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逝水流斯,转眼又是中秋了,不过今年的中秋节与往年不同,国庆与中秋同日,这是很少很少的情形。
中秋里,我们无须去问那秋风落叶,秋雨寒凉,只与那一地的阑珊静美,去凝望夜空的皓月清园。“园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这一天是天下举杯同圆的日子,满是那美丽的寄语与情思,满是那唯美无限的秋情与流年。
不知何故,每逢中秋,总让人生出丝丝愁怀,是那种朦胧的心思念想,少了一点春节的那种欢快明亮。
为什么会这样?我说不清,这种感觉只在隐隐约约、幽幽冥冥之中。
难道中秋节正值仲秋,而秋又是一个让人多愁善感的季节?是啊,秋风秋雨,秋露秋寒,都会引发藏于人们心中的忧思愁绪。这正应了秋景本无心,人可附之魂的道理,愁不在景,愁至于心。人们想着故土,念着亲人。
亦或中秋的团圆,比起春节更加不易而生愁意?大凡在外谋生的人,是很难选择中秋节回家的,孤身在外,自然会有父母盼儿女,妻子盼丈夫,丈夫盼妻儿的情景,哪能不生愁怅?
于是引出了文人们在中秋节上大做秋愁秋思的文章,写出了许许多多的哀叹来。阅尽唐诗宋词,写中秋愁思的文章几乎举页皆是,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夜遥,竟夕起相思。”晏殊的“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都把中秋渲染的伤愁满怀。

啊,人生几度秋凉,中秋谁与共孤光!每逢中秋,总会生出一些恋古怀旧,来寻找那曾经的美好。
中秋节始于晋汉,盛于唐宋,晋汉之前,为拜月,是对月的图腾,至唐宋以后才以月的呈园兆以人之团圆,寄托思乡、思亲,怀古之情,对中秋总抱以一种致心的敬畏,表达心中的那份对故土、亲人的缱绻。
如今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中秋节还有这份情怀吗?他们故然在中秋节里玩得很开心,却是少了那份中秋的情怀文化。
我是十分怀念儿时的中秋节的。
故乡是一个小镇,自唐建制,走过千年沧桑,名副其实的古镇,自然还有一些历史沉迹和文化底蕴。小镇虽不算繁荣,但在它厚重的泥土里,仍然沉积着悠悠诗画。
在家乡,吃月饼是中秋节最显著的象征,因为那个年代,只有中秋节才能吃上月饼,平时是吃不到的,是真正的时令。全不像现在都吃着反季节的东西。科技发达了,却又违背了自然规律,我觉得还是自然的好。
儿时的月饼与现在的月饼差异是很大的,主要是饼馅的用料不一样。儿时的月饼十分讲究,馅里有红丝、绿丝、瓜米、桂花、胡桃、冰糖等,色泽斑驳光艳,口感极佳。苏轼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就是赞扬饼馅的。
为什么月饼会如此讲究,那是因为月饼始出于皇宫,是宫用膳食,故而月饼也称宫饼。传说唐朝以后才叫月饼的,杨贵妃与唐明皇赏月时,贵妃望月吃饼,脱口而出称口中的饼是月饼。这美好的传说,让月饼的称呼更加唯美动听,极富诗情画意。是啊,只要有月,就是一首诗。
让我不能理解的是,如今的月饼不在月饼的质量上下功夫,也就罢了,却在包装上大做文章,包装一年比一年精美,精美的无以复加,真应了金玉其表,败絮其中,厂家的创意让人瞠目结舌。这难道是我们对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发展?这也是中秋文化?我不敢苟同。
儿时的月饼,对穷人家来说,也算是奢侈品了。我家的月饼都是将一块分切成四瓣来吃的。一瓣月饼拿在手里,舍不得吃,而是慢慢的舔着。伯母见我馋成这样,就把她的那瓣给我。现在才明白,那瓣月饼是不该要的。
说起月饼,有件事是我至今都没有忘怀的。
在我念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班上有个渔民的孩子偷吃了一个女生的月饼,老师罚他站了一堂课,在批评时带有鄙视的言语,他哭了,因为这位同学曾经得过“天花”,成了麻脸,老师的话刺伤了他本已自卑的心。
第二天老师拿来两块月饼,一块给那位女生,一块给他的,这才发现他没有来上学,自那以后他再也没来学校了。他随父做了渔民,后来听说他因劳疾而早逝了。就是这块月饼改变了他的人生。

