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奶奶回忆录】
文/尹文举

〔序言〕爷爷奶奶一世勤劳持家,朴实敦厚,一辈子虽然算不上富裕,但也算个中产家庭,生活基本都在温饱线上,即就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全家人也没有受过太大的委屈。遗憾的是他们相较都没有给儿孙太多的陪伴而早早离去。爷爷奶奶享年都是六旬有余七旬不到就离开人世去了天国。
言有尽而哀思无尽,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我们总感觉爷爷奶奶没有走远,他(她)把无限的思念和回忆留给了我们!长歌当哭,笔墨流泪,苍天悠悠,思绪绵绵,膝下十二子女(代)携全家至亲谢恩叩首!祝愿千古,永无忧愁!
膝下生子
父亲(步月)排行老大(已故);二叔父(步乾·年轻早逝);三叔父(步宇);四叔父(步宙·已故);五叔父(步田);尕叔父(步堂)。
膝下生女
姑母姊妹六个,因适旁门异户,名字修号均等不详,姑且难作一一赘述,大姑母、二姑母高寿已故, 四姑母早年缢逝,三姑母、五姑母、尕姑母均在安乐长寿颐养天年。
爷爷奶奶膝下已有孙子、重孙、玄孙、来孙(包括男女)百余号,虽非名门望族,亦能算是"大户人家”,虽然没有留下家财万贯,但足以有百余人口的芳华,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虽无以为报,总有尽情地回忆,因为回忆是奇美的,有微笑的抚慰,也有泪水的滋润!冥冥之中剪不断的还有最后各自留给我们的唯一容颜,就是被时间定格在这一刻的两张照片。
要说回忆,作为长孙的我还真有资格,因为我的童年时光,除了父爱和母爱的温暖,其最多的还有奶奶的宠爱,人们通常把这种爱称之为“隔代亲”。而这种隔代亲曾经在自己身上也体现的尤为亲切,至今回想起来我依然难忘!似乎有一种思念在冥冥之中隐隐地回旋在脑海里,然而,每每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代,体现在奶奶身边的往事,有一种莫名的对奶奶的牵挂和思念!奶奶的形象,那时的情景,是那么的记忆犹新。父辈们分居后,我似乎在爷爷奶奶身旁度过了整个童年。
在我的记忆中爷爷奶奶都是普实的旧时打扮的老人。

爷爷(名国铭),从我印象就头发花白,直发分后且自然垂下,圆帽盖顶,八字胡须两边分开,尺把长的旱烟锅子始终不肯离手,他性格内向,不苟言笑,所以我们总是很少近乎,那时六十多岁的人看起来很是显得老态龙钟。

奶奶(水姓,名不详),她为人厚道,待人诚恳,头上挽着发簪,青纱盖顶,脚被缠成小足,走路时常拄着拐扙,一大帮孙孙女女成天围拢在周围,更是一些邻舍的外姓娃娃不知怎么也是那么的亲近,村里的父老乡亲时不时聚在一起谈笑风生,特别印象最深的是,一位邻居的孤寡老太太几乎多时和奶奶在一起。因为那个时候的人们都生活困难,日子过的比较拮据,但由于奶奶的勤俭持家,我们的生活条件较别人家还是比较优越些,所以这位老人在奶奶的怜惜下总是有很多的光顾。记得老人没有牙齿的嘴巴吃着刚从热锅里取出的米黄面馍馍的那个情景,甚是可怜!
在亲朋邻居的眼里,奶奶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她是一位贤惠的村妇。据说在解放初期的时候,奶奶还救助过一位掉了队的老红军战士呢。
我的童年时代几乎是在奶奶身边度过,父辈们分家另居后,我多时跟着奶奶在叔叔家里生活,长辈们的娇生惯养,使我幼稚的犯傻节奏充斥着整个童年,叔叔阿姨们至今说起来成了茶余饭后的笑柄。
我最难忘奶奶临终卧床时的情景,回想起来让我悲情伤怀,那时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我在西巩驿中学上学时由于路途较远得住校就读,每次周末我都要匆匆回家先奔奶奶的住处看望奶奶,走进院子我先习惯的喊一声"奶奶″,卧床的奶奶听见我的叫声,顿时吃力的爬起身来,热情中带有一丝焦急,两眼期盼着我踏进她的房门……
写到此处,我哽咽的笔锋难以再叙,亦不愿再写了!!
…… ……
往事……曾经的往事,忘不掉的亲人,回不去的时光,只能在思念中回望,让泪流淌!!!

注释:1,"适″出嫁的意思,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2,"大户人家″指有财势的人家。所以笔者在本文中引用了"引号",寓意中隐含了另外一层意思。3,(代)寄托或蕴含已故亲人的一个意旨。


尹文举,网名:伊若轩阳,定西安定人,1961年生人,农民,曾当过村文书,一度遇贬忍辱,“闭门读闲书,不闻窗外事”,由此热衷于文学,沉迷于文字,喜欢业余写作,曾在“感恩母校征文”发表《母校如歌》获二等奖;2023"踏雪·迎春杯″全国诗词创作大赛获优秀奖。作品亦散见于《陇中文苑》《黄河文风苑》《世界作家文集》《读者美刊》《西部书坛》《诗艺花园》《陇上风情》和《西岩茶座》等网络文学平台,“公众号”"都市头条″亦有自己的创作平台。

注:①文章在审订过程中陆续作了不断的整理和修改,几经整理于2021年秋月再次发表面世。在此基础上我们有待继续搜集材料加以修改和完善,希望宗属至亲以及友好知情者能提供更多材料,以便协助我们共同完成此作。
②爷爷奶奶照片均属黑白真实遗像,其它图片来自网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