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種子酒文化高峰論壇論文

颍州文脉谱写酒文化华章
翁 飞
皖北重镇阜阳,曾经有一个古朴典雅的名称——颍州。作为行政区域地名,阜阳在周代称为胡子国;公元前495年楚灭胡,改称汝阴地;公元前221年,秦建汝阴县,隶属陈郡;汉代汝阴县隶属汝南郡;三国魏景初二年(238年)置汝阴郡,治汝阴县;南北朝北魏孝昌四年置颍州;唐初曾更名信州,北宋末更名顺昌府。州、郡、府之名历代虽有更易,但治所县名仍称汝阴,直到元代至元二年(1265年)撤汝阴县,县地直属颍州,汝阴之名方才取消。明代和清初,颍州治所均未设县。
据目前留存最早的明正德《颍州志》记载,当时颍州的疆域为:
“东至正阳,界淮河二百里。州地界夷陵铺东沟六十五里。西至鲖阳城西,尽州境二百四十里。南至固始朱皋镇,界淮河一百二十里。北至亳县北营廓集,界□□三百五十里。州地界淝河一百二十里。
东到颍上县一百二十里。东南抵霍邱二百里。南到固始县二百里。西南抵汝宁府三百里。西到新蔡县一百八十里。西北抵陈州三百里。北到亳县二百八十里。东北抵蒙城一百九十五里”(明正德《颍州志》卷之一疆域)

清颍州区域图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安徽巡抚王纮认为颍州地域过大,应升为府,于是上奏朝廷:“上江之直隶颍州,界连豫省,地方辽阔,钱谷而外,刑名时间数倍他属,即本州地方之事,忧虞竭蹶不遑,何能再顾属邑。似应将颍州升为府台,设立知府一员。附廓添设知县一员,即以颍州原治地方为新县管辖……恭候钦定佳名。”(《清实录▪雍正十三年四月初四日》)雍正准奏,升颍州为颍州府。但雍正帝因病于七月便不能上朝处理事务,至八月初去世。乾隆帝继任,上任第一年没有改年号,仍沿用了雍正年号,于是年八月十日批奏同意、十二日谕旨发下。当时府治都要设附郭县,于是乾隆谕旨赐新设的附廓县为阜阳县(一说援引东汉时代永建元年(126年)曾在今临泉黄岭设立阜阳侯——参考李卫全:《“阜阳”之名的来历及变迁》)。而一般史书记载,多以为是雍正帝赐名。因此清道光《阜阳县志•沿革考》卷二特意辨正:“阜阳之县名,恭承高宗纯皇帝钦定嘉名……”。
历史上的古颍州,因地处“梁、宋、吴、楚之冲,齐、鲁、卞、洛之道” (陶弘景《信州记》),“襟带长淮,控扼陈蔡;东连三吴,南引汝荆;东南枢辖,淮海内屏。齐鲁汴洛之道,梁宋吴楚之冲。”(亓龙:《阜阳赋》)是中原地区连接江淮乃至江南的水陆交通重要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尤其在唐、宋大一统王朝,经济发展繁荣,守臣名人辈出,勤政爱民,政通人和,物阜民丰,成为世人心目中的“中州善地”(《宋史·地理志》)。清初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总结颍州的历史地位时,高度概括地说:“东蔽衮、寿、西出陈、许.不特可以固淮服之藩笛,实恃以通中原之声气,且川泽流通,田畴沃衍.耕屯于此,兵食可以交足也。席邓艾之仓箱,建刘箭之旗帜,古今人岂真不相及也。”
经过唐、五代数百年发展,到了北宋,因颍州地处京都汴梁(今开封)通往东南沿海及江淮产粮区的重要通道、亦是仕宦商贾往来京师的中转站,加之本地的经济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这就使得当时的颍州有了文化发展的充分条件。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颍州知州蔡齐上奏,请立州学,得仁宗恩旨特许,打破了宋太祖诏谕“非藩镇不立学”的定制。次年,他在颍州西关外西湖之南建立州学,招收生员进学。颍州州学的建立,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对于当地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颍州西湖(湖畔建颍州州学)
地灵必然引来人杰,北宋一朝,除蔡齐外,晏殊、欧阳修、吕公著、范仲淹(病故赴任途中)、苏颂、苏轼、周邦彦著名文士,都出任过颍州知州或顺昌知府,留下许多文采灼然的诗文名篇和脍炙人口的名人轶事,颍州文脉,于斯为盛。
※※※※※ ※※※※※ ※※※※※ ※※※※※
中国是一个诗与酒的国度,李白斗酒诗百篇,有诗必有酒,出好酒的地方必然引来诗人流连忘返,华章迭出。名列唐宋八大家的北宋文坛盟主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一生八次到颍州。他自请移官颍州、随后举家迁居、最后终老在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颍州的美酒纯醪对他有着绝大的吸引力。(参阅李兴武:《欧阳修八次到颍州》,载其所著《欧阳修与颍州》黄山书社2003年7月版)在写给朋友王回的诗中,欧阳修这样介绍颍州:“谁谓萧条颍水边,能令嘉客少留连。肥鱼美酒偏宜老,明月清风不用钱。……” 又在给前任太守孙延仲的诗中说:“北库酒醪君旧物,西湖烟水我如家。 已将二美交相胜,仍在新篇丽彩霞。”在醉翁的笔下,对颍州酒醪如此溢美。以他的学问见识,颍州当之无愧是中国最早的酿酒发源地、和当时最闻名遐迩的酒乡之一。

