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析于湘生老师佳作《逗号》
文/刘练
欣赏于湘生老师的诗,我们着重要从“意像”和“ 物像”三个方面去品味。
第一,精准捕捉诗的意像。诗的意像,即诗的灵魂,让我们更精准地解读诗歌,懂得诗人的情意(思想感情)。
诗的意像要从哪里去找呢?首句“人就是一个逗号”,直接把意像“生命起点”推出,这只是诗的端倪――揭题;你细心顺着这个线路走,慢慢品味“雷锋只活了二十二岁/谁说他的生命已画上句号”,心底不由自主冒出“生命长短”,诗的轮廓――扣题……此时,心律加快,情思喷涌,让你欲罢不能,继续探测谜底……读着、想着、品着“碑文才是验证生命力的省略号”, 最后一句点题,是点睛之笔、诗的灵魂……“生命价值”的意像呼之欲出!
诗人塑造意像,文字至简至精,意境至幽至高,手法至妙至高,整个意像的构图分三步曲完成:第一步曲,第一段首行揭题“生命”的起点;第二步曲,第二段中间二行扣题“生命”的长短;第三步曲,最后一行点题 :衡量生命的价值是……
衡量生命的价值是什么?诗人虽然没有写出清晰的答案,但字里行间的“顿号――生命的片刻停留”“ 逗号――生命的路上”“墓碑――生命的句号”“ 碑文——验证生命力的省略号”……诠释了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是在于对社会奉献的大小,是否感受到生命的充实、生命的热烈、生命的意义……
第二,准确找到精美的物像。诗人运用蕴含深刻寓意的物像,如“墓碑”“雷锋”“啼哭”“回眸”等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提出自己的见解:衡量生命的价值是对社会的奉献……物像可以是景、或物、或事,是用于表达其思想感情、精神世界、审美情趣,把人的“意”与美的“物”实行转化,使其融入一体。
第三,欣赏诗人的写作特色。诗人的文学功底甚厚,在文字的精炼中表现出超凡脱俗的水准,做到:平字有奇,常字见险,陈字出新,朴字含色……如“啼哭”看似是一个很平常、朴实、陈旧的词组,但你认真仔细品味一下,却又感到“啼哭”字里面能挖掘许多意外的东西:有“破壳出土”的奇趣,有“柳暗花明”的妙险,有“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新意,有“一花独放”的特色……

附:于湘生老师的原诗
逗号
文/雪峰山
人就是一个逗号
自来到世上第一声啼哭
就朝着句号的方向奋力奔跑
偶尔也像顿号有片刻停留
回眸深深浅浅的足迹确有必要
逗号看似生命还在路上
用它衡量寿命真不太可靠
雷锋只活了二十二岁
谁说他的生命已画上句号
身死而精神长存才是长寿
老子的话值得每一个活者思考
墓碑 一个句号的标志
碑文才是验证生命力的省略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