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前的车马信件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
这或许是一句笑谈, 但能够做到至死不渝,也许除却信件运邮之说,或许更是因为那泛黄的信纸上,一字一句都是斟酌良久。
下笔时沾染了相思之泪的词藻。比起今日的“微信,QQ”,那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千”的信笺,无疑更是饱含了浓浓的爱与情思。
俗话说:见字如见人,蛟龙起凤,翩若惊鸿,那是怎样的一种美与震撼,磨一方墨,捧一台砚,铺一卷宣纸,沾染足够的汁水后方提笔落字,游刃有余。扬扬洒洒间,山川江海都包罗于字里行间中,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壮阔与满足?

“横细竖宽"那是柳公权的章法;“圆润如鹅掌”那是王羲之的笔体。而时至今日,我们又怎样理解那笔锋浓转淡的闲情逸致?科技与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恐怕早已忘记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多年灿烂的书法文化,取而代之的,是那如同“烽火戏诸侯”能够搏我们一笑的“电子信息”。这也解释了为何汉字书写节目收视率高的原因:因为缺失,所以追求。
我们很难理解,李白于南陵辞别妻儿西去长安时,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样狂放豪迈诗句的意气风发,因为我们只会拿着手机,用一根手指对着冰冷的屏幕便捷迅速地打出心中所想,而不是挥毫泼墨笔走龙蛇。
更有甚者,连基本的汉字都忘得一干二净,抛去九霄云外。可以说,我们是一代退化的中华人,写不好中华汉字,又怎样做好中华人?恐怕长此以往,我们更难体会那“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鼎盛。
为诗词所折倒,不只是因为那华丽的词藻,更是为了那龙飞凤舞的真迹。《兰亭序》无疑就是最好的例子了吧。

所以,在我看来,只有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是不够的,我们更要注重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渊远流长的汉字不能到了这一代而身处尴尬境地,我们更不能成为后代子辈的罪人。我们需要做的,便是握紧手中的笔,练就一手漂亮的汉字,让文字与文化共同发展。不忘兰亭,让汉字起舞于我们每个中国人心间,让五千年的文化得以一脉相承,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