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水相逢的老乡
燕守军(沛县人 现居济南)
放了暑假,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读一些平日繁忙的教学中想读而又没有时间读的书。
骑自行车找遍我家周围的地点,最后选定了经十路北邻近建筑工地的一片小树林。我每天在凉风习习的树荫下读书,感到非常幸福自在。
八月中旬的一个午后,我正在这凉风习习的树荫下读书。一口浓浓的故乡徐州口音传过来——“看书呢,你坐的这块石头还是我搬过来的呢!”
这亲切的乡音,使我放下手中的书,和这位50多岁的老乡攀谈起来。交谈中得知,他家在江苏徐州南,是在经十路南一高层住宅工地做木工的农民工。在徐州老家做木工,每月能挣2500多元,而在济南能挣5000元至6000元。
他指着路南的几栋高楼自豪地对我说:“这24层的楼梯,都是我一个人支的现浇模板。可惜前些天,我不慎伤着了右眼,左眼也受牵连。”
“到医院检查了吗?”我关切地问。“做过一次手术,还得做一次。”
这位老乡为难地说:“现在整个建筑业都不好干,老板也没钱。”他问我是干什么工作的。我告诉他我是教美术的老师。
也许为排遣心中的郁闷,他对我说:“那你给我画张像行吗?”
我爽快地答应了他,拿出随身携带的速写本,给他画起了像。
画完后,署名时我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我叫杜明。”
杜明接过我刚给他画的速写头像露出了笑容。他仔细端详着画像,高兴地说:“咱们明天再到这里叙谈吧!”临别时,他问我自己应该怎么办。我说:“先把眼睛治好,其他的事就都好办了。”
那次以后,我每天都在这树荫下读书,可杜明一连几天都没有来。
“守军好!”一天我正专心读书时听到杜明叫我的名字。抬起头,他已经坐在我面前了。
他告诉我,公司领导找他谈了,想把手术费、误工费等一次结清。他说:“公司还担心我不同意,我最后同意了。”
他对我说:“守军老乡,再给我画一张像吧,我一定好好珍藏着这份暖暖友谊和老乡之情!”
我又认真地给他画了第二张速写头像,并题了款,送给他。他看后很满意,说特别像他,一定好好保存。
杜明,我萍水相逢的徐州老乡,愿你早日康复,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更幸福!
燕守军,男,1964年2月出生。山东艺术学院画院张志民工作室画家,济南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本科毕业,进修于山东艺术学院首届中国书画研究生班、山东艺术学院画院张志民山水画工作室。在山东艺术学院学习期间师从张志民、高延军、沈光伟、李济民、刘光、韩英伟等教授。绘画、论文、诗歌、散文作品散见于国家教育部《人民教育》、《山东教育》、《济南教育》、《当代散文》、《诗群落》等刊物,和《齐鲁晚报》、《山东商报》、江苏省徐州市《都市晨报》、《彭城晚报》等报纸。诗歌作品入选《中国诗文优秀作品选》、《当代诗歌精选》,《诗探索2016年优秀作品年选》,和记录山东省文学发展轨迹的《齐鲁文学作品年展2013》等选本公开出版。
自幼酷爱绘画,1977年7月师从我国当代中国画大家程大利、徐培晨学习绘画。绘画作品入选《春风桃李——山东艺术学院首届中国书画研究生课程高级研修班作品集》、《山东省中小学教师美术精品集》、《济南市中小学教师美术作品集》等选本。其作品深得张志民、徐培晨等先生的赏识,被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多地党委政府机构及许多知名企业家收藏。
《济南教育》2005年第4期,在封底隆重介绍了他的艺术简历和绘画作品。

投稿:13325115197(微信同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