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那边没有了故乡》
文/艾粒
我想,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想知道山的那边是什么,等我们翻山越岭,过了山丘,却发现,山那边不仅无人等候,而且除了新的山丘也并没有能让我们停顿下来的理由。
于是,在主动的登山和被动的继续之间,我们灰白了少年的黑发,沧桑了桀骜不羁的怒马鲜衣,半怀落寞掺杂着半怀顺应,无声无息地行走,陪伴我们的是寥廓空谷里放大又散发的孤独跫音……

本来,故乡是我们的一支坚硬又温暖的拄手杖,后来,这手杖跟随着母亲被埋入了深不可测的沉寂寒土。于是,我们失去了救命的稻草,心知四顾茫然,却又不知觉不自觉地茫然四顾,故乡,变成了一方矮矮的坟墓……
山那边没有了故乡。
山那边没有了故乡,也就没有了炊烟缭绕里母亲沙哑又执着的声声呼唤;山那边没有了故乡,也就没有了归乡路口母亲不安又欣喜的频频张望……

不被母亲等待的孩子,是没有人等候的。
整个世界都沉闷下来。我们的精神眷恋在母亲的世界里,自保,不暇。
其实,有很多时候,翻越生活的山丘的并不是我们,而是时间。
不管怎样吧,总之,我们是翻越了山丘……

当我们看见山那边的世界,才终于相信,山风果真是逐级冷冽 的,也终于承认,人不是单靠自己就能够成熟冷静的,成长永远是得少失多的不等式。
诗人爱说“时光如水”,某种情形下,这种表述不了然也不尽然。我觉得更具体的说法应该是“生命如水”。母亲沉睡在山的这一边,孩子蹒跚在山的那一边。

我们就只能是后眼储满了血泪,前眼还要燃烧着热切,手脚并用,去翻越下一座山丘。
我们只要活着,就要继续传承和延续着血脉,没有理由停留。虽然已经知道,山那边,无人等候;虽然已经知道,山那边,还是新的山丘。
翻越山丘……



【作者简介】艾粒,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于黑龙江,专注于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分享,热爱文学艺术。作品散见于《黑河日报》《绥化日报》《毕节日报》《毕节晚报》《乌蒙新报》《读者》《演讲与口才》《当代教育》《高原文学》《中学生阅读》《五色石》《大平原》《通肯文苑》《雁翔湖》等报刊。《萧乡文学》签约作家,《旅游作家》专栏作者。著有诗文集《这一路记忆满天》,散文集《野风》。
微信号:2412270963


【朗诵者简介】红叶,长春市人,与共和国同龄。吉林朗诵艺术学会会 员。喜欢唱歌和朗读。喜马拉雅认证主播,昵名雪婆婆的问候,播有长篇纪实文学大道通天,古文美文专辑儿童故事专辑,诗歌散文专辑等。天下文学传媒副总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