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位数字说长征
整理/刘传培

长征,是每一个中国人引以为豪、津津乐道的话题,是载入史册的一段光辉历史。在此,用一串数字概说长征,以示铭怀。
一,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会议: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主席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此转危为安,一步步走向胜利,最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两场激烈的路线斗争:
长征途中发生了两场关乎红军前途命运的路线斗争,一场是与博古、李德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斗争;一场是与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

三,三次重要会议:
长征途中,红军开了许多次会议,如“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苟坝会议”、“鸡鸣三省会议”、“扎西会议”、“会理会议”、“懋功会议”等,都是重要会议,但有三次会议特别重要,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命运和走向。
一是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主席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二是1935年9月的俄界会议:批判和纠正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错误举动;
三是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抓住民族矛盾,明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方针,得到了包括部分国民党军政要员和人民大众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四,四大主力长征:
他们是分别是: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其中,一、二、四方面军长征的路线大致重合。红二十五军走的是另外一条长征线路,行程也最短,他们从鄂豫皖苏区出发,经河南、湖北、陕西三省,先于其它三个方面军到达陕北并与陕北红军汇合。
五,五个主要阶段:
准备阶段:中央红军决定突围长征并明确长征去留人员,毛泽东主席原定被与瞿秋白、何叔衡、项英、陈毅等人留下,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经过周恩来做工作,方得以随主力红军长征。
战役失利:红军突破国民党三道封锁线后,在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中遭受重大失利,血染湘江,其中红34师成建制全军覆没。8.6万中央红军锐减至3万余人。当地民间有“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吃湘江鱼”之说。
转折阶段:从通道会议、遵义会议到懋功(达维)会师,红军的命运一次次逆转,初现胜利的曙光。
反分裂斗争:中央成功遏制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行为,避免了“红军打红军”的悲剧发生。
胜利大会师:从红25军先期达陕北,再到三大主力红军相会在甘肃会宁和宁夏将台堡,经过千难万险、艰苦卓绝的浴血战斗,红军长征部队终于实现了胜利大会师。

六,六道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
乌江,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腊子口,构成了六道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是大自然对红军的严峻考验,但英勇的红军总能绝处逢生、奇迹般地胜出。
七,七支国民党军队对红军了进行围追堵截:
薛岳率领的中央军,何健的湘军,李宗仁、白宗禧的桂军,王家烈的黔军,龙云的滇军,刘湘、刘文辉的川军,张学良的东北军。

八, 八位主要的红军领导人:
在红军长征的不同阶段,有八位中央层面的领导人,他们分别博古、李德、周恩来、朱德、张闻天、毛泽东 、王稼祥、张国焘。
九, 九场载入史册的战斗:
整个长征路上,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共进行了大小380多次战斗,其中有九场著名战斗载入史册。
它们分别是:湘江战役,强渡乌江,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包座战役,激战腊子口,直罗镇战役。直罗镇战役歼灭了东北军一个整师,是红军万里长征的“收官之战”。

