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是故乡明
作者:曹开锋
诵读:安好
多年前,故乡看月亮,蒙着水汽的氤氲,透过芦苇的梢,有秋虫呢哝、鸡犬互唱,有孩童嬉闹、老叟谈笑。秋露降,丰收起,玉米苞衣堆门前,石榴咧嘴挂枝头。月光如许,丹桂飘香。夜晚有点冷清,却不凄凉,心里充满喜悦和快乐。
距中秋节还有一段时间,月饼早早的入市了,五仁月饼农家人最爱。皮,用面粉拌油和面,大擀面杖擀后,揉成软面团。馅,炒香花生米搓皮碾碎,混合瓜子仁、小颗粒冰糖和熟芝麻撒进去,点缀上些甜蜜的青红丝,加入蒸熟面粉,倒上炼制的猪油拌上一拌,满满的香味便弥漫在气息中。把馅放在小面杖擀好的油皮中包好,一个月饼做成了。再在月饼上盖上戳子。这个戳章是用苎麻的果实,蘸着朱红颜色水盖上去的。寓意着日子红红火火。
我家烘焙月饼时,用径宽三尺的平底锅和鏊子。把鏊子倒置架在灶上烧热。另用平锅子烧火预热后,把月饼坯子整齐的码好,烘制便开始了。火候与时间必须专人来把控,我父亲搬个小木凳守在灶口,小心翼翼地往锅膛里续着麦草,布满褶皱的手在烟熏火燎下,逾发苍老。见到火候差不多了,父亲就把鏊子拉过来,盖在盛满月饼的平锅上。出锅时月饼黄亮泛红,味道更是香气浓郁。
月饼还有一道包装的工序。旧式的印花油纸在案板上铺平,放上5块月饼,像给婴儿叠包被一样把月饼裹好,再绕着包装横着竖着扎上红色纸绳。包月饼的纸张上,印着嫦娥奔月的画,更衬托出节日的气氛。闻到了月饼香,邻里馋嘴的小孩,便攥着从大人手里央求来的5毛钱买上一块,全然不顾吃得满脸的渣,咧嘴开心笑了。
月亮还在俯瞰人间美景,公鸡便扯着脖子打鸣起来,狗也凑热闹似的吠上两声,中秋节日子来到了。
一家人起早起来拾掇货物,拉着平板车上了集市摆地摊。到了固定的摊位处,先是把车子放平,用条凳驾起一头的扶手,另一头也用条凳固定,然后放上芦苇杆扎的帘子,再在上面铺几张板纸,货物便依次摆开。月饼和鞭炮摆在最显眼处。待物品摆好后,天也渐渐亮起,街上便挤满了黑压压的人群。卖家的卖力吆喝,买主问价讲价,人声鼎沸,好不热闹。这天,家里是没有闲人的,大人是卖商品的主力,几杆盘秤交换着来称重,收钱找钱不停歇,小孩子瞪着眼睛看着摊子。
最温馨的还是十五晚上,许多在外奔波的人,风大雨大挡不住他们回家的路,他们一路风雨兼程,图的就是回家热热闹闹,团团圆圆。吃上月饼,是把家乡月亮“揣”在心里,纵然人生有千里万里行,故乡的月亮永远最亮最圆。
当一轮明月升起时,千家万户包着白糖馅芝麻糖饼已经烙熟,饭菜也是最丰盛的。我们先是将饭桌抬到院子中,端上准备好了的菜肴,还有月饼、糖饼、石榴、柿子和苹果,看着月亮圆圆的脸,父亲斟满一杯酒,燃放一串鞭炮。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父亲恭敬地端起酒杯,拱手向着月亮敬上一下,然后泼洒在地,用筷子把菜肴掐上一块,抛向周围,口中念念有词说些祈风调雨顺,盼年年丰收的吉利话。看他虔诚的神色,仿佛月亮真能吃到似的,保佑人们过上好日子。仪式结束后,才能将饭桌抬到屋子里的,一家人才可以围上了桌,乐乐呵呵的吃了中秋节的团圆饭。
故乡是一帧久远的画,我熟悉的人和物成了画中风景,当岁月辗转成诗,它成了洒在我心田里的白月光。天涯处,我手执一枚红红枫叶,遥望夕阳余晖下的远方,一个人在等待月儿爬上树梢,风中隐约飘来巜月乡》曲:
依稀的夜里清光/把孤独点亮/中秋的气息在流淌/思念激起心中的波浪......今晚的月儿好凉/凝结了心灵的霜/今晚的星子好亮/唤醒了生命的窗......
—————— 作者简介——————

曹开锋,江苏泗洪县归仁镇安河村四堡街人,现居上海。喜爱文字,新闻、文学作品散见《泗洪日报》《宿迁日报》《宿迁晚报》《速新闻》《汴河苑》《湖畔》〈写手驿站》《中国文明网》《我苏网》《都市头条》《华人头条》等报刊杂志和平台。
——————诵者简介——————

安好:全悦大同阅读会、花开朗诵艺术团成员,热爱朗诵,钟情瑜伽。喜欢运动健身、听音乐跳舞,还喜欢身心灵方向的探索,做一个眼里有阳光、心中有爱能够滋养自己,温暖别人的人。

特别声明:本平台作品均来源作者投稿,所有被采纳的投稿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