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远:在都市与乡村间游走的灵魂
陶玉山
那年秋天,沉寂将近五年的方远拿着长达70万多字的长篇小说《大河入海流》,带着他那标志性的嘴角微微上翘的微笑出现在大家面前时,不管是熟悉他的创作特点、风格的,还是不熟悉的,惊愕是统一的表情。因为多年来公认为都市文学创作中的佼佼者的他,竟然不可思议地写出了一部乡村家族史的厚重作品。这种华丽转型是那么自然,那么得心应手,又是那么成功,让人在吃惊之余,刮目相看,更是由衷地钦佩而敬重。
每一个作家、每一个熟悉文学创作的人都知道,创作转型犹如在生活中习惯了用右手操作,而转为左手一样。那种不适应、那种别扭,非亲身体会者不能有切身的感受。尤其是对于一个成熟的作家,一个已经有自己创作风格特点的作家,转型无异于自动丢掉自己的特长与本钱。阅读罢《大海入海流》,我们却看到方远的转型却是轻车熟路一般,从头到尾的字里行间,丝毫看不出他是成名于都市文学的。不知道的会坚决认为他就是以写乡村家族史闻名著称的实力派作家。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期,一向以写散文为主的方远异军突起,以黑马姿态闯入当时极为盛行的都市小说创作,而且一发不可收,接连在全国权威双月刊文学杂志发表了《隔墙有耳》《走投无路》《神龟出没》《轰然倒塌》等十几部中篇小说,被收入各种选刊选本及年选,另外还有小说集《寻找情人》,长篇小说《移情别恋》《谁来爱我》《坠落的天使》等,让业内人士无不赞赏关注,公认为是不可忽视的都市文学的代表者。方远的都市小说“背景都是济南这座城市,写的都是济南人的情感、境况和现实生活。不管是新闻人、广告人、栏目制片人、医务工作者,还是暴发户,方远对他们的内心情感世界都进行了真实的描述,他写的是这个城市人的爱恨情仇、理想和追求、梦想和失落、顽强和懦弱,这正是方远的可贵和独特之处。他总是目光炯炯,饱含深情地凝望着这座城市的深处。”(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山东文学》主编刘玉栋语)。从日常生活入手,揭示当下城市人内心隐秘情感,故事跌宕起伏,有节奏感,文笔质感流畅,人物面貌、性格语言,准确恰好,结构简洁明快。对话描写出色,是他的小说的一个特长,可读性与文学性并重。写的是济南人的生存境遇和情感状态。真实、准确、生动,读起来格外有吸引力;读罢,耐咀嚼回味无穷。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认为:“在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中,方远属于都市经验的早期的发现者和勘察者之一,而且他坚持至今。他几乎是本能地发展出记者、侦探、拾垃圾者的眼光,由此,日常、零散和晦涩的生活获得了戏剧性,在人心中、在人的眼中,那些光影交错、幽暗隐微的地方都变得暴烈、尖锐和紧迫。”著名评论家、《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则评介道:“方远的小说一直致力于对城市人生与人心的繁复生动的艺术呈现,用体贴的文思洞察人物内在的精神困境,他的写作有效地参与了近年中国城市文学的隆起。”这其中的代表作就是获得2008年首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的中篇小说《门缝儿里的爱情》。
《门缝儿里的爱情》这部长达七万余字的小说通过两对夫妻的婚姻波澜,写出了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给人的心理、性格、价值观造成的深刻影响,即使他们已经成为“城里人”,也难以摆脱它对呢的永久纠缠。小说中描写的两个家庭有着类似的经历,他们都曾经是农家子女,经过自己的奋斗改变了命运,但曾经的“乡下人”经历,给他们的生活、婚姻与爱情留下了浓重的阴影。写的是进城的人的生存境遇和情感状态。真实、准确、生动。通过几道门缝儿里的风景,揭示了当下城市人内心隐秘的情感,向我们展现了城市的困惑和无奈,也展现了人生的不同侧面;通过这一道道风景线,小说不但好看,而且寓意深远。真得是“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读罢掩卷,那几个人物,那些情节细节久久浮现于眼前,令人唏嘘感叹,语不能及。
方远扬名立万的都市小说始终围绕着平凡朴素的情感展开,行文看上去波澜不惊,实则满溢着爱的激情。就像著名评论家、小说家龙冬分析的“他恰到好处地把握住当今文学读物的市场走势,使作品在强调轻松、时尚的阅读,将青春生活同城市喧哗自然结合的同时,又表明着他的审美选择和人性立场,处处显露出作家内心的纯净和追求。”在城市和空间的不同转换中,方远用他的经验和作品,唤起了人们对于感情的缠绵,让我们又一次审视自己所忽视的日常生活。这些属于方远的都市小说里面不仅有故事,有语言,更有价值。方远的都市小说里的人物不是缺少个体差异的社会人,也不是仅仅代表着一种群体活动,而是个性突出,生活在你我空间的大写的人。一个个神灵活现,栩栩如生,就是我们熟悉又陌生的身边的那个他或者她。