欧阳修泛舟颍州西湖
事实也的确如此。上古传说中国造酒的鼻祖、也称“酒神”,一为杜康、一为仪狄,而杜康尤广为人知。杜康的出身又有两种说法:一为黄帝大臣,一为夏朝君主。据《史记·夏本纪》记载:杜康即姒少康(公元前1972年—公元前1912年),夏朝君主,成年后攻灭了篡位者寒浞,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又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巾部》释:“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这一说法流传久远且有史迹可循。少康避难的母家在鲁西南,中兴复位后,夏王朝以豫西伊洛地区为中心向南方发展,河南汝州、洛阳、商丘(虞城)都有着杜康造酒的传说和遗迹,流风所及,与豫西紧密毗连的颍亳大地也深受影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一代雄杰曹操在《短歌行》中豪迈吟诵:“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出生于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古属颍州),他在睢阳求学师从桥玄,封地永城鄪亭,食邑于柘城,起兵于己吾城(今属宁陵),得到襄邑(今睢县)卫兹资助,均在商丘地区,可以说商丘是曹魏政权的“龙兴之地”。曹操领兵打仗之余,最喜饮当地的杜康佳酿,以酒解忧。因此留下这千古流芳的诗句,对杜康酒赞誉有加。
曹操《短歌行》
无独有偶,在颍州本地,居然也留下了杜康的遗迹,而这又是与魏晋时期另一位著名的酒仙——“醉侯”刘伶相关联的。刘伶善饮,并写下《酒德颂》作为他的饮酒、处世理论,在“竹林七贤”中被誉为“酒仙”。相传魏晋年间,一日刘伶偕诸友行至颍州城外一座村镇,循着酒香来到小巷深处的一座酒庄,酒旗高悬,号曰“杜康”,应是杜康后人在此酿酒。闻道大名鼎鼎的刘伶到来,于是古道热肠的杜康后人呈上佳酿,供刘伶品尝。连喝数碗,刘伶酩酊大醉,三天未醒。待第四日醒来,他惊呼:“三年矣,如今身处何地?”杜康后人一听,大喜。称此酒自酒祖杜康发明以来,尚未取名,今日偶得佳名,即可谓“醉三秋”。(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中,对“醉三秋”一词的解释是:白酒——阜阳<古称颍州>特产。今为“金种子”系列品牌酒)

