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州的味道
作者:五哥

有人说,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好比北京的烤鸭,天津的狗不理,福建的鱼丸,上海煌庙的蟹黄包,长沙的臭豆腐,重庆的火锅,西安老孙家的羊肉泡……
城市哪里会有什么味道啊,不过是一个人对城市的感情吧。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总会有一些东西会潜移默化,悄悄融进你的生活中,让你无法忘却,也不忍忘却。
在兰州生活了几十年,我一直在想,兰州的味道是什么?兰州有味道吗?

当然有,作为丝路重镇,历史文化名城,甘肃省会,这座城市集大西北粗狂豪放和大都市的繁华热闹于一身。自然有属于自己的味道。兰州的味道,绝不是一道美食,一个景观可以说尽,而是融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条街道,每一个生活在城市的众生里。这座城市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东西,不过一条河,一碗面,一座桥,一本书,一个雕塑,一条夜市。我想,这大概就是这个城市的味道吧。
一条河

说起兰州,不得不说黄河。兰州是全国惟一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城市是一个东西向延伸的狭长型谷地,夹于南北两山之间,过境黄河150多公里,有近40公里处于市区,故而兰州有“黄河之都”的美称。

奔腾汹涌的黄河穿城而过,给这座城市增添了几分灵气,赋予了一种独特的风韵。横跨于大河之上的兰州黄河索道——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索”。沿黄河两岸,东西50多公里的南北滨河路,是全国唯一的市内黄河风情线,被称为兰州“外滩”。只要天气好,兰州人有空总会去滨河路“溜达”。特别是恋爱中的情侣,更喜欢在河边散步,在左公柳下说着情话,寻找宋词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
一碗面

说起兰州味道,其实真正属于“味道” 的,当属牛肉面了。对于兰州人来说,牛肉面几乎每天必吃。每一天,兰州人的日子就是从一碗面开始的,大街小巷里,不过一站路,必有牛肉面。兰州人吃牛肉面极为讲究,都有自己爱吃的品牌和店面,哪一家的面好,哪一家的汤好,谁家的肉好,谁家的辣子好,在兰州人这里,如数家珍,清清楚楚。

兰州人说,在中国找一家没有兰州牛肉面馆的城市,难。但要吃到正宗的牛肉面,恐怕还非得在兰州。这话没错,我在很多城市吃过“正宗兰州牛肉面” ,但确实没有兰州味道。

早在清代“兰州清汤牛肉拉面”就已是兰州的美味小吃了。据考证,清嘉庆年间(1799年),牛肉面由东乡族马六七带入兰州,经后人陈和声、马保子等人传承发展,逐步形成以“一清(汤)二白(箩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子) 五黄(面条黄亮)”为标准的兰州牛肉面。使这舌尖上的美食有了统一的标准。在其后二百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这座城市以一碗面而享誉天下,以肉烂汤鲜、面质精细而蜚声中外。
一座桥

中山铁桥位于兰州城北的白塔山下、金城关前。素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是兰州市内标志性建筑之一。铁桥建成之前,这里设有浮桥横渡黄河。浮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一三六八至一三九八年),名叫镇远桥,今尚存建桥所用铁柱一根高达三米,重约数吨,上有“洪武九年”字样。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二月十九,时任陕甘总督的升允上书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报告与德商泰来洋行合修黄河铁桥。黄河铁桥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5464公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因而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1942年,为纪念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黄河第一桥”改名中山桥。中山桥不但经受了三次黄河特大流量的考验,而且在1949年8月26日的解放兰州战役中,炮弹击中了过桥的两辆国民党军车,车上弹药爆炸,大火烧毁了桥南端18节木桥面和部分纵梁,而铁桥主体岿然不动。今天,中山桥的观赏价值、历史和文物价值,已远远大于它的交通价值,成为百里黄河风情线上最引人注目的金城一景。
一本书

说兰州味道,怎么会是一本书?且听我慢慢道来。据说,当年兰州大学中文系的几个毕业生一时没找到工作,郁闷的几人凑在一起喝闷酒,瞎聊时无意中说不如来办一本杂志吧,于是,就剪刀加浆糊的开始了,于是,成就了《读者》这本亚洲发行量第一的杂志地位。

1995年,《读者》杂志社刊发了一则征集启事,有偿征集刊徽。当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系主任陈汉民教授提出一个观点:作为《读者》杂志来说,征集刊徽就是要找到“一顶帽子”,这顶帽子不一定好看,但别人一看,一定要认为,你戴上这顶帽子是最合适的。他建议:《读者》是一本文摘性杂志,就像一只蜜蜂一样,在为读者采蜜,准确地表达了《读者》的形象与社会功能。且这只小蜜蜂的学名叫做中华蜂。于是这只绿色的小蜜蜂就被选为了《读者》杂志的刊徽。

时至今日,我们哪一个人敢说,自己没有读过《读者》?至少我不敢,而这本亚洲发行量第一的杂志,就在兰州,就在黄河边成长。
一个雕塑

对于兰州这个城市,黄河穿城而过,她所有的文化元素中,都离不开黄河的影子。“黄河母亲”雕塑,位于兰州市黄河南岸的滨河中段、小西湖公园北侧,是目前全国诸多表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雕塑艺术品中最漂亮的一尊。由"母亲"和"男婴"组成构成。分别象征了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雕塑下基座上刻有水波纹和鱼纹图案,源自甘肃古老彩陶的原始图案,反映了甘肃悠远的历史文化。

雕塑背后的黄河河面游艇翻波,河岸垂柳依依,情人漫步;水色波光,相映成辉;南临白云观,北望白塔山,佛塔道观,隔岸斗法,镇河护城,庇佑一方。
一条夜市

如果说,兰州人的日子是从一碗面开始的话,那么,可以好不夸张的说,兰州人的一天,应该是从夜市收官。

正宁路夜市在兰州绝对是神话般的存在,在这里,你可以见到以兰州本地为主、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各种美食小吃。品类之全,花色之多,不到现场你是无法想象的,所有到过这里的人,都会有脑洞刷新的感觉。

每到夜色降临,这里拉开了兰州的夜生活的帷幕,挑动着这个城市的味蕾,在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小吃街,尝遍天下美味,感受兰州味道。从小吃街这头走到那头,肚子早就饱了,而眼睛依旧不想错过任何一样美食。在夜市吃饱了,喝几杯啤酒,回家休息,老百姓的日子就这么简单而踏实。
在这个城市生活很久了,已经习惯了这里的一切,对于兰州味道,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准确表达。因为这个城市的一花一草,一人一物,早已被时光悄悄融进我的身体。这里有我的家人,我的同学,我的同事,我的朋友,还有我的爱。
每一天早起,出门,熟悉的问好声传来。
“尕滴个,今个天zua起哩”?
“呔,憨客,撒也嫑佛(说)老,抓紧咥个牛大上班恰”。
“佛(说)滴撒啥,跟你个瓜娃不佛老”。……

这就是我的城市,我的城市的味道。
我忽然觉得,一碗面,一条河,一座桥,一本书,一座雕塑,一条夜市,都不足以完全展示兰州味道。真正的兰州味道,是藏在兰州人心底的情感,是这个城市的淳朴和热情,是这个城市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以及这里与众不同的每一个人。
作者:五哥

诵读:天心

用文字细诉人生 用声音传递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