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诗话 古诗词知识(一)
文/佛子
一,诗语,意思是诗的语言。
二,古体诗,指古风。四言古风到七言古风,杂言古风。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包括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等。
三,近体诗、今体诗。主要指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等。【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形成于唐代。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分为律绝和律诗。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也有六言绝句,六言律诗。
唐代诗歌胸怀宽广,古体古风,近体律绝律诗都达到了高峰。《唐诗三百首》有三分之一是古体古风,三分之二是律绝,律诗。在唐代以前,已有绝句,虽亦押韵而平仄较自由,称为古绝。近体诗的五绝,七绝称为律绝。
律诗,指五律,七律,排律。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四,四言诗。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变。自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
五,五言诗。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起于汉代。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绝,五言古风、五言律绝,五言律诗,五言排律。
六,六言诗。全篇每句六字。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已有"六言",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有古体近体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七,七言诗。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当起于汉代民间歌谣。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到了唐代,大为发展。有七言古绝、七言古风,七言律绝,七言律诗。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八,杂言诗。古体诗的一种,最初出于乐府。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无一定标准,最短仅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
九,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十,曲,又称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十二,乐府,本指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西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至武帝始建立乐府,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十三,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
十四,赋得,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科举时代之试帖诗,因诗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同样也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后遂将"赋得"实用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亦往往以"赋得"为题。
十五,联句,旧时作诗方式之一。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相联成篇。传始于汉武帝时《柏梁台诗》。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者,依次而下。后来习用一人出上句,续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旧时多用于上层饮宴及朋友间酬应,绝少佳作。
十六,集句,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诗。现存最早的集句,为西晋傅咸的《七经诗》。【
十七,排律,就律诗定格加以铺排延长,故名。每首至少十句,有多至百韵者。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十八,应制诗,封建时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诗。唐以后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少数也陈述一些对皇帝的期望。
十九,试帖诗。也称"赋得体"。起源于唐代,由"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内容必须切题。清代限制尤严。
二十,古绝。对不讲平仄的古体绝句的通称相对今体的绝句"律绝"而言。古绝多用拗句,可押平韵也可押仄韵。有些绝句用的是仄韵,但全诗用律句,或用律诗容许的变格和拗救。
二十一,入律古风,简称古律。对使用近体诗平仄格式的古体诗的通称。特点为:1、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2、换韵,且多为平仄韵交替;3、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换韵,换韵后第一句入韵,全诗似两首"七绝"的组合。
二十二,诗余,指“词”而言,有长调、小令、慢、引等不同格式,用“词牌”作为格式的标志。


作者简介

王秀峰,字:佛子。金榜头条认证主编。大学中文系毕业,高级教师。坚持写诗四十多年,出版诗集一部。有诗作一万多首,诗的题材、体裁多样、数量庞大。继承古典优良传统、富于开拓创新。
著有《诗话》四十多万字,已经在梦之旅百家杂文文学网站发表。著有《中华诗歌简史》十三章,共计十多万字。
把《诗经》的三分之一优秀诗作进行了七言今译、把《楚辞》进行了七言,杂言今译。对大量外国优秀诗歌进行了七言翻译。有五千多首诗发表在报刊,微刊,保存在自己的朋友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