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访凤鸣山
作者:张苗
9月13日
金色的秋天,又回到了家乡上虞。此次回家乡,直接原因是季节性鼻炎开始发作,据说江南气候适宜,有利于该疾自愈。果然立竿见影,一回到家乡,过敏性鼻炎的一切症状很快就减轻了。谢天谢地,幸亏有家乡这块风水宝地,可以暂时躲避一下这难缠的顽疾。
家乡上虞是个神奇的地方。走遍上虞的山山水水,是我余生的目标。实际上,这些年,我也确实走了上虞的不少地方。但上虞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一千四百余平方公里的面积,全部走遍也许是一句空话,只能尽力为之了。

在离上虞城区约二十公里的虞南山区,有一座仙山,名曰“凤鸣山”,这是我今天要实现的目标。凤鸣山并不高,海拔也就二百来米。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为据说此山曾经是东汉名士、道教理论家魏伯阳炼丹著书和最终羽化成仙的地方。

从凤鸣山下的凤鸣村开始登山。山路并不难行,用青石板铺砌的登山步道一直通到半山腰。步道幽静深长,两侧竹林树林满目青绿,更有泉水叮咚一路相伴。累了,可在道旁凉亭歇脚;渴了,可捧起溪中泉水润喉;饿了,还可走进山中庙宇吃顿素斋。一路行走,一路观赏,不知不觉就到了半山腰,到了魏伯阳当年炼丹和著书的地方。再往上走,步道变成了普通的山路,许多游人就到此为止了。山路十八弯,弯弯都新奇。加油爬,爬上去,看看上面还有什么景色。过了不知多少弯,走了不知多少路,疑是无路却有路,忽然柳暗花明又一村,发现前方有人家。原来,这是一个隐藏在高山密林中的古村落,名曰“燕河村”。古村落破败不堪,已十室九空。偶遇一位山居老人,得知大部分人家已搬至山下,曾经鸡犬相闻的百人村落,现只剩下数位恋旧老人了。他们将继续坚守在这荒山野岭中,与山涛为伍,与孤独为伴,只要一息尚存,继续过着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问为什么不搬走?老人笑了。也许,在常人看来,这个与世隔绝的破败村落,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但在这些老人看来,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已经习惯了。

重新返回半山腰。这里有个天然岩洞,名曰“凤鸣洞”,又曰“伯阳洞”。一千七百多年前,东汉时期的著名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士魏伯阳,就在这里炼丹和著书立说,并最终羽化而去。至今,魏伯阳的炼丹遗迹尚存。

据史料记载,魏伯阳系浙江上虞人,出身名门望族。但魏性格“古怪”,虽学识深厚却不愿当官,整日在家闲居养性,后率三位弟子上了凤鸣山,并在山上炼丹著书。他所著的《周易参同契》一书,是世界上最早系统阐述炼丹理论的化学专著,被后世捧为“万古丹经之王”,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其《中国科技史》一书中,称《周易参同契》是“全球第一本化学方面的书籍”。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亦称其是中国古代第一本化学专著,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周易参同契》一书共六千余字,其文字晦涩难懂,并使用了许多隐语,故古往今来很少有人能够完全读懂,据说甚至连宋代大学问家朱熹,也是云里雾里,一知半解。
世上本没有神仙,魏伯阳也不可能真的在凤鸣山羽化成仙,但其在此炼丹并著书《周易参同契》,这应该是不可否定的历史事实。魏伯阳因《周易参同契》一书而名扬天下,凤鸣山则因魏伯阳曾在此炼丹著书而远近闻名。《红楼梦》中空空道人说,世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忘不了。我倒是想,魏伯阳虽不可能成仙,但他在仙境般的凤鸣山上炼丹著书,在他看来,这也许就是神仙过的日子。而燕河村那些至今仍过着原生态生活的山居老人,他们虽素食布衣陋室绳床,却心静气闲与世无争,这也许就是另一种神仙般的生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