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在倾盆大雨之下淬炼初心
文/提秀莲
群山在车道河的北岸,将峰峦往上收窄,在根部拢出一块东西走向的盆地,人们称作坪坎(坪坎镇)。这盆地,藏金储铅,人疏地广,弯弯绕绕住着586户人家,而车道河与长坪河,又宽宽窄窄、弯弯曲曲流经该镇所辖4个行政村和四个市、县属企业,盈盈流动的河水被太阳一照,波光粼粼,像两条长长的绿绸,飘动在山间。如果在水泥森林待久了,向往能给心室引来星光、月色、雨露、清风、流水的田园,这里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可2020年8月16日晚的雨,像失控的疯子,它肆虐着道路、田禾、村舍,一阵强过一阵,镇村干部的担忧也一阵紧过一阵。眨眼工夫,汹涌的洪水挟着泥沙、石块、树干、草根,吞噬了多处的翠绿与缤纷。
“车道河洪水漫过河堤”“长坪河河水快要冲垮河堤”“多处庄稼田已被淹没”“临河群众需要马上转移”“多处道路已被洪水断”“好几个村通讯、电力已中断”……

一个汛情电话紧接着一个汛情电话,打入镇政府办公室,镇党政主要领导不停地接听和做安排:组织居住在河道边的群众迅速撤离;快通知临河企业,组织工人转移;对惊慌的群众要耐心疏导情绪……
接到电话,镇党委一班人顾不上喝一口水,他们一边通知各村召集村“四支队伍”,在第一时间将临崖临河、地质灾害点群众迅速撤离,一边准备雨具,带领全镇干部冲入暴雨之夜,到第一线指挥群众撤离。
瓢泼的雨水很快淋透了全身,冷得瑟瑟发抖的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他们迅速分赴各村,和扶贫驻村“四支队伍”,挨家挨户跑着查水位与险情,组织临崖临河及滑坡点村民和七一七五分队的职工全部撤离。没多久,途中的道路就被山体滑下的泥沙石块阻断,他们只好弃车,行进在泥泞中,行走进草丛中、行进在密林中。尽管手机的电筒光,被雨水遮挡只剩下微弱的一束,可他们硬是时不时地脱掉总是被淤泥粘掉的雨鞋,光脚挨家挨户跑遍村子的角角落落。

“我不走,我走了,若洪水漫到院子里,我的家就完蛋了。要走,你们得把我家的被褥和一些家当也搬走。”得知一户群众不愿撤离消息后,镇主要领导果断地说:“面对汛情,现在咱们宁愿听群众骂声,也不要事后听群众哭声,就是背,就是抬,也要把他撤离到安全地带。”就这样,党员干部们分分秒秒与险情抢时间,他们就像一盏盏闪烁光芒的明灯,照亮被暴雨恣虐的村庄,用凡人的星火温暖着雨中转移的村民。凌晨1点后,将身处危险地带的100余名转移到安全地,将40多位没有条件避险的村民安置在村委会。看到两腿是泥,全身湿透的干部们,一位老者动情地说:“还是共产党好啊,要是旧社会,我这老骨头就被洪水冲跑了。”
凌晨三点左右,除了电信还有微弱信号以外,坪坎镇全镇停水停电停网,基本上与外界失去联系。8月16日凌晨,一夜未眠的何敏丽书记就召集回到镇的党员干部说:“咱们镇现在犹如‘孤岛’,但镇党委一班人与全体干部,必须尽全力摸排受灾情况,冲锋在抢险救灾第一线,保障转移群众的吃住。
于是,党员干部们又拖着不听使唤的双腿,忙碌在转移安置点,给转移的村民送水、蜡烛、盐、面、及被褥等必需品;又奔走在沟沟岔岔统计受灾情况。
于是,县包联单位组成了抢险小分队,一路上克服雨大路滑、山体落石等困难,在第一时间给坪坎镇送来发电机、抽水机、蜡烛等应急物资。
于是,垮塌的河堤、悬空的路基地段变成了一个个大工地。挖掘机,铲车,你填他铲。党员干部与厂矿职工们装砂石袋、搬砂石袋,投砂石袋,投板块、投毛料,一派繁忙的景象。

于是,一个个抢险的现场,历时两周的抢修,截至27日,留下了这样的数字——抢通水毁道路30处5250米,人饮工程13处、通讯设施13处,电力设施14处,群众通讯、饮水、交通功能恢复正常。
几周的连续作战,党员干部们嗓子喊哑了,眼睛熬红了,手掌磨破了,手脚累得酸软无力,但大家仍坚守在抗洪一线,共同刻画了冲锋在前,共抗洪灾的平凡英雄群像,用自己担当与智慧,谱写了一曲曲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赞歌。
现如今,坪坎镇的风景依然美丽,坪坎镇党员干部争做先锋、勇于担当每天都是起点,淬炼初心的故事从未停歇,这群可亲可敬的基层干部勠力同心,造福着一方百姓。
作者简介:

提秀莲,笔名风飞月,陕西省作协会员,宝鸡市作协理事。 散文、诗歌等作品散见于《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摄影报》《延河》《西北信息报》《陕西建设》《宝鸡日报》《陇南日报》《秦岭文化》《秦岭印象》《商洛日报》《秦岭文学》等报刊杂志,出版散文集《凤凰之乡随想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