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苑异笔
——亓玉玲评论文章一瞥
作者:吴熙禄
我是从文友段熙曾先生的文章中,知道亓玉玲老师的名字的。后来了解到她是原莱芜市文学评论界知名人士,现任济南市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看了她写的数篇评论文章后,其别开生面的评论风格,使我改变了对评论文章固有的认知——原来评论文章也可以这样写!而且很讨人喜欢!
在此,以她《张全宝作品的数字美》的评论文章为例,领略一下她的文笔。
惯常的评论文章是先抬出靶文,大卸八块,一一剖析,评论者一副君临天下做派。然亓老师“传道”不是正襟危坐,而是从细节说起,如拉家常,领读者步入她心灵中的原生态,以生动的画面让读者“看图识字”,在画面里领略文章的主旨!看他的评点,像在欣赏一篇游记!《张全宝作品的数字美》这篇文章,她没有先把评论对象展示出来,有的放矢,再行分析评点,而是独辟蹊径,先从她为什么对数字感兴趣起笔,然后“言归正传”。之后,还是以她的路子,叙述与作者的各种缘分,如何近水楼台先得月,读到了张先生的若干作品,以她对数学的敏感,发现了张全宝作品中带数字的若干题目。叙述有血有肉,水到渠成。然后以数字为切点,进入评论。
文章评点就是分析归纳,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量,自然是数字慨念。文章的起承转合、提纲挈领,其表述中都有个范围的把握,论点的界定,这个“把握”和“界定”的点或曰度,体现的就是文章内涵和外延的数据。《易经》以“像、形、数、理”推导宇宙,亓老师深得此中奥妙,起码是不谋而合,从张先生作品中以数字打头的一系列题目中,展示了文章的结构的合理美!这些数字犹如曲谱,或一二三四,或四三二一,奏出文字分析归纳的韵律美!引导读者从量的分析中把握论点。
说来对亓老师的了解,颇有戏剧性,可谓之一波三折,意外连连!一位出版评论专著的作者,问起履历,竟是个英语教师!看了她的《张全宝作品的数字美》评论文章,问她为什么对数字如此敏感?她言学生时期,本人还是个数学高材生呢!只是阴差阳错,没有进入这个专业的学习。原来如此!事实也是如此。数学尖子—英语教师—评论界人士?如果固化思维,确实让人有点找不着北!
作为对数学王国充满兴趣且很有数学天分的她,自然独得“数”妙!所以她才能从张全宝先生的作品中发现数字美!古时周文王演八卦,其实就是以数字推断天地人的未来。张先生深谙此道,以数梳史,以数明理,以数鍳人,以数见旨。所谓“恰到好处”,其实就是“心中有数”。若干数字交叉的那个点,就是高手把握分寸的那个”度”。现在高度发展的魔幻世界,其实背后都是数字。亓老师心有灵犀,以数字为钥匙,打开读懂张先生作品的密码,为“行走”在书中的人设“路标”,找到分享美文的捷径。
亓老师以数学感官为半径,延伸着心灵境界的周长;引领读者透视张先生作品的鞭辟入里,同时饱览她数字化的文学王国”长宽高”无限大的魅力风光!
亓玉玲老师在评论界的独步,即饶有兴趣的文笔,见之包括本文在内的好多篇章,更见之于她的《许庆胜人品文品研究》理论专著。对其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诚然,她的作品有需要提高和打磨的地方,但在中规中矩的评论丛林中,其笔下枝蔓显示的原生态,以鲜活的气息,湿润了抽象干瘪的字句,形散而神不散,这正是她的风格所在,也是她文章的生命力!这种文笔,在高深幽闭的评论走廊里打开了一扇窗,让读者呼吸一点阴离子多的空气!
她文笔的鲜活来自哪里,我看了她写的散文集《秋水涓流》后,有了答案——教学生涯中“教师-学生-家长”铁三角长期的良性循环交流,使她的文笔不老,天性纯真关爱永驻!

作者简介:吴熙禄,钢城区棋山森林公园圈里村人。莱钢退休教师,著有《大明清官吴来朝》、《古槐幽梦》等作品。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