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神韵之风工作室
湘潭大學中文系西南師範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兼職教授,湖南師範大學名譽教授李元洛
「談和權的詩」 (一)
〈橘子的話}
咱們恆是一粒粒
酸酸的橘子
分不清
生長的土地
是故鄉
還是異鄕
想到祖先
移植海外以前
原是甜蜜的
而今已然一代酸過一代
只不知
子孫們
將更酸澀
成啥味道
〈蝦〉
在水族箱裡落戶
億萬年之前
你,原是龍的族類
于今,在你身上
已看不出半點的榮耀
沒有龍昂首的雄姿
沒有龍穿雲的風采
自那湛藍的波瀾出來
終於,變成蝦
變得渺小自卑
在海外困居
離開陽光與月光
你永遠是憂鬱的
彎曲的
水族箱裡滿是你的伙伴
天天希冀穿越四面的
玻璃
復回廣闊的海洋
緬懷浪花
緬懷岩石
緬懷水底的沙土
你,面對玻璃外的
餐盤,淒然落涙
就這麼載浮載沉
繼續繁衍下去
〈彩筆與詩集〉
我是小女兒
書包裡的
一盒彩筆
她可以隨意
繪出
心中想要的
景緻
小女兒是我
書枱上的
一本詩集
讀了千百遍
發現
愈讀愈有
味
「橘子的話」與「蝦」是詠物之作,「橘子」與「蝦」,在這裏成了一種詠物的寄託和象徵。詠物詩的藝術奧秘,就在於詠物而不泥於物,既要寫出物的情狀,又要有所寄託,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兩者的交融要獲得一種美學上的和諧之感。「橘子的話」一詩,暗含中國傳統文化中橘逾淮為枳這一典故,但却由此出發而作了典故的重鑄與翻新,時
間由古代而現代,空間由中國而海外,原有的典故只是一個比喻,現在的重鋳與翻新卻是一代海外華人的整體象徵。如果說,「橘」這一象徵體具有歷史的文化的深層內涵,那麼,「蝦」則是從現實生活中就近取喻。詩的焦點集中在「水族箱裏落戶」的蝦,詩人將「龍的族類」過去的「雄姿」,與今天的困居作強烈的對照,抒寫了海外華人遠離故土
的寂寞感與失落感。
「彩筆與詩集」寫平凡的父女之愛,構思却頗為別緻。全詩基本上由兩個比喻構成,即「一盒筆」與「一本詩集」,比喻貼切而新鮮,「我」與「小女兒」裏交叉的寫法,既繼承了故典詩歌「從對面寫來」的傳統詩法又有新的發展,讀來親切而深婉。
「談和權的詩」 (二)
和權的詩,簡潔明朗而含蓄雋永。正如台灣名詩人向明為「橘子的話」作的序言所說「他的語言非常簡潔凝煉,絕不用不相干的形容詞來虛胖文句,也不以拖泥帶水的扭揑語法錯亂讀者的方向。」但是,除了簡潔凝煉之外,和權的詩作還能在淺易與艱奧之間作適度的調整,力求一種中和之美,使得作品所藴含和傳達審美信息,對讀者是在熟悉與陌生之間,既是新頴的,又是可以理解的,簡潔明朗含蓄雋永一爐而治,兼而有之,作品本體不但具有可鑑賞性,而且有耐鑑賞性,這樣就大大地刺激了讀者審美欣賞的慾望。
「蝦」這一作品的外在形態及表層意識是簡而明朗的,但是,它的深層意識却具有多義性或者説歧義性,換言之,意藴至少不止單解而可合理的多向的解釋。你既可以理解為「是對菲華自身處境的感嘆」,「陳述他們困居海外的寂寞(向明),也可以理解為人與環境(包括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失調的一種象徵,同時,也可以從中感到一種昔盛今衰的無奈與悲涼。總之,它的多義內藴遠遠超出了「蝦」這一具體的物象,由此出發而作幅射狀展開,從而刺激讀者多重與多向的聯想
「談和權的詩」 (三)
〈樹根與鮮鮑〉
在遙遠的非洲
他們以皮包骨的手
在沙土裡翻找
樹根
在馬尼拉
我們以銀叉銀匙
在碟子裡挑揀
鮮鮑
和權的詩,在章法與句法上也有許多值得稱道之處。下面作一些簡單的論列,有如異地的優美風光,請讀者與我一起同遊共賞。
章法,即是作品的佈置之法,黃山谷是宋代的著名詩人,范溫的「潛溪詩眼」曾經記載他的有關看法,他認為「文章必謹佈置」,「古人律詩亦是
一片文章」。我以為,無論是古典詩或現代詩,都應該講究章法,決不能隨心所欲,散漫無章。在現代詩的創作中,所謂章法則主要是指全詩的意象結構的經營,而許多新詩的失敗,原因之一就在結構的拖沓散漫,缺乏藝術的匠心。和權詩的結構,除了一般性的謹嚴之外,值得借鑒的一是圍繞中心意象結構成章,一是意象結構中的情境逆轉。例如「橘子的話」以物擬人,出之以第一人稱的自白,其中心意象是「橘子」,圍繞這一中心意象,空間佈置是「故鄉」與「異鄉」,時間佈置是「咱們」的現在,「祖先」的過去,「子孫」的將來,整體意念則是「酸酸的」與「甜蜜的」對照。
「蝦」也是如此,全詩以「蝦」為中心意象,不枝不蔓,「水族箱」的現實與「湛藍的波瀾」的非現實作強烈的對照,使全詩的悲劇結構更加動人。情境的逆轉,它是對直線鋪排的逆反,可以避免一瀉無餘的平浅直露和一眼洞穿的平庸乏味。如「橘子的話」是「逆轉,由現實的抒寫轉入歷史的回溯,再轉入到未來的想像,一轉一境,咫尺之內頓生波瀾。「蝦」於「在水族箱裏落戶/似乎美好無憾」的開篇之後,全篇隨之而來的情境所展示的,都是「美好無憾」的反面,這是深化主題,開拓境界的「突轉」。「彩筆與詩集」則可以説是場景的「順轉」:先寫「我」是小女兒的「彩筆」,再自然地轉入「小女兒」是我的「詩」,轉折相生,別饒佳趣。「樹根與鮮鮑」則不妨視之為時空跨度極大的「遠轉」: 由遙遠的「非洲」而至眼前的「馬尼拉」,兩種截然對立的情境像蒙太奇鏡頭組合在一起,頓時產生令人心驚的美學效果。
~~~
李元洛:畢業于北京師大中文系。教授,研究員,
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己在海峽兩岸出版「詩美學
」「紅紫芳菲一一詩詞經典導讀」「寫給繆斯的情
書」等詩學著作十種。「唐詩之旅」「宋詞之旅」
「元曲之旅等散文著作十餘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