好的小说,归根结底是有好的故事,而精彩的故事,又无不是以类型丰富、性格鲜明的人物为支撑。方远的都市小说注重事实的真实性以及叙述上的可能性,再加上娴熟生动的文字功底和提炼生活的超强能力,以及对自己的叙述有一种难以掩饰回避的特殊的自信,使得由故事情节细节毫无雕琢之痕迹地展现出来的背后的内涵,那些或多或少与没有信心的、建立不起可靠的信任感的、失去了爱的本质的爱情的失败,或者说失爱,是那么真实可信,又是那么发人深思,那么撼动人心。让人不由地发自内心地感叹:生活如此好,他们却不会生活,给弄成了这个样子。
“方远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作家。他对写作始终不渝的痴迷,在当今金钱和权力覆盖下的文坛,无疑是一个另类。他对城市人情感和生存处境的关注,并将写作本身作为对自己心灵的返照和拷问,使他的小说既好看,又有深度;既有现实的敏锐,又有历史的透彻。读他的小说,既是个一个体验生命的过程,也是一次发现人生的旅行。”这是当代著名评论家、兴安对方远的评价,可谓言简意骇,一语中的。一句话,在都市文学创作方面,用心创作的方远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非常成熟鲜明的艺术特色,有了数不胜数固定的读者粉丝。在某种程度上讲,他也是以都市文学创作者的身份立足、享誉于文坛的。正当大家翘首期盼他的很有阅读性感染力的都市文学新作以飨读者时,谁也不会想到他呈现于我们面前的却是一部列入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的厚重的乡村家族史长篇小说《大河入海流》。
在《大河入海流》这部以乡村家族发展、变迁为主线的写家族的史诗一般的小说中,我们读者领略到的不仅仅是形形色色的人与世世代代的事,更能洞见历史进步中的每一次阵痛,也更能体悟传承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那些关乎家庭伦理、是非善恶和民族大义的真谛。以土地改革为分界线,前面写的是两个名门望族的灰飞烟灭,后面则是写的两个村庄的黯然消失,由此演绎出中国乡村近百年来的发展史。正所谓:百年变迁,呼应着呼啸的海水,激荡出了一段浩荡的民族秘史。合理的布局与紧凑的节奏,复杂的情节与生动的细节,将五代人各自不同的人生体验,欢欣抑或苦痛,呈现在读者面前。整部作品凝重、厚实,大气,蕴含着沉思式叙事的语态特征,传统话本小说的结构语言,让人窥见、叹服于作家丰富的文学功底。在方远心里,这部小说的最终目的,是要唤回人的亲情和良知,是要呼唤人世间的大爱和大善。所以他在写作的时候,虽然情感很激荡,内心却有一种更大的坦然,“我是含着泪,微笑着讲一个家族的悲剧故事”。
从济南到故乡,再从故乡到济南,五个春秋的日日夜夜,创作转型的方远不知魏晋一样沉浸在他所编织的故事中,与那些真实的或者虚构的先人们对话交流,在现实与虚拟中徘徊与思考。“有时候,我会毫无意识地从电脑前站起来,在书房里来回踱着步子,模仿先人们的神态与语调,斟酌词句,说出自己想要说的话。”
《大河入海流》获得第四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后,济南日报报业集团为他举办了表彰座谈会,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炜在贺信中写道:“方远是一名重要的作家,能够沉入情感,作品质朴而又浪漫,这在齐鲁作家中是并不多见的。他写都市与乡村都一样具体和娴熟,诗意盎然。方远历时五年精心创作的长篇小说《大河入海流》,是一部书写名门望族的小说佳作,视角独特。全书笔势开阔,别有洞悉。杀戮与拯救,复仇与宽恕,死亡与重生,兴盛与衰落,读来令人动容,难以释怀。此书获得第四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实至名归。”
2008年都市中篇小说《门缝儿里的爱情》获得首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2019年转型后的乡村家族史诗长篇小说《大河入海流》再次斩获第四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一个作家先后两次分别以都市与乡村题材的小说获奖,这在泰山文艺奖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是对“文学于我,是爱好,更是寄托”,用心创作的方远的最好的肯定褒奖。美国作家海明威说过这样一句话:“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让今天的自己胜过昨天的自己的方远以自己的行动和成绩对此语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恢弘浩荡、厚实凝重的《大河入海流》出版后,受到广泛好评,《文艺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著名作家、评论家撰写的评论文章以飨读者,全国十多家报刊也刊文予以高度评价。由此,方远深受鼓舞,一个庞大的创作计划生根发芽成熟。他将继续面对故土,深入挖掘,构思创作列入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的长篇小说《大船队》,讲述从清末到抗日战争期间的历史传奇。
让我们翘首期待总会给我们带来欣喜的实力派作家方远的这部新著早点问世。
投稿:13325115197(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