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桑干河
薛春孝
桑干河发源于山西宁武县,流经山西朔州、应县、怀仁县、大同,河北阳原、宣化、涿鹿,过北京、廊坊后,自天津汇入大海,全长694公里,在涿鹿境内42公里。
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写了不少关于桑干河的文章,百分之百是颂扬桑干河的,“千里桑干唯富涿鹿”的标语,挂满各种场所,他们的做法不是说不对,我认为这样说是不全面的,因为他们忘记了几千年来桑干河洪水,给涿鹿人民带来的灾难,忘记了几千年来涿鹿劳动人民与桑干河的斗争、治理。
我们东方华夏民族,面对大洪水不是像西方人那样,跳到方舟上四处躲避、逃难,而是迎难而上,因势利导,让大洪水更好地为人类服务,造福后代,桑干河的治理也是如此。根据记载明清以来经过几百年的治理,到解放前全县仅建水浇地11.5万亩,解放后人民政府更加注意桑干河的治理,到1958年水浇地达到36.53万亩,超过过去五、六百年的总合,才有了现在“千里桑干唯富的涿鹿”。
一、桑干河洪灾
根据县志、县水利志记载,历朝历代的桑干河多少次泛滥,造成城乡搬迁,道路改道。因明代以前史料缺失,无详细记载。
公元993年7月桑干河发大水,死人不计其数。元朝(1206—1368年)桑干河洪水致水土流失,河水浑浊。
明朝276年,桑干河就泛滥100多次,造成人员、财产损失。清短短三百年,也有十多次 ,民国三十多年也有十多次,解放以后也发生了十几次大的洪灾。每年春天,桑干河冰消河开,大冰块随水而下,到县城边,冰块常叠冰成坎,抬高了水位,屡屡出现险情,随时威胁着人们的安全。解放前人们没有办法,只能烤鱼祈祷。
1967年3月22日,桑干河凌汛冰块壅成拦河坝,河水漫溢,下午5时至23日凌晨,县城城关居民和机关干部、学校师生5800多人连夜加高土堤防御桑干河凌汛。23日至26日,人民解放军迫击炮营赶来,炮击打通河道,解除冰凌水对县城威胁。桑干河沿岸各个村庄,每年都有两三个人溺水身亡。
1967年7月,爆发每秒2400立方的洪水,致使桑干河畔的西窑沟部分村民房屋被洪水卷走,300多亩水浇地、经济林被冲毁,使近百户人家无家可归,财产损失严重。
二、历史上桑干河的治理
齐永元二年(公元500年),北燕州(治桑干河南岸)引漯水(今桑干河水)作为护城河。明初(公元1368年),桑干河上游辛庄村南大渠从水沟引水灌村南果园(参见《涿鹿县地名资料汇编》及村戏台横匾所记)。
永乐年间(公元1403 —1424年)朝廷屯垦戌边,移民涿鹿。桑干河北岸修建北关渠(后称惠民渠、中惠民渠、惠民二渠),长7.5公里,灌田1.8万亩(永乐12年移民,13年恢复保安州治)。
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州设粮管及水利把总一员,这是涿鹿第一个专管水利的官。
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知州稽巅于桑干河北岸建成南关大渠(后称惠民三渠),汪源屯到下太府村干渠长10公里,灌溉1.4万亩,并利用渠水建水磨4处。稽巅教民淤滩种稻,开启了四百多年的水稻种殖。
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知州刘必绍创修百户渠(后称惠民南渠),可灌田8250亩,干渠长20里。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知州刘必绍在桑干河北岸修建北平坡渠(后称惠民上渠),渠首在朝阳寺,渠尾至隆伏寺村,长达18.5公里,灌田1.81万亩。
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保安州利用渠水灌溉的稻田达到10412亩。
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怀隆兵备道兵宪胡思伸和继任州牧宋云霄于保安州(今涿鹿县)、怀来县、延庆州一带恢复、新开一批小型渠道,垦田6万亩,当年稻谷丰收。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怀隆兵备道临晋李公开石洞渠,自洋澡古城温嫩登上凿石洞十余丈,开口隆伏寺村长7.5公里。勒石鸡鸣山下。清朝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开浚桑干河北岸公务渠,汪源屯至辛庄堡村长7.5公里,灌田0.32万亩。
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裁减州设粮管及水利把总。
