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之前,人们在市场买什么东西都得凭票证。月饼也是凭票证购买的,由于物质匮乏,母亲规定,中秋节未到,家里的人都不能吃月饼。看着悬挂在两墙之间,竹竿之下,早已被油水渗透的包装纸包裹着的月饼,我嘴里馋得口水直流。 1982年10月1日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晚饭后,我就直嚷嚷母亲快点“敬月亮”。于是,母亲把小木台挪到临窗位置,放上月饼、沙田柚、花生等食物,泡上一壶润人心扉的茉莉花香片茶。父母、兄弟围坐在一起,边喝茶、边尝月饼、边赏月,仪式虽然简单,但内心是虔诚的。父母祈求孩子快快长大,孩子则希望天天似“过年过节”,一家人很是开心。
那年那时候,我家住在县城北的乡下农村,中秋节前,有同学透露:当晚,该村在打麦场放映电影《渡江侦察记》。因为心里老惦记看电影的事,“敬月亮”仪式还未结束,我便揣着半边月饼,两瓣沙田柚,与十多个年龄相仿的少年好友,结队去看电影。在物质和精神均匮乏的年代,能一小口、一小口地边吃月饼边看电影,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当年的中秋节,我甚感幸福。

如今物质丰富了,中秋节吃月饼早已不是稀罕事。过去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小块、一小块地小心翼翼品尝中秋月饼的“家味”,已成为遥远记忆中的一幕场景。对于现代讲究健康养生的人们来说,月饼更多的是一种形状上的、寄托相思的食品。以前是月饼珍贵,现在是团圆珍贵:因为以前是月饼少,物以稀为贵,现在对外交流多了,人员外流也多了,孩子在外或工作或求学,家人见面的机会反而少了,大伙都盼着以聚为“贵”,希望天天象“过年过节”一样摄入高热量、高糖分食品想法与行动渐渐少了。中秋节终于回归到团聚的传统主题。(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