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合一,双节同庆,百年难遇。据天文专家说,21世纪这种“巧合”仅只有4次,分别是2001、2020、2031、2077。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由秋天的晚上祭拜月亮演变而来;发展于汉代;至唐代由官方定为全国性节日;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随后,各种与赏月有关的活动也日渐兴盛,宋代特别盛行,到了明清时代,中秋已成为我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仅次于春节,成为我国第二大传统节日之一。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起国务院将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共同成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吃月饼和元宵节吃汤圆,端午吃粽子一样,都是我国民间传统习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礼品。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其乐融融。
中秋节祭月赏月是我国古老传统的重要习俗。祭月源于远古初先民对月的崇拜,后来作为天体的月被人格化,成为月神。历代皇家称月神为夜明之神,道教兴起后称月神为太阴星君。而民间则多认为月神是女性,是嫦娥,称她为月姑或月姐。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祭月在上古作为季节祭祀仪式被列入皇家祀典、例行祭祀后,民间就缺少了祭月的消息,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沟通,祭月就成为皇家的专利。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民家也有中秋赏月之风,故我国各地至今遗存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今年中秋加上国庆,正是“中华双节正高秋,银汉流光照九州。几处笙歌萦朗月,万家箫管颂金瓯。明时喜赋图强曲,盛世欣昂奋进头。举国飞觞齐祝贺,良宵共度上层楼”。在喜庆之余,我们不能忘记,庚子年经历了春夏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举国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抗疫情,筑成坚不可摧的长城。最终让丰收的金秋季节,果实飘香。当人们走在大街上,无论天气是怎样的温度,都相信,心里感觉到的一定是天空温暖的阳光。(王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