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明瑞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曲《水调歌头》出自北宋大文豪苏轼之手。遥望中秋满月,他写出了对美好世界的眷恋,对挚爱亲人的思念。月光于苏轼而言,是特别的。他的寂寞,失意,释然……都有月的陪伴。
就在苏轼被贬黄州的第四年,又一篇传世佳作《记承天寺夜游》问世了。
世人极为称赞,道:“仙笔也。读之觉玉宇琼楼,高寒澄澈。”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像往常那样默默地坐于床侧,欲脱衣入睡。忽感四周陡然一亮,月光穿过窗子照进屋内,地面被镀成了银白一层。苏轼那睿智的双眸闪着亮光,像夜空中最亮的星星。之前的睡意转为“欣然起行”了。
天上是一轮明月,人间是仰望夜空的苏轼。如此美景谁能与他共赏?苏轼云:张怀民可同乐也。

张怀民,字梦得,又名偓佺,清河人,此时也谪居于黄州,暂居于承天寺。苏张二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似的遭遇拉近了彼此的感情。
苏轼大步向承天寺走去,怀民也没有睡,见苏轼,急忙走了出来。
两人徜徉于月下庭中,晚风拂面,月光如梦似幻。此时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那么澄澈透明。水中有水藻、荇菜纵横交错,生机勃勃。兴致盎然的两人仔细再看,那水藻、荇菜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此时承天寺的月光下有他们在。

这篇散文,仅仅14句话,85个字就将承天寺月色如水的那个夜晚,将处于人生低谷的苏轼的豁达乐观,又淡然悲凉的心境,写得如诗如梦。是那夜的月色,那夜的旷达的情怀澄净了尘世的喧嚣与污浊。承天寺的月光永远留在了历史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