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话
文/佛子
“风骨”的积极意义。
学习古人的风骨的跳出尘俗的精神,用一种豁达的态度去看待一切的苦难和波折,用一种幽默的心情去在天地之间游荡,不关注世俗表面的名利,不断的追求生命的本真。
这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精神状态,是从《诗经》到现在中华文化的主脉。风骨,绝非魏晋人独有。从《诗经》到晚清几千年间,到现在“风骨”独一无二,始终贯穿。
抛弃世俗生活中的执著于外物是非名利,以一种超功利的审美眼光观照社会和自然,乐天知命,逍遥豪放,追求个体生命内心的自适和满足,重视主体精神的解脱和超越,对自然外物保持一种超功利的审美态度。达到,心志宁静淡泊,闲适虚旷,才有艺术化的、诗意的人生,并且与生命相联系,才有真正的诗产生。同时也有利于生命的健康,生命的健康才是生命的真正意义。
在现实的枷锁中,超脱世俗才会有诗意和远方。追求自然与自由,追求具有自由精神的审美,摆脱了各种生命的枷锁,才能享受到人生的自由和快乐。超脱、自由的精神,才是诗人的精神,更是诗的精神,也是写诗的必须的修为。
风骨,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由于,书法、作画,写诗文的时候与生命相联系,作品有个性、有力量。这样“其器识高爽,风骨魁奇, ……闻之而动色。”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是以怡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於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如此,诗文既丰肌腻理,浓华可爱,又风骨超然,动人心魂。
诗文有“风骨”则光彩照人,散发透骨的内在之美。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若风骨缺失,则如同雉鸡,空有华丽皮毛。
古人云:"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风骨,能表现出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理想,憧憬,抱负。能扭浮艳文风,个体哀伤,文字游戏。
风骨是中华文化锦盒里的名贵老古董。是治疗历代和现在诗文偏颇的灵丹妙药。
用超脱,豪放的风骨,把忧伤内敛,成就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诗文精神、以及灵魂和魂力。风骨犹存,诗文才不失美丽。
“风骨”是历代历朝文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以及后来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核心总结。风骨是风格、文辞与内容、思想的各个方面的完美结合。
有“风骨”的诗歌,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简练刚健,自然明白而流畅,是诗歌的榜样。
诗“言志”,诗应当抒发“作者的志向抱负,书写个性的主张。应当自然天成,个性飞张。要思想感情高迈不凡。

作者简介

王秀峰,字:佛子。金榜头条认证主编。大学中文系毕业,高级教师。坚持写诗四十多年,出版诗集一部。有诗作一万多首,诗的题材、体裁多样、数量庞大。继承古典优良传统、富于开拓创新。
著有《诗话》四十多万字,已经在梦之旅百家杂文文学网站发表。著有《中华诗歌简史》十三章,共计十多万字。
把《诗经》的三分之一优秀诗作进行了七言今译、把《楚辞》进行了七言,杂言今译。对大量外国优秀诗歌进行了七言翻译。有五千多首诗发表在报刊,微刊,保存在自己的朋友圈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