刘伶饮醉杜康酒
这就是“杜康酿酒醉刘伶,一醉三秋始醒来”的典故,“醉三秋”由此得名,流传黄淮流域一千七百余年,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醉倒刘伶的醉三秋酒,长期受到阜阳人的喜爱,同时饮誉四海。
据《晋书·刘伶传》记载,刘伶生性放达不羁,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铁锹)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于是留下了“荷锸随行”这样一句成语;也在各地留下了许多座刘伶墓。在离金种子酒业集团不到十公里的颍河岸边,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曾为楚国国相孙叔敖之子封地的口孜镇,就有一座刘伶墓,还有分别有以刘伶、杜康命名的两个村庄。
刘伶村,位于颍河北岸的坡堤之下。刘姓一直是阜阳大姓,至今刘伶村里仍有不少姓刘的村民。
刘伶墓旁原来有一块石碑,石碑刻“晋刘伶墓,大清宣统三年中秋月中浣,花翎二品衔直隶候补道程文葆敬立。”立碑人程文葆,是阜阳名门程文炳家族中的翘楚。因为刘伶是酒乡人心目中的“酒神”,所以阜阳百姓一直很尊敬他,自觉护卫他的陵墓。直到1959年3月11日,刘伶墓因河堤防护而遭损毁,才被挖掘,且有挖掘记载:刘伶墓是个砖墓,单室,型制很小。墓砖有纹,有几何纹、鱼目纹、田字纹。墓中有散乱的人骨物质。陪葬品有陶屋(红胎绿釉)、陶制鸽子,等等。目前,这里正在酝酿建设“刘伶墓遗址公园”。
距刘伶墓遗址公园不远,即是杜康村,位于口孜镇东侧,在杜康村杜家岗,有杜康烧酒遗址,现存杜康酿酒古酵池、古水井和被村民称为“仙塘”的大水塘等。古井井口直径近一米,井深10余米,青砖筑砌,井底有多处泉眼,水质清醇甘冽。同时还有三国徐庶垂钓处、口孜清真寺等旅游景点。并有口孜大蒜、口孜曹庄无公害蔬菜、口孜钓台鸡蛋、口孜熟羊肉、口孜大蒜等特产。


杜康酿酒遗址:古水井
口孜镇在汉代就成为南北物质的集散地,曾建有大规模的粮仓。因刘伶葬在此地,原名刘伶集。后为抵挡洪水的肆虐,人们在刘伶墓周围筑堤防洪,逐渐形成了“口孜状”,故又称“刘伶口”,后改称“口孜集”,集镇南头颍河岸边凤凰台遗址,曾有过“日有千帆过,夜有万盏灯”的繁荣景象,足以说明当时的繁华和富有。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成立了口孜乡,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原汪庙乡、洪沟乡划归口孜镇,形成了口孜镇。
※※※※※ ※※※※※ ※※※※※ ※※※※※
比地表遗存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地下的文物发现。1957年6月,在阜南县朱寨出土了商代青铜酒器——龙虎尊,入选为中国青铜器十大国宝之一(十大国宝分别是:司母戊鼎、鸮尊、四羊方尊、大盂鼎、虢季子白盘、商龙虎纹青铜尊、琱生簋、匽侯盂、青铜冰鉴、曾仲游父壶)。龙虎尊,因器身纹饰有龙虎而得名,此尊比常见的尊大,是一种形制特殊的商代大型青铜盛酒器:侈口,束颈,折肩,鼓腹,高圈足。高50.5厘米,口径44.9厘米,重26.1公斤。颈下饰三周凸弦纹,肩上饰三条蜿蜒的龙,龙首探出肩外成为高浮雕。腹部是三组相同的虎食人纹样,以龙首下的三条扉棱为界,虎头突出瞪眼张口,两边是对称的虎身。虎口下蹲一个双臂屈举的人,神情悲惧。圈足下部饰三组平雕兽面纹。整个器物,纹饰精美,绚丽多彩。从艺术角度看,龙虎尊是一件非常精美的工艺美术品。它集平雕、浅浮雕和高浮雕于一身,尊的内壁随器表的浮雕而凹凸,做到了器壁厚薄均匀。而所有这些,又都是通过铸造工艺表现出来的。这种具有独特风格的铸造技艺,即使用现代的精密铸造技术,也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像这样精美绝伦的龙虎尊,目前在我国也就只有这么一件,无疑属于国宝重器。

阜阳出土青铜器十大国宝之一——龙虎尊
龙虎尊纹饰的主题是“虎口衔人”。关于这一主题,近年来一些专家研究认为:所谓“龙虎尊”上的纹饰实际上应该是尊的铭文,所谓“虎口衔人”实际上是“虎方”二字;而“虎方”在殷墟甲骨卜辞有见,即指商代的诸侯国——虎方国,其位置就在今阜阳境。(参阅胡天生:《龙虎尊与古虎方》,载其所著《阜阳考古录》中华书局2011年2月版)
与龙虎尊同时出土的还有七件青铜器,另一件出土文物饕餮纹尊也是商代大型青铜盛酒器,因腹部主要纹饰为饕餮纹而得名。饕餮纹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狰狞怪兽饕餮的面形,也是尊中的上乘精品。该尊高47厘米,口径39.3厘米,重16.6公斤,属国家一级文物,和龙虎尊构成一对。其他3对即6件青铜器分别为:兽面纹斝,兽面纹觚,兽面纹爵,都是商代青铜酒器。在此之前,早在1944年,当地就已经出土了1个铜方鼎,12个铜鬲。
2