人哪,真不能做错事,哪怕是一件小事,孔子的莫以恶小而为之,就是这个道理。往往一件不经意的事,也许会成为你人生命运的转折。倘若那位女生的书包里没有月饼,倘若老师的批评没有那么尖刻,可惜,人生没有倘若,只有现实。谁能知道,今天还是晴空万里,明天就会下雨了,这件事是我心中永久的伤遗。
家乡的八月十五是否有拜月、赏月、吟诗的习惯,我没有印象,也许有,也许没有,那是大人的事,有钱人的事,文人的事,孩子们并不关心。
倒是见过大人们三五成群地坐在月下,边吃月饼边喝茶,天南地北地谈今说古,或三国、水浒,或陈友谅与朱元璋,或乡邻长短是非,或小镇的古往今来,说得明月西垂,都没有倦意。
至于对月吟诗,想必没有。镇上都是生意人,文人不多,也许还没有那个氛围,也许家乡地方太小,阳春白雪压根就没有吹进来。我想,这酸事没有也好,那是达官贵人们的无病呻吟。
在家乡关于中秋的传说也是很多的,听母亲讲得最多的是嫦娥奔月和张古老砍柴。
母亲说的张古老砍柴其实就是吴刚伐桂,两个版本都是神话传说,没有谁对谁错。母亲年年都会指着天上的那轮明月中的朦朦胧胧的阴影对我说,那影子就是张古老在砍柴。我看着有点像又不像,半信半疑,望着明月发呆,想着月亮里还长着树吗?
嫦娥奔月这个词倒是听得很多,但母亲并没有讲出所以然来,直到长大后才知道其中的那段传奇。不过又让我觉得那个“奔”字似乎用之不妥,嫦娥是在迫于无奈的情形下急中生智吞下不死仙丹,才飘然而上天宫的,用一个“飘”字,更能描绘嫦娥悠悠飘然的诗情画意。
尽管母亲的故事讲的似是而非,但仍是我童年的美好岁月,那是一段一生不忘的纯真玉瑰的记忆。

家乡有关中秋节传说,我最爱听的还是大明皇帝朱元璋反元的故事。讲述了起义军用送月饼的方式,组织发动了八月十五的统一义举,那神奇英武的传说,深深震撼着千千万万个童子稚心。
据说,中秋节在一些地方过得很有意识,形式丰富多彩,拜月、燃灯,观潮、尝桂花、喝桂花酒、扎灯笼、玩花灯、燃斗香、听戏、宴请,比元宵节还要热闹。
儿时中秋的情景再也回不来了,想想如今的中秋节,已没有往日的味道,只是给人们又提供了一个旅游的机会。越来越多的人渐渐忘去中秋节的传统内涵,那些年轻人根本都不知道中秋为何节,或许已把中秋当情人节过了。
我有点无奈,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除端午节过得有点传统文化的味儿外,其余的都变成了旅游节。春节旅游、中秋旅游,连清明节都成了踏青赏春的日子。传统节日仅仅留下了一个躯壳,却没有了灵魂,也失去了恢复传统节日的意义了。
如何让传统节日与传统节日的传统文化内涵得到继承和发展,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否则会违背我们的初衷。
童年的光流,随秋水远去,那缕缕中秋的味儿,如同紫色的梦幻,依然甜美。少年的风铃,仍在秋雨中摇响,摇醒我垂暮的萌动,追忆那如诗的年华。
愿一年一度的秋水,洗净我们灵魂中的一身浮华与市井尘埃,让我们的心回归本初。

作者简介:
石会文,曾任湖北省人民银行副行长,华夏银行武汉分行行长,《中乡美》首届全国乡村认证作家,《现代作家文学》签约作家。退休闲遐偶有写作,在若干纸刊和微刊上发表报告文学、散文、诗歌、小说等五十余篇、二十万余字。曾获省报告文学二等奖。在《人民日报》、《新华社通讯》、《经济日报》发表杂文、通迅十余篇。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中国金融》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并出版经济专著两本。

【编者按】
拜读石会文老师优美散文《中秋往事》,文笔流畅,语言洗练,夹叙夹议,情景交融,引经据典,生动形象。
那儿时的回忆,美好的曾经,总让我们触景生情。岁月匆匆,往事依稀一一几度中秋,记忆犹新;几度良宵,赏月尝饼;皓月当空,清辉满地;玉桂飘香,东篱把酒;千家欢乐,万户团圆。秋水长天,天涯海角共此时。我们沉漫在这美好的夜晚,追忆少年的时光,那如诗的岁月,一去不复返的青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点评:寒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