十,十大元帅中有九位参加了长征:
朱德元帅:名副其实的红军总司令,长征前和长征中,被博古、李德、张国焘排挤打压,甚至“靠边站”,但仍然矢志不渝,坚持斗争。
彭德怀元帅:时任红三军团军团长,红三军团是红军长征中的两大“铁拳”之一,为护卫中央立下了汗马功劳,毛泽东主席有诗为证:“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林彪元帅:时任红一军团军团长,他领导的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并称为红军长征中的两大“铁拳”,同样为护卫中央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许多险仗、恶仗,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战功卓著。
刘伯承元帅:在长征路上经历了几番起落,他先是担任红军总参谋长,因反对教条主义而被博古、李德撤了职,后来,因为反对南下,又被张国焘贬为红军学校的校长,“会宁会师”后才复职。刘伯承元帅足智多谋,他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的故事广为人知,充满传奇色彩。
贺龙元帅:长征的路线与其他元帅不太一样,中央红军长征一年多后,贺龙元帅与红二、六军团才开始长征,一直进至云南中部,然后折转北上,经西藏、青海,在四川甘孜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后过草地,抵达陕北。但贺龙元帅对张国焘说的几句“硬话”,促使了犹豫不决的张国焘同意再次北上,与中央红军汇合。
陈毅元帅:唯一没有参加长征的元帅。主力红军长征时,陈毅因伤留在了苏区,继续领导对敌战斗。陈毅元帅在敌后打了三年游击战,历经磨难,留下了著名的“梅岭三章”,1937年8月整编新四军时才走出大山。
罗荣桓元帅:一位优秀的军队政治工作者,长征路上先后担任红八军团、红三军团、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后来任八路军115师政委、东北野战军政委,长期与林彪元帅搭挡,以睿智稳沉著称,是唯一的文职元帅。
徐向前元帅:长征之路艰辛曲折,与张国焘、陈昌浩率领红四方面军三过雪山草地。他先南下迎接中央红军,共同北进,后来又在张国焘的强势干扰下再次南下,失败后才与红二、六军会合,最终北上陕甘宁。徐向前元帅时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在张国焘一过草地闹分裂时,他说了一句旗帜鲜明的话:“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 以实际行动有力地支持了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北上,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聂荣臻元帅:时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在长征期间表现出了不凡的军事能力,尤其是在夺取腊子口的战斗中,聂荣臻元帅亲临最前沿指挥战斗。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独当一面,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和华北军区司令员。
叶剑英元帅:长征前是红军学校校长,长征时调任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在张国焘密令左路军中的红四方面军部队南下,中央红军危机重重之际,叶剑英元帅果断向中央报告了情况,在关键时刻挽救了中央红军。毛泽东主席夸赞其“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对叶剑英元帅最恰当的评价。

其他统计数据:
红军参加长征的部队和长征时间:整个长征共有四支部队参加,分别是闵浙赣苏区的中央红军、鄂豫皖苏区的红二十五军、川陕苏区的红四方面军和湘鄂西苏区的红二、六军团。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1934年10月17日从江西瑞金出发;红二十五军1934年11月16日从河南罗山出发;红四方面军1935年5月从四川苍溪出发;红二、六军团1935年11月19日从湖南桑植出发;至1936年10月22日一、二、四三个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止,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前后历时两年零五天,经过了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河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今属四川)、西藏、青海、甘肃、陕西等15
个省,总计行程约为六万五千余里。
中央红军长征一共历时约370余天,从1934年10月中旬从江西瑞金和于都出发,至1935年10月底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汇合止;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成功翻越了18座大山,其中有5座大山终年积雪。他们跨过了20多条湍急的江河和荒无人烟的川西北大草地。经过了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今属四川)、甘肃、陕西等11个省份,总行程2万5千多里。
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时有86000多将士,最后到达陕北时仅剩下7000余人。
红二方面军从湖南出发时有17000人,长征结束时约为13300人。
红四方面军从四川出发时约8.2万人,长征结束时只剩下33000多人。
红25军从河南大别山出发时有2800人,长征结束时有3400人,是唯一一支不减反增的红军长征部队。

这就是“惊天地,泣鬼神”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伟大而英勇的中国工农红军历经了超乎寻常的艰难险阻,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参加长征的四支红军部队,加上沿途补充的兵员,总计在20万人以上,但最终到达陕北时,只剩下5万余人,也就是说,整个长征途中,红军至少牺性了15万以上的战士,平均每前进500米就牺牲一名红军战士,每天平均要牺牲200名红军战士。湘江战役五昼夜,平均一天牺牲1万人。但是“革命理想高于天,” 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让伟大的红军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保留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创造了不可复制、举世罕见的人间奇迹。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让我们永远铭记长征这段历史、永远铭记红军的丰功伟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