, 平平仄仄平平仄
大渡桥横铁索寒。 仄仄平平仄仄平
更喜岷山千里雪,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三军过后尽开颜。 平平仄仄仄平平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彩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平平平仄平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平仄平平仄仄平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仄仄平平仄
当春乃发生。 平平仄仄平
随风潜入夜, 平平平仄仄
润物细无声。 仄仄仄平平
野径云俱黑, 仄仄平平仄
江船火独明。 平平仄仄平
晓看红湿处, 仄平平仄仄
花重锦官城。 平平仄仄平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平仄仄平平
凌寒独自开。 平平仄仄平
遥知不是雪, 平平仄仄仄
(“不”拗,成了三仄)
为有暗香来。 仄仄仄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