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建千年渠(另说光绪年间建)。
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州民重开南惠民渠。
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张顺屯 、下洪寺、董家房村民在岔道河开修福达永顺渠,渠长5公里,花小米1.5万斤。光绪年间,七堡村民毛大成等,开东顺渠,干渠长13里浇地1600亩。
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续建东顺渠,扩灌地500亩。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康庄村人郝振春等倡议延长长盛渠,扩浇农田2550亩。赞助开渠的百户渠理事康锡爵获渠民赠送“兴修水利”木匾和银盾、银杯。这些水利设施的建设,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为涿鹿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奠定了涿鹿农业大县的基础,同时也促进涿鹿县旧时酿酒、造纸业的生产,提供有力原料保障,成了千里桑干唯富涿鹿。
三、新中国对桑干河的治理
1948年12月8日涿鹿解放,1949年1月12日,涿鹿县扩大干部会议提出包括发展农业生产八项任务。县政府发文,结合本年大生产任务,各区各村所选水利委员或各渠分会干部不再在村中兼职。县改组水利协会,成立水利委员会,救助实业科办理水利事项。9月20日,县政府成立水利局,出台了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大修水利,淤田造地,比如造田地可免除三年农业税;旱田变水浇地,仍按旱田收税,三年内不加税,不多征粮等政策。
全县兴起了大修水利的高潮,先后新挖大修了三顺渠、昌盛渠、南二渠、千万渠、清水河、灵泉河、岔道河、天盘渠、大台渠、峪峰渠、王八渠、南渠、东渠,惠民北渠、桑南灌区的多条支干渠。1951年10月,官厅水库开工建设,1954年5月竣工。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库。
长期以来,西山坡33个村,这里的人们早就想开一条劈山大渠,把桑干河引进来。1935年沈庄村的郭全举和石子坡一个姓候的人士,两个人提出这一设想,并做了初步规划,送到当时的国民党县政府,没有得到任何理睬。
1957年中央提出大兴水利、农田建设的号召,我县群众积极要求开辟山大渠。这时郭全举老人把自己几十年来的想法、计划、绘成图纸献给人民政府,县委县政府相当重视,专门召开会议,认为这是一个惠民工程,是个造福后代子孙的工程,又让水利技术人员按郭全举老人提供的图纸进行了勘查,决定于1958年3月20日开工。
计划修渠42公里、69个洞,西起东窑沟,东至下花园煤矿三井,跨沟越岭,掏涵洞,飞跃黄羊山。当时没有炸药,没有机械,全靠人工凿眼,鎬头硬刨,人工把石子抬出来。挖山洞没有仪器,全凭两边听响声,一个一个挖通。工人最多时有15000人,第一阶段河口到沈庄31.5公里;第二阶段从沈庄到下花园苏家房、青寺。
工地上人们边做边总结经验,比如:随弯就弯,遇沟就过,遇山钻洞等。工程全部就地取材,需石头自己采,需白灰自己烧,需砖自己烧,解决了材料问题。县里合理安排提出修渠生产两不误,小忙大干,大忙小干,不忙全干,1974年全面竣工。
大渠建成后使桑干河北边的六个乡的三角地变成了三面环水的塞外水乡,对涿鹿县的灌溉起到了重大作用。当时全国有一百项水利工程,劈山大渠排在第29位。工程浩大与当时的河南红旗渠齐名,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1958年5月28日,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文联主席郭沫若,率全国文联参观团一行来涿采风,冰心、叶圣陶、田汉、肖三、田间、沈从文,吴作人等作家、诗人、画家、摄影家、翻译家。他们一到长疃工地就挽起袖子,拿起工具参加劳动。临走时,郭老等大艺术家纷纷为劈山大渠题词。郭老亲自题写了“劈山大渠”碑文,并即兴挥毫作诗一首:
黄羊山下人满山,劳动歌声入云端,箩筐扁担铁锹铲,弯腰正把山劈断,人造大渠百里长,要使桑干上山岗。
为了解决保岱、栾庄、五堡三个乡镇的用水问题,1970年县酝酿建设七一大渠、建石板梁扬水站,把扬水站的水提到七一大渠。七一大渠灌渠位于桑南灌区以南浅山丘陵区。
