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佰》中去光环化的人物塑造与相关意象
文/姚泓伊
《八佰》是抗日战争题材中以国民党为主要内容的战争电影。故事发生在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国军西撤,留下仅有四百余人的第88师524团抵抗日军。上海全面沦陷之际,谢晋元团长奉命带队驻守四行仓库,为迷惑日军,壮我军威,对外谎称有八百人驻守,凭借我以我血溅轩辕的民族气节打响了此次战斗悲歌,史称“八佰壮士”。
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10月12日的《论新阶段》报告中盛赞“八百壮士”是英勇抗战,为国捐躯的民族革命典型。由此可见,抗日战争不是各别党孤立的战斗,而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全民族反法西斯斗争,既有中共领导的广大抗日军民,也有民族资本家和地方实力派以及海外华侨中的广大爱国人士,还包括国民党政府领导的国民政府军。

电影海报
就整部影片而言,该片在起承转合上有些不足,结局有戛然而止之感。但史料补充了“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后的结局。时间回到当时,国外,九国公约会议即将召开,中国代表团希望凭借此次悲壮的战斗赢得西方支持,但中国利益被出卖,西方要求中国代表团退席。
国内,退守英租界的“八百壮士”缴械后关入“孤军营”。1941年4月24日,日军收买4名叛徒将团长谢晋元残忍杀害。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八百壮士”被押送各地做苦工。为瓦解中国军民引以为傲的抗日队伍,日军又将其中数十名战士押送至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充当劳工,大多士兵被折磨至死。
回到作品中,电影在人物塑造上去明星的光环效应。《八佰》采用宏观的叙述视角展现人物群像。纵观电影,我们能看到主要人物,再现历史情节,但主角无法界定。剧中每位人物的模糊性刻画里夹杂着个性化的人物演绎。谢晋元团长的塑造不是传统李云龙式的大英雄,反而带入人性中细腻的忧愁之感,军人的血性中包含着不得不执行撤退命令的无奈,拼死升旗的挽尊行为里又融入着保全战士生命的矛盾,导演注意到人物塑造中人性的刻画。特别是战争进入到第四日时,杜淳演绎的谢晋元有几处眼球的特写镜头,血红的眼珠展现上峰命令的不解,血染的眼球关注着过桥战士的安危,坚持不缴械的等待中塑造一铁骨铮铮还持有复杂感情的中国军人。刘晓庆扮演的赌场老板蓉姐全程通过非正面刻画来展现,行走坐卧的镜头均为侧身和背影,但难掩她对对岸战况的忧思与激愤,内心如洪水猛兽而外在却显现得置身事外,强烈的对比充斥着剧烈的冲突。保卫团中贪生怕死的老算盘,保留天真的小湖北,剧中最怂的“瓜怂”,冷酷又血性的刀子,甚至全程未有任何表情的杜月笙等人,基本在各有矛盾的状态下全面的展现着众生百态。
影片中除人物外有几处细节值得思考:
1.白马非马。影片贯穿着一位重要演员——白马。白马的加入给该片添加了浪漫主义色彩,白色骏马在一片狼藉的战场中遗世独立,狂奔在枪林弹雨的战火中。导演的灵感可能来源于谢晋元团长骑白马的一张黑白照片。白马非马,它如同一匹自由之马,穿梭在影片中,在

谢晋元白马图
最需要它的时候及时出现。导演用插叙的方式将镜头倒回14小时前,中日双方指挥官在断壁残垣中相见,谢晋元与白马融为一体,青黄的电影色调渲染着悲壮的气氛,与漫天白雪相辅相成的英雄白马图凸显了其特有的民族气节,也标志着与日军代表近卫勋正邪双方的势不两立,指挥官之间的对弈中或许夹杂着对对手的些许欣赏,使命不同彼此立场必然相对。黑白马的视觉对比冲突从色彩上对观众进行冲击,直观展现两位军官的博弈与冲突,用无言的方式表达电影想传达的内容。

对峙
2.炸毁的相机。方记者捧着相机在“天堂”与“地狱”,日军与国军之间游走,亦正亦邪,又极具迷惑性。方记者的黑白胶片摄影机“插播”在青黄的电影胶片中,共情的观众与战士们都对部摄影机满怀期待,但电影的最后五分钟摄影机以情理之中的形式结束了它未完成的使命。历史终究走上重新叙述的命运,真实湮没于时间的洪流。作品终究是作品,虽然依托为历史,但毕竟不是历史的全部,难免有其艺术化的处理或凭借艺术的表现方式来传达导演的创作意图。我们不禁对相机炸毁唏嘘不已,觉得要是保留当时的影像该多好,但导演告诉我们,感受到历史悲壮的震撼之时也不要忘记作品本身传达的意图,也许缺憾也是一种震动心灵的力量。
3.戏台内外。河对岸戏台上的三出戏值得赏味。《走麦城》讲的是关羽“大意失荆州”后的英雄末路,也照应了现实中“淞沪会战”末期国军持续走低的士气。当对岸四行仓库中的队伍拼死杀敌视死如归时,戏台上悄悄换成了《长坂坡》。
《长坂坡》虽是败仗但气势磅礴,它与战士们视死如归纵身一跃同样为之震撼,管虎导演将个人牺牲拉长战线,由孩儿不孝为国捐躯的个人加长为连队,再影响到对岸租界中纸醉金迷的看客们,也让影院观众为止动容,催人泪下。由此开始,两岸一心,租界众人再无法置身事外,荧幕外观众也随着河岸两方镜头的转换,以一种“直播”的形式融入其中,产生家国一体的共鸣。
《定军山》是场胜仗,老将黄忠,壮心不已,“瓜怂”与羊拐一干人等尽其所能“定”在沙场,克服死亡恐惧,与阵地共存亡。三台戏曲既简要叙述整个战争走向,也同时反衬了战争的残忍,戏台上的轻描淡写与战士们的血肉横飞相较产生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纵观电影结构,京剧是我国国粹,三部京剧的内容又照应《八佰》自身走向,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传达出中华民族自始至终的民族精神,而横向对比可发现戏台内外的反衬又给予观众一次极强的心灵冲击力。
除此此外电影中很多细节也为人称道,如羊拐与瓜怂分别时电梯的光影交错、大雪模糊垃圾桥红十字旗帜的界限、渡桥时期戏班子的鼓点、端午牺牲后小湖北脑海中呈现的赵子龙具象的脸……“
八百壮士”用生命唤醒国人。对岸市民期盼国军撤退、战火平息;国军战士向往对岸的乌托邦世界,可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当市民在亡国的现实中幡然醒悟时才发现,远在天边的两岸实则近在咫尺。147分钟的电影苦旅将观众五味杂陈的揪心感受凝结在一起。由于影片的剪辑变化较大,结尾着实有些仓促,可当历史现实补充进来后,我们也能够理解导演对于该电影这种结尾朦胧又暧昧的状态也是一种良苦用心的无奈。
【作家简介】姚泓伊,女,满族,1993年生人,硕士,中共党员,现工作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党政办公室,负责起草领导讲话、筹备学校大型活动及秘书科日常工作事务。教育学硕士;汉语言文学、行政管理双学士学位,学生期间曾多次获得国家及省、校级奖学金。2018年成为内蒙古通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发表评论文章有:影评《不裸露伤口的悄然一刀》、剧评《初心——初愿之意》。学术文章有:《导读法之我见——以钱梦龙执教《愚公移山》为例》《生活美学家陶渊明——陶渊明作品入选中学教材之我见》和《班主任管理艺术》,该论文在《读天下》2018年6月全国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壹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