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井陉拉花
作者:风霜雪雨
诵读:佳树

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
乃千年古县
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
井陉拉花,是井陉县传统舞蹈。
有广泛的民间基础,浓厚的乡土气息,深受大众喜爱。
故国家先后命名井陉县为中国民间艺术拉花之乡,井陉县文化馆获得井陉拉花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井陉拉花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井陉拉花最早源于民间节日、庙会、典及拜神时的街头广场花会。早在唐代就有记载,到20世纪初已十分盛行,成为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歌舞形式。有“山西梆子不离口,井陉拉花遍地扭"之说法。
改革开放后,井陉拉花多次参加国家级、省、市级大型演出活动。在全国性舞蹈大赛中频频折挂,其足迹遍布祖国神州大地,而且走出国门。舞蹈家贾作夫、赵宛花、资华筠等亲临井陉学习指导,使古老的拉花艺术焕发出勃勃英姿。

井陉拉花,有独特的音乐美,古朴典雅,清爽动听,深沉美妙,刚健稳重。
其风格,刚而不野,柔而不糜,华而不浮,悲而不泣。
突出特点是节奏鲜明,与拉花舞蹈的沉稳、刚健、豪迈风格交相辉映,乐舞融合,浑然一体。
现代井陉拉花,既保持了传统风格,又有鲜明时代气息。阵容庞大
、气势恢宏,舞蹈语言多姿多彩,音乐旋律扣人心弦,更具情感容量和艺术张力。
井陉拉花,乐器伴奏丰富。有大管、小管、膜笛、笙、龙头、二胡、三弦、四弦、敲琴、云锣、小镗子、小镲、扁鼓等。
道具种类繁多,通用的有彩绢、彩扇、伞、鞭、太平板等。除此还可根据自身的需要而增设,因为道具各有其象征寓意。
井陉拉花,有其显著的艺术特色。
以拧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等动作为主要舞蹈动律。以花瓶、花伞、彩扇、霸王鞭、太平板等为主要表演道具。表演者仿佛置身于“开门见山,走路爬坡"的自然环境里。
男性舞步“起要跋,膝要屈,踩要稳”。女性舞步"进要弓,退要丁,脚外撇"。
上肢动作与步伐要密切结合,肩的一顶、一耸、一拧、一压最能突出拉花的风格。肩带臂,臂带手,手的翻、拔、伸、收使人感到内在力的对抗,表现出富有弹性的伸与韧的张力。根据内容和独自的心领神会,表演者融合于美妙的音乐中,以舞蹈形神兼备地演绎,与观众引起共鸣,这才是高境界的艺术之美。
至于表演的内容与形式,则必然是与时俱进的。传统内容主要有《六合同春》《闹元宵》《卖绒线》《盼五更》《下关东》等。从情绪上分,有悲拉花和喜拉花。又因流派不同,拉花名称各不相同。
如小作叫《走西口》
庄旺叫《卖绒线》
南固底叫《小卖艺》
北平望叫《梅花洛》
南平望叫《庆太平》
南石门叫《盼五更》
贾庄叫《送灯》
表演人数少则二 四 八 十一人不等
,多则可上百上千人。表演形式不受场地限制,可街头、场院,也可登台献技。
井陉拉花的形成与发展,是“游动文化"和“大山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晶,它不仅继承了舞蹈的特点,更形成了独具井陉特色的舞风。
井陉拉花的现状和未来
以前主要是祖传孙 父传子侄的保守方式,后来各村自发组建拉花队,
有老艺人传帮带。再后来学校、企事业单位或政府创建、聘请师傅指导,再加国家和省市县重视,井陉拉花方兴未衰。但随着老艺人相继谢世,各村经济结构产生变化,县文化馆虽成立了拉花艺术团和研究会,但终因经费问题,给保护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前景堪忧。
井陉拉花
你做为土生土长的,具有陉山特色的一朵奇葩,希望繁荣发展,璀璨井陉乃至祖国大江南北。

------作者简介-----
赵京江,笔名风霜雪雨,1958年生,河北井陉人。河北省诗词楹联会员,井陉诗词楹联协会常务理事。木东诗社常务副社长、常务副主编。爱好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曲苑杂坛,尤爱文学创作和音乐。近六年中,诗词歌赋作品达3000首以上,精品三百余首。部分作品曾发表多家纸刊和微刊。诵读原创作品发表于全民k歌。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2015年1月《京江诗集》由中华诗词出版社出版发行。

-----主播简介------
佳树:资深美力导师,爱好旅游、朗诵、唱歌,古筝。善待他人,善待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