武家沟镇溪源村西为西东走向,入保岱镇后为西北至东南走向,入栾庄乡后大体为西东走向。七一大渠1974年动工修建,1976年7月建成通水。该渠由涿鹿与宣化县交界的河南寺西桑干河引水,引水口(底面)高程660米,进水量8.5立方米/秒。渠道经站庄、白家湾、上葫芦、方家沟等村,到代家沟的白跑河止。全长65.17千米,宽度平均3米,隧洞62座,隧洞总长1.3万多米(300米以上隧洞6个,最长达1644米)。有支渠48条,总长106千米。建筑物73座。
2001年,实施七一大渠灌区黄土坡流域输水工程,工程投资348万元,铺设直径250毫米PVC塑管道1.14万米,扩大水浇地面积5700亩。灌溉面积5.8万亩,保岱、栾庄、五堡3个乡镇45个村受益。
2009年,完成防渗衬砌工程25.4千米。惠民北渠、桑南灌区、劈山大渠、七一大渠四大灌渠支撑着涿鹿80%的农田、果园,起到排洪、排涝的作用。
四、桑北十万亩农田建设
1971年初,县委新一届领导班子诞生了。新县委诞生的第一个大年初二,县委书记吴景珍拖着被胃病弄得很弱的身体,带领全体县委委员,背上行李卷,沿着桑洋两岸步行了两天,进行调查研究,看着那些产量即不能“高”又不能“稳”,被沙丘、碱滩、旧渠、旧路弄得高低不平、纷纷杂杂的田野,县委领导们心里升腾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当即决定:彻底治理桑洋三角洲,把桑北十万亩土地建成高产稳产的大园田。
为了尽快制定出合理的规划,刚刚开春,县委就派出有关技术人员分成小组,深入有关的5个公社,67个大队,倾听群众的意见,对桑北的渠道、地块、沙丘和碱滩,进行实地勘察。就这样,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工作,一个打破社队界限,水、田、村、路综合治理的规划制定了出来,这个规划主要突出三个方面:
一是排灌渠系配套。本着能灌能排,排灌结合的原则,灌水渠系达到干、支、斗、毛四级渠道完整;排水渠道达到干、支、斗三级渠道成网。那些歪扭狭窄的旧渠将要开掘和疏竣成532道,全长578700米横竖笔直、宽畅整齐的新渠道。把淹没了多少年的38000多亩涝碱滩里的苦水送走,让历来喝不上水的4万多亩土地饮上桑干河水。
二是水土配套。治水改土一齐搞,要平沟填铎,取高垫低。把那些支离破碎、七高八低的土地,按照渠道规划方向,梳理成一块块四四方方,地平如镜,埂直如线,水、田、林、路配套的高标准大园田,让每一寸土地都长出茂盛的庄稼,土地利用率提高到100%。
三是井渠配套。打机井530眼,大口井205眼,达到130亩地一眼井,那些一旦没了老天“恩赐”,失掉喝水“袒护”,就干渴得咧开嘴的土地将要被星罗棋布的机井、大口井装点起来,实现清洪两套水,河里有水用河水,河里无水用井水。让那些肥沃的土地旱涝保丰收,让“千里桑干,唯富涿鹿”的史话成为现实。
规划确定后,县委即组建了桑北十万亩园田建设总指挥部。书记挂帅、副书记坐阵指挥,公社、大队相继抽调了几百名干部建立了组织指挥系统,并以军队建制形式,组成桑北十万亩农田建设民兵师、团、营(连)。县为师级,下设政工、后勤、工程等组织,公社为团级,村为营(连)级,分别由一、二把手担任领导。
1971年初冬,桑北十万亩大园田建设的第一炮打响了。县直单位抽调500多名干部组成工作队,深入社队,和各级指挥部的工作人员一齐随施工队伍进入施工现场。 工程开始的第一年,张家堡公社曹堡大队的任务,是在地势低洼的黑龙潭上垫起一条高5米、宽8米,全长500米的渠基。这是一个需要填土3万多立方米的大工程。大队党支部书记姚喜,带着严重的胃病,住进了黑龙潭边上的工棚里。从这一天开始,扁担没有离开过他的肩头,推车也没有离开过他的双手。他带领着400多个民兵,硬是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原计划一冬一春才能完成的任务。
在第一战役中,东小庄公社自辛庄大队的任务是修二干渠、排涝三干沟、田间公路各798米。这三项工程要并排通过芦苇丛生,稀泥没腿的烂泥潭,大队党支部书记季成瑞带领民兵,在冰凉的阴水里苦干了半个月,胜利完成了任务。
就这样,在桑北十万亩园田的建设中,各级指挥人员每天随民兵进入工地,与民兵们同吃、同住、同施工,保证了工程的按时完成。桑北十万亩大园田建设,无论规模、速度还是工程量,在涿鹿县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十万亩大园田计划五年内完工。单就工程量来说,五年,要打出比解放后二十多年多4倍的井;五年,要完成比二十年大20倍的土、石、沙方;五年,要开凿比二十多年增加了一百倍的干、支、斗、毛渠,不能不说这是一场向困难、向时间的挑战!