青铜饕餮纹尊

青铜兽面纹鬲 青铜兽面纹斝


青铜兽面纹觚 青铜兽面纹爵
从阜阳考古发掘情况看,商代遗存的青铜酒器明显比周代多。1971年冬,颍上县赵集淮河堤边出土了商代酒器爵3件和觚1件。1972年春,颍上县王岗郑小庄商代墓中出土一批铜器,其中有酒器爵两件,觯1件。1982年5月,颍上县王岗郑家湾出土商代青铜酒器爵两件,尊1件,提梁卣1件。1983年,颍上县半岗区王拐村出土2件商代中晚期青铜酒器:觚、爵,这些出土文物,进一步证实了颍上县沿淮一带存有较多的商代遗址,用于宴饮和祭祀的酒器之多,表明殷商时期,颍淮流域已经宴饮成风。
历史再往前推,1989年秋,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徽工作队,对当时阜阳地区蒙城县尉迟寺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在这个号称“中华原始第一村”的遗址上,出土了1万多件器物,陶器比石器多,陶器中又以酒器和饮食器居多。该遗址是原始社会中晚期大汶口文化类型的古村落遗址,距今4500多年。众多酒器的出土,足以证明阜阳地区人工酿酒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四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阜阳地区酿酒业已推广到社会基层普通村庄。尉迟寺遗址发现的陶质酒器,是现在能见到的阜阳历史遗存的最早酒器。
今天,在新建成的阜阳高铁西站站前广场,即将落成一座标志性雕塑,就是阜阳的青铜器国宝——龙虎尊,它是阜阳的骄傲,象征着阜阳作为中华酒乡的物华天宝,源远流长。

阜阳高铁西站站前广场标志性雕塑——青铜龙虎尊(白天效果)
※※※※※ ※※※※※ ※※※※※ ※※※※※
由于历史的湮没,从远古至唐宋以降,古颍州酒业繁盛发展的真实镜像,我们今人已经无法得知,还是要借助历代文人雅士的诗酒名篇,从中窥知一二。
中晚唐诗人许浑所作《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是目前所见唐代诗人最早写颍州西湖的,诗中曰:“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可见唐时的颍州西湖已名满天下,“清宴”、“离歌”,置酒高会,成为一道靓丽的景色。
北宋著名文士梅尧臣(1022-1060),被称为宋代诗坛的开山祖师,后积极参加欧阳修所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二人并称为“欧梅”。他曾于庆历元年(1041年)、庆历六年(1046年)等数次来颍州,并留下了许多赞美颍州西湖的诗词。著名的有《八日就湖上会饮呈晏相公》诗云:“明当是重九,黄菊还开不?先将掇其英,秋径未能有。颓龄无以制,但不负此酒。红颊谁使歌,公怜牛马走。”
诗中与之“会饮”的宴相公,即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晏殊(991-1055),字同叔。他于庆历四年(1044年)罢相,以工部尚书出知颍州,在任期间对颍州西湖的建设有开创奠基之功,在颍州西湖建有清涟阁、清颍亭等,并留下了许多描写西湖的诗词,其《破阵子》词曰:“湖上西风斜日,荷花落尽红英。金菊满丛珠颗细,海燕辞巢翅羽轻,年年岁岁情。 美酒一杯新熟,高歌数阕堪听。不向尊前同一醉,可奈光阴似水声,迢迢去未停。” 同样是美酒、高歌、尊前同一醉,诗人气概更无前。
晏 殊
在晏殊之后,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弟子欧阳修。欧阳修与颍州的结缘,结的是家乡之缘,并且是一见钟情,终身不渝。他在《思颍诗后续》中明确说:“黄祐元年春,予自广陵得请来颍,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时概然已有终焉之意也。”至于他对颍州的挚爱、对颍州的建树,李兴武先生在《欧阳修与颍州》中,已有详尽的论述,此处不再赘述。让我感兴趣的是,这位“醉翁”对颍州酿酒业的创造性传承与发展。
宋代官营酿酒机构,称为“官库”,又叫“公库”,皇佑元年(1049)欧阳修移知颍州之初,就写有“北库酒醪君旧物,西湖烟水如我家”的诗句。诗中的“北库”指的就是官库。皇佑二年,欧阳修又写就《食糟民》一诗:“田家种糯官酿酒,椎利秋毫升与斗。酒沽得钱糟弃物,大屋经年堆欲朽。酒醅瀺灂如沸汤,东风来吹酒瓮香。累累罂与瓶,惟恐不得尝。官沽味醲村酒薄,日饮官酒诚可乐。不见甲中种糯人,釜无糜粥度冬春。还来就官买糟食,官吏散糟以为德。嗟彼官吏者,其职称长民。衣食不蚕耕,所学义与仁。仁当养人义适宜,言可闻达力可施。上不能宽国之利,下不能饱尔之饥。我饮酒,尔食糟,尔虽不我责,我责何由逃。”

