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诗人简介

黄元元,祖籍岳阳,出生于汉口,旅居香港40余年,职业艺术工作者。乐队和合唱指挥、大提琴演奏、声乐(男中音)、舞台话剧、书法以及文学创作。现任国际青少年艺术教育协会 主席,香港节日室内乐团 团长。
出版杂文集《直觉的程序生活》,个人诗集《窗户为我留了一条缝》被译成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菲利宾文和越南文,中英对照《黄元元短诗选》,《易渡间Yuny诗评·黄元元作品赏析》,行草书法集《庙前市袁家赋》。
二 张卫强简评
黄元元先生是艺术家,但凡粘上家字,肯定要比普通人有造诣 有底蕴。黄元元先生是指挥家,音乐有独特的见解。所以韵正腔原也是黄元元先生作品的特色。黄元元先生的诗歌具有浓重的西方文化色彩。不管从押韵,还是诗格式布局都很严谨,尤其作品题目更堪称一绝。
三 黄元元作品
我徒步走向尽头
已经是三更了,雨帘
为镜片披上薄纱。吐纳
在雾霾中轮回
脚镣溅起泥泞,孤独
在沼泽中匍匐
信念,从未挪动半步
天边一盏朦胧在凝视
我徒步走向尽头。静谧
给予了夜的深沉
一道闪电,劈开了苍穹
大地在巨响中绽放。我看见
旷野中,黑压压的蠕动
那么多,那么多同行者
在晨曦降临之前
保持了缄默
夜,黑暗,雨,是重重的困境。而闪电是个转折点,从此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念。而这个闪电也成了这首诗最大的亮点,是延伸了困境,还是新的起点呢?黄元元先生把答案留给了读者。
乐极生悲,苦尽甘来。世间的一切事物没有绝对,一种事物的终点也是一种新事物的起点。这首诗,黄元元先生既鼓励世人坚持自己的信念,还把佛家的轮回啮合在里面。所谓的一语双关 大概如此吧。
魂魄落在信签上
收到信没拆。也许
是首小诗,呈现出蝇头小楷
或,只是一片枯叶
揭秘那一天,会洁净双手
燃支蜡烛。仰天并双手合十
让神圣进入美好
不需要结果,我知道!不
全世界都知道,最后的哀鸣
是为谁响起
还会有人会写信吗
魂魄落在信签上,然道
不放过,不放过收信的人

说起信,应该是上个世纪的故事了。在那个信息匮乏的年代,信作为主要的通信工具,不知道斩获了多少亲情和爱情。
黄元元先生的这首诗,以心理活动为主,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一幅收信人微妙的心理变化。既符合怀春的少年 又可以理解成对亲人的挂念。让酣畅淋漓的文字,紧紧的把读者束缚在自己描述的意境中。
美在沉浮
散开的麻花。腰脫節似的
再長腿也有盡頭
裙擺羞答
劍拔弩張,雄渾领衔
鸟瞰制高点,甘露欲滴
窪地,开垦出八方良田
也許被蒙蔽。一對
飲食男女,瞬間道德碾碎
艷情,生吞了境界
花開得太隨機,並非走心
醜成就了美,美在沉浮
游向彼岸
黄元元先生的这首诗,共分四节,各代表不同的意境。
诗的第一节,暗喻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尺度,这个尺度是一个法则,我们如果掌握,必须熟悉它的规律。
诗的第二节,暗喻着以柔克刚。还寓意着流水不止,生命不息。
诗的第三节从文字表面的含义说的是伊甸园。其实寓意着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束缚。
诗的第四节暗喻着随缘。这是一种境界。可是,这里隐约透露着美与丑的定义。不仅仅是美与丑,世间的善恶等诸多对立的事物都是如此,他们的定义来源于所参照的点。譬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群坏人在一起,彼此都是同一类人,就区分不出来什么是险恶的人,反而会觉得好人就是坏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