由于有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和严密的组织指挥机构,工程一开始就有五万多劳动力投入了改建骨干渠系工程。当成立农田会战民兵组织时,男女青壮年踊跃报名,老汉、妇女也不甘落后。当时,男人们特别是那些小伙子,如果不被批准上工地,那简直是一种“耻辱”,因为就连那些老头们也变着法儿上工地。
界牌梁村两个六十开外的老头张瑞业和池生玉,因为身体不好没有被批准上工地,两人就义务为附近工地送开水。 工地上更是热火朝天,团与团,营与营,连与连,排与排,班与班,人与人的劳动竞赛一浪高过一浪。
听说自辛庄大队的张洪喜一天在泥潭里挖泥10方,城镇公社东关大队的宋庆荣沉不住气了,他准备了两辆车,推这个,装那个,推那个,又装这个,“歇车不歇人”,一天推土20方。
张家堡大队宋有财推着车子在前头跑,弟弟宋有贵在后面追,散工回家,还各自向老爹通报自己的成绩。
妇女劳力在建设十万亩大园田的队伍中占了近40%。除了许多“铁姑娘排”,那个营(连)都有“红大嫂”、“铁姑娘”班。“小俩口上工地”的不算稀奇,“姐妹俩”、“妯娌三”、“母女二人”同班、同连的更是无计其数。
西二堡“铁姑娘”排排长王效林,为了大园田建设三推婚期。这个排的副排长高玉琴,性格简直象淬了火的钢钎一样响铮铮。工地上有个小伙子要跟她比试比试,两人都挑工地上最大的筐、一连三天,小伙子发了怵,摸着头说了声“惹不起”! 就是这个姑娘,领着16个女民兵,硬是在灌浆石上凿出一条渠。
高玉琴抡大锤抡肿了胳膊,震裂了虎口,她一声不吭。散工回家后,娘看见十八磅锤把上的血迹,非让闺女在家歇几天不可。高玉琴哼哼哈哈答应着。当娘的还是不放心,第二天趁还没吹出工号,一把锁子把闺女锁在家里,等从工地上回来做饭时才发现闺女早从窗户跑了。
桑北十万亩大园田建设中,一支占桑北总劳力10%,有近500人组成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专业队,常年奋战在农田建设第一线。春夏采石备料,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秋冬和大部队一齐进行农田建设会战。五年中他们日行百里路,推石重万斤,筑起了一道道坚实的大堤,建造了一座座闸、涵和桥梁,打出了一眼眼机井。是一支业绩丰伟的突击队。
五年中,每逢农田建设会战,桑北所有的工棚里和社员的炕头上,每天最后的一项工作就是烤汗水湿透了的棉衣。天天烤干,天天湿透,天天湿透,天天再烤干。就这样,五个春秋,桑北七万劳动人民用铁锹镐头蘸着汗水,把自己心中涌出的蓝图,画在了桑北大地上。
涿鹿县桑北十万亩大园田的建设,按计划从1971年冬开始,到1975年冬天结束,五年全部竣工。 五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这只是一个非常短暂的时间。然而,桑北七万劳动人民就在这短暂的五年中,上演了一出“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壮举,成果远远超过了过去的500年。
五年中,搬倒了大沙丘40个,填平旧渠、旧路300多条,新开干支毛斗渠532道,全长578公里。平整土地十多万亩,共动土石沙2680万方。新打机井、大口井735眼,实现了地上地下两套水。
五年所完成的土石沙方,如果用来打成6尺高,3尺厚的墙,可以从帕米尔高原的乌孜别克山口一直筑到旅顺、大连。
五年所开掘的干、支、毛、斗渠和排涝沟,如果摆成一条单线,那长度可以从乌孜别克山口通到鸭绿江口。
建成后的桑北十万亩大园田,14条8米宽的干渠,直溜溜的横贯桑北全境,进水量由原来的15个流量增加到35个流量。过去,20个昼夜浇不完的土地,现在三天就可以把桑干河水送到十万亩土地的每一个角落。160条支渠把桑北大地划成了1500亩一块的大方田;无数的斗渠又把大方田划成300亩一块的小方田;那数不清的毛渠又把小方田切成每块七亩的大畦。确确实实是“地平如镜,埂直如线”,给科学用水创造了良好条件,干、支、斗三级配套的排涝沟,把过去内涝成灾的积水全部送走,使碱滩变成了良田。
4条主干公路和21条田间公路四通八达,使农事运输更加便利,城乡交流进一步畅通。干渠、支渠和公路旁,每隔一米栽一棵钻天杨,总数达30株。机井均匀地分布在各干渠支渠两旁,只要一合电闸,清泉便会摇头摆尾地涌进田野。
五年,是桑北自然面貌和生产条件彻底改变的五年。十万亩园田建设开始的第二年,桑北的平均亩产就由400多斤跃到近700斤,以后以每年百斤以上的速度递增,1976年超过了千斤。 丰硕的成果、是广大劳动人民五年的艰苦奋斗换来的。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就没有桑北的今天。”
上世纪70代还进行了桑南十万亩农田的改造。60年代桑南进行了十万亩葡萄地的建设。
五、桑干河的交通
(一)桑干河浮桥
南关桑干河浮桥——乾隆四年(1739年),支、陈、梁三姓捐银三百七十两,置地五十一亩,每年得秋租二十八大石,银租十两五钱。春秋两季搭桥。
汪源屯浮桥——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王守元、孙守爱、文员章等,捐置租春秋两季搭桥济众。
梅家堡浮桥。
洋河茶房浮桥。
洋河圆台浮桥。
按《通志》,桑干河浮桥在州境内有六座。城西二十五里上葫芦堡。城西二十四里下葫芦堡。城西十五里孤山村(今废)。城西南五里梅家(今废)。南关外河神庙前。城东南二十里百姓营。从上述矢志看,历代对沟通桑干河两岸交通采取了一定措施,但限于人力、物力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均为冬初搭架,春末夏初拆除的木便桥。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期间。
(二)渠道石桥
公务渠石桥——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周xiang(古代乡学名称)。住王福增倡捐修筑。
汪源屯石桥——乾隆九年(1744年)州人张文慰、王守元倡捐创造。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修,即永济桥。郑建强在州西门外明嘉靖年1522到1561年间。
城东张家水磨石桥——道光十五年(1835年)修。
城西二堡石桥。
罗家庄石桥,即利济桥。
杨官堡石桥——清嘉庆年(1796~1820年间重修。
南惠民渠石桥——今无考马军庄路渠石桥——三座。
城西头堡石桥、大坑堰石桥、尹官堡石桥--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知州杨汝辑建。
城东譹砖桥——道光四年(1824年)。知州起谣重修易以石。
(三)桑干义渡
桑干河与春季冰开时,波浪湍急,舟渡艰难,贫苦无资者辙为所阻。同治十一年(1872年)知州韩印捐廉宣钱六百吊发当行按月一分五厘生息,岁终成交,每年以利资瞻,船户不准滥索、嗣为中保、所格弊如前,光绪三年知州张毓剔厘宿弊续添成本四百吊一共起十息。并购船只足以藏其事。
桑干河起源山西、河床陡、落差大。沿途穿山过峡飞沿直下,每当夏秋之季,桑干洪峰陡起,多少涉水人畜葬身河中。
为安全渡河,高堡村人曾营造过一支铁制“撒海船”俗称水簸箕。其船可乘十余人,一名水手撑竿摆渡,由彼岸放出,随水流漂游对岸,因一次翻船,溺死五人,而被废止。后由高堡村马、易、张、郝、康等姓八户置木船一只,(俗称八家船)船长一丈八尺,宽八尺,船头宽六尺,船头竖一轴柱,外套滚筒,河两岸木桩拴粗麻绳一根绳每尺重一斤,1947年换为铁绳。
滚筒顺铁绳滑行,船尾斜卧活动大木桨,由舵手操持,使船乘水横渡彼岸。每船可载客商30余人,可渡瑙重千余斤。
八家船个人经营时,沿岸村庄每由村堡出米。大村一斗,小村3—5升。乘船不再付钱,未付米的村人乘船,以人收钱。远路客商视人定价,1953年由县水利科经营,1956年由县交通局经营,1969年废止。
沿河村庄,为渡河耕作,往来探亲赶集,在河两岸系一铁绳,上挂坐斗,斗钩设滑轮,来往行人坐到斗内,岸上拉绳,乘斗滑行于铁绳之上,以达安全渡河,俗称坐斗子。据今人回忆曾在蛮子营、牛家窑、马家湾、上下葫芦等处,以春秋两季都有此设施。
(四)桑干河大桥的演变
历史上,涿鹿境内桑干河上没有固定桥梁,河宽、水深、流急,特别是每年秋季洪水更大,“桑干秋涨”曾为涿鹿古八大景之一。南北来往完全靠人背或简单船只义渡,很不方便,人畜溺水身亡事件频频发生。
侵华日军占领涿鹿后,为侵略扩张,在桑干河县城至高堡段首次搭建一座只能走汽车,不能走马车的空心木桥。随后于1942年修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单车道漫水桥(亦称可潜桥),桥宽4米,52孔,每孔跨径6米,全长312米。人们俗称“洋桥”。
1946年,解放军袭击高堡国民党军队据点时,炸毁南端3孔桥梁,后用砂石垫平维持交通。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千疮百孔的交通设施,政府无力对桑干河大桥进行改造。1950年桥梁被洪水冲毁,交通中断。8月3日,时任县长杨普泽向察哈尔省政府呈请派员拨款抢修大桥。9月25日,省交通局副局长孟晋卿批示:“该桥维修工程较大,已列1951年交通事业费项下并报中央批示,在未批准前不能开工”。
1951年6月至7月,由省、专、县投资31951元,对南端被炸毁的3孔/18米桥及158米护岸工程进行修复。1953年11月,投资2.6万元在原桥北端接建9孔/43.25米木便桥。
由于桥短河水经常改道,南北通行往往是夏秋靠渡船,冬春靠便桥,男人“背河”送人现象常见,交通十分不便。直到1965年5月,桑干河大桥改造项目才获得张家口专署公路管理处批准。
涿鹿县组成由涿鹿地区工委书记侯岐山、县交通局副局长田鸣岐负责的桑干河建桥施工所,设立会计材料组、工程政治组、生活管理组,开始了大桥续建工程。这次从原有桥向北续建砼漫水桥16孔,每孔跨径6.6米,桥面净宽4米,桥墩高4.12米,续建桥长105米。荷载为汽—13,拖—60。
工程于6月1日开工,7月15日竣工,投资47712元。此后,由于河床不断淤积,桥墩低,桥面窄,过水量小,造成通行能力差,安全隐患大。仅1967年汛期就淹死涉水行人23人,大牲畜12头。改建大桥成为全县人民的愿望。
1969年2月,张家口地区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批准桑干河大桥改建工程,预算投资25万元。当地驻军8354部队协同县交通运输局设计施工,县革委组成了工农兵学商修桥大军,轰轰烈烈投入到军民义务建桥工程中。
当时,我正在附中学读书,有幸参加了这次劳动。记得我们的任务是捡石头供混凝土使用。活虽然挺累,但感觉很新鲜,劳动很卖劲!这次改建在原桥北端新建21孔,第1孔跨径11.5米,第2至21孔跨径8.9米,桥墩高6米,桥面宽7米,全长195.16米。同时将196五年建的16孔/长105.6米/宽4米旧桥在两侧各加宽1.5米,桥墩普遍加高1.39米;将日伪时期所建的312米中的部分旧桥(北端32孔/195.04米)进行提高加宽技术改造,桥墩加高1.55米,使三个不同阶段建成的桥面宽度、标高基本一致,成为北端69孔/长495.86米/宽7米的高漫水桥,南端20孔/长120米/宽4米的低窄漫水桥,中间填筑土路堤以7.2%的纵坡连接两桥的状况(如此通车近一年,于1970年炸除南端低窄旧桥,填筑成与新桥同高的9米宽的路基引道)。
大桥于1969年5月9日开工,9月8日举行落成剪彩仪式。因此桥由驻军8354部队和涿鹿县人民共同改建,故名“军民大桥”以示纪念。以“大河坦途”命名为涿鹿新八大景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国民经济步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下广线日交通量逐年增加,军民大桥成为“瓶颈”和险桥。
1988年4月5日,地区行署办公室第35期《内参》刊发了“桑干河大桥危在旦夕”的信息,呼吁加快立项。
1989年1月,县交通局向县政府报告军民大桥交通量调查情况,两天通过该桥的机动车4795辆,日均2397辆次。到1990年,北小庄间隙式观测点日交通量(经折合)达5500辆次。初建于20世纪40年代、改建于90年代的桑干河桥(军民大桥)难以承受大吨位、大交通量的倾轧,69个桥墩中37个断裂,虽经198l年至1984年连年以钢筋网包裹围裙加固法对46个桥墩维修加固,仍属危桥,成为瓶颈路段;加之河床严重淤积逐年提高,该桥又成为历年防汛排险重点目标,严重制约了全县经济的发展。建设新的桑干河大桥迫在眉睫。
1990年6月26日,河北省交通厅规划设计院、张家口地区交通局、涿鹿县人民政府等有关领导和技术人员到桑干河现场勘察桥址,提出新建桑干河大桥的标准和技术要求。
1991年,桑干河大桥经省交通厅批准立项,由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设计。新桥长480.82米,20米×24孔,宽15.14米(净12米+1.5米×2);其上部结构为T型简支梁,下部结构为双柱式灌注桩基;荷载标准为汽—20,挂—100;两端引道1039米。县委、县政府对这一工程高度重视,列为全县1991年头等大事。
4月25日,张家口地区交通局工程大队第一工程队承建的主桥工程进场,5月31日开始钻孔。由涿鹿县交通局承建的引道工程相继开工。
6月5日,县委、县政府举行桑干河大桥奠基仪式,基石在第12孔至13孔桥桩之间。行署副专员张宝义、县委书记项续邦、省保险公司(提供贷款方)副经理任明经先后致辞,桑干河大桥工程正式开工。
施工期间,经历了几次桑干河多年不遇的洪水,当地驻军、人武部、水利局、五堡镇等有关部门配合施工单位携手联防,把工程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经一年多时间的奋战,1992年10月初竣工,10月21日隆重举行通车剪彩仪式。大桥和引道工程共计投资732万元。
经过近20年的运行,2010年7月发现桑干河大桥桥墩出现严重病害,随后实施交通管制,维修改造再次提上日程。2011年6月,省厅公路局《关于省道下广线桑干河大桥维修加固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批准该桥进行维修加固,主要工程内容为:重做桥面铺装,桥面设双向横坡,重做人行道及栏杆,更换伸缩缝、支座,修补T梁端部混凝土等,核准预算投资572万元。
施工过程中,发现该桥主要承重构件已经出现了大面积裂缝,T型梁损毁率为95%,原有方案已经难以完成对该桥加固目的。随即市交通运输局根据该桥的病害情况重新编制改建方案。鉴于该桥为涿鹿县主要运输通道,桥梁两侧公路已建成一级路,建议将此次桥梁加固改造工程与拓宽工程结合完成。
省交通运输厅公路管理局于2012年7月9日批复该桥新的维修加固方案,具体为:拆除重做旧桥上部结构,维修加固旧桥下部结构,在旧桥东侧新建半幅桥梁,构成整体断面全宽24米。新建半幅桥上部结构为24孔20米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宽度为净11+2×0.5米防撞护栏,桥面设2%单项横坡。下部结构为双柱式墩台,设计汽车荷载公路—Ⅰ级;旧桥新建24孔20米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采用外包混凝土加固旧桥墩桩柱,在旧桥台盖梁底部粘贴钢板加固旧桥台盖梁。批复方案总投资3616万元。
项目批复后,市交通运输局组织相关单位进行项目招投标,由承德市路通公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标建设桥梁主体,涿鹿县通达路桥有限责任公司中标修建便道以及桥头引道。
项目于2012年8月24日正式开工,2013年10月1日竣工通车。现在桑干河从西窑沟到保庄42公里共建有九座不同材质、形状桥梁。
桑干河大桥——“一河两城”的彩虹;桑干河大桥——涿鹿县发展的缩影。
六、我记忆中的桑干河
我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县城南门的上方中间,有“襟带桑干”四个字,什么时候写的,谁写的没有任何记载,无从查起。小时也不知什么意思,后来大了才知道这四个字,引用了唐代王勃《藤王阁序》“襟三江,而带五湖”一词,具体是什么意思呢不太清楚,上百度摆了一下,上边说的是北京城的风水。
去年县里举办桑干河采风活动,说起此事,一位赵家蓬的文友说,我们区里人们也说是桑干襟带,我突然明白了,这四个字不是讲一个地方,而是讲桑干河流域的所有县城村镇。
出了南门,过一条沙石路(从南关到下花园的公路)就上了一座石桥,石桥宽四米,桥面全用石头铺成,两边做的石头栏杆,过了桥往南走,路过一片荒地,就到了河神庙,听老人们讲,河神庙分前院后院,供的是项羽,前院面对桑干河,有戏台,是专门举行祭祀的地方,后院为庙住人。
每年阴历6月初六,全县各个河神庙、龙王庙都来人参加祭祀活动,便开始三天的庙会。前院的戏台唱大戏,上午一场,下午一场,晚上一场。除唱戏外,还有各种杂耍、卖小东西、小玩具的,这时是桑干河最热闹的时候。
河神庙还有一奇特现象,无论多大水,洪水只进南院而不进北院,不知是当初选址的原因,还是项羽的原因,反正洪水不进北院。解放以后道士们都走了,庙也荒废了。我记得1964年前后庙还在,但已破败了,1966年以后就彻底没了。
过了河神庙就到了河滩,那时还没修大堤,河面非常宽,往前走就到了脚心滩,此处平常水只能湿了脚心,我们那时经常去上边玩耍。有一年夏天,家里给我买了一双塑料凉鞋,我把鞋放在岸边,玩着玩着,上边下大水,我们一哄而散,拿上衣服往岸上跑,其中一只鞋还是被水浪冲走了,回家时一顿臭骂。那时候郝家坝、郭家坝、赵家坝,都是我们儿时夏天最爱去的地方。
那时候时兴人工背河,背河的人下身什么也不穿,光着屁股,小时候不理解,认为这伙人不嫌羞,大了才知道了,穿上下衣兜水增加了阻力,会有危险。有的背河人走到半路就不走了,问加钱不加钱,不加钱就不走了,人们只能加钱,后来成了歇后语愣大四背河——半路加钱。
西关王家园有水打磨叫头磨,西关大柳树有二磨,苑庄有三磨,这三个磨主要为人们的米面加工,磨香粉,后来随着水量的减少,也不用了。随着新的桑干河大桥的建设,县里花大力气,修了从西二堡到大塘湾长达数公里的防护大堤,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儿成了县城人们锻炼、休息的场所。
自1997年后,桑干河许多河段基本上处于常年干涸的状态。已基本全面断流,沿岸农田饱受干旱影响,河道采沙现象严重,一个一个大坑布满河槽,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堆满河边,面目全非,昔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美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为留住涿鹿人的“桑干记忆”,重现“桑干烟雨”、“桑干晚渡”等历史美景,从2012年开始,涿鹿县实施了桑干河综合开发治理工程,全长10公里,总投资3.5亿元,分两期实施。到2014年,经过了三年的治理,县城段4.5公里建起了橡胶水坝,里面灌满了河水,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河两岸种了大量的树木和草地,盖起了亭台楼阁,重新焕发生机,成了娱乐、锻炼、游玩的好去处。随着桑干综合治理工程的开展,桑干河将更加美丽。
七、桑干河湿地公园的规划
涿鹿县处于京津冀北部水源涵养重要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河北省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安全支撑区规划》中,涿鹿县是一核四区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桑干河和洋河位于永定河上游,属于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是官厅水库的重要水源地,承载着北京用水安全,对海河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桑干河、洋河在涿鹿境内保持较好的自然属性,湿地生态系统完整、具有涵养水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
但受人们活动的影响,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正面对威胁,为维护和改善境内河流湿地生态,建设保障北京用水生态安全,涿鹿县县委县政府做出了建设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决定。拟建的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范围,主要为桑干和洋河河道与河北省官厅水库湿地公园无缝对接,可实现对冀西北的湿地合力保护,湿地公园总面积1364.7公顷,其中湿地面积6740.49公顷,湿地类型包括,永久性河流和库塘。
湿地公园内河流蜿蜒、曲折、形态多样,河道宽窄多变深浅交替,孕育了深潭浅滩、河心洲。多样的生态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湿地公园有维管植物55科,133属,191种,常见种类为芦苇、香蒲。有脊椎动物25目50科15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黑鹳一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大天鹅、小天鹅、灰鹤等15种。
结合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的资源特征和管理需要,将湿地公园划分为生态保育区953公顷,恢复重建区345.5公顷,宣教展示区20.52公顷和管理服务区8.52公顷。
近年来涿鹿县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治理桑干河作为全县生态环境改善的重点工程之一,并与阳原县蔚县联合倡议共同保护桑干河, 桑干河流域的湿地和水资源,逐步形成全流域整体保护的局面。
桑干河湿地公园的建设,将构筑首都西北又一道生态安全屏障,改善永定河上游生态环境和河流水质,满足城乡居民对日常休闲的需求,打造桑干河文化和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的展示平台。带动绿色生态产业的强劲发展,风云际会,沧海桑田。
八、丁玲与桑干河的缘源
1946年8、9月间,大文学家丁玲带领土改工作队,到桑干河畔的温泉屯村开展土改运动,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土改工作结束后,丁玲以温泉屯的人和事写下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巨著,五十年代,获得斯大林文学奖,使桑干河名扬中外。她还在涿鹿温泉屯捐建了全国第一个农村文化站,开创了中国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业的先河。
后来丁玲于1953年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到官厅水库,这时官厅水库正在建设中,她采访一个官厅村的水文员,以他的经历写下一篇叫《粮秣主任》的文章,刊登在11月20日的人民日报上,12月第12期《人民文学》上,通过水文员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旧社会的苦难,新社会的幸福。
1954年4月春暖花开时,她又来到温泉屯,参加了三顺渠的劳动。三顺渠由温泉屯、吉家营、龙王堂三个村共同建设,人们说“三个村人心齐,顺利建成一条渠”,所以叫三顺渠。
1954年10月她又来到,而后去了张家口、张北、宣化、涿鹿县的上葫芦村。1979年平反后再次来涿鹿温泉屯走访。
1984年来涿鹿后到蔚县,准备写《严寒的日子里》。
综上所述,河北涿鹿由人文始祖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开疆拓土为起始点,跨越五千年的时空浩浩荡荡拉开了绵延千年的帷幕,古朴的桑干河将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焕发光彩,让那《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美景和文化底蕴永留万世。
作者简介:薛春孝,男,河北省涿鹿城关镇人,涿鹿县印刷厂原厂长,文化学者,工程师。张家口京畿民间文化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历史研究会员,先后发表出版有《记忆中的涿鹿古城》《解放前涿鹿工商业概况》《闪宅旧事》《现在教育的奠基人王氏家族》《细说桑干河》《千年古县的诉说》等。非凡中国艺术社团特邀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