当时,宋代颍州出产的官库酒属于上等佳酿,屡见史家记载。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植,官营酒业占据了本产业的主导地位,在通常情况下,市面上供应的酒大多是官酒,官员把持卖酒专利。按规定,各级官员均可按月领取一定数量的官酒,这在当时算是一种特权待遇。因此,在利益的驱使下,有官员将领到的官酒倾销于市场,甚至“官吏散糟以为德”,将酒糟售配与百姓,收官酒价钱,欧阳修的对此十分愤慨,在诗里告诫官吏,应该自我检点,不要过多盘剥“糟民”。

宋代颍州的酿酒技术较之唐代,已有了很大提高。皇佑元年(1049年)欧阳修《答吕公著见赠》一诗曰:“绿醅寒且醥,清唱婉而迟”。生动再现了发酵这样一个酿酒流程:宋人酿酒,浮在酒面的泡沫谓之“醅面”。酿酒人看醅生熟,以手拭之。若拔动有声,即是未熟,若醅面干如蜂窠眼子,拔扑有酒涌起,即是酒熟了。这也是判断酒醪是否发酵完毕的方法,因此也称“泼醅”或“拔醅”。欧阳修《雪晴》一诗:“冻卉意初回,渌醅浮可拨”。即是指此工艺,至今仍在使用,足以证明宋代阜阳酿酒工艺的成熟。

宋代酿酒工艺图(1)
宋代的酿酒以谷物为主要原料,在原料的选取上也更为广博。在通常情况下,宋人一般使用秫米或黍米酿酒,但发酵酿酒有“浊”与“清”之分。所谓浊酒,是指那些用曲量较少,投料较粗糙,发酵期较短的米酒,这种酒又称“浊醪”,也通称为“白酒”。从外观上看,浊酒酒液浑浊,酒味甜,酒度低。这种浊酒属于最低水平的发酵酿酒。“浮蚁”是浊酒类独有的现象。欧阳修的“北库酒醪君旧物”诗句中的“酒醪”指的就是浊酒,而在《竹间亭》一诗中也有“佳时不易得,浊酒聊自斟”的诗句。后期,宋人在酿造过程中改良了曲料投人,致使成品浊酒的酒精度有了较大提高。所谓清酒,是指酿造时用曲量较多,投料比较精细,发酵期较长的米酒,这种酒成熟后酒液清澈,在外观上给人以“清”的感觉。在宋代,人们通常把清酒视为优质酒。欧阳修在颍州所作诗句中出现有“渌醅”二字,则指清酒。

宋代酿酒工艺图(2)
酒的味道直接影响人的口感。宋代辨别酒之优劣,除通过酒色观察之外,还必须经过口味鉴别。酒味是判断酒类产品的最重要的标准。由于宋代的成品酒已无传世实物,所以只能通过宋人诗作来考察当时酒味的实质。嘉佑六年(1061年)欧阳修《初食鸡头》诗中有“金盘磊落何所荐,滑台拨醅如玉醴”。醴,即甜酒。甜味酒虽然好喝,但酒度明显偏低。宋人改进发酵技术,最终酿造出酒精含量相对较高的酒。这种酒的甜度减低而酒度增高,开始呈现苦味。出于对高酒度的期盼,宋人逐渐开始崇尚苦味酒。在苦味之后,宋酒再度攀升,于是便有了“劲”、“辣”、“辛”、“烈”等词汇,借以表示酒度的提高和酒质的升华。
可以这么认为,颍州酿酒业,在当时已经达到了国内的巅峰状态。作为颍州最高行政长官和品酒大家,一身兼二任的欧阳修,对此功不可没。
正因此,熙宁四年(1071),欧阳修退修定居颍州后,写下了著名的《采桑子十首》,连用十个“好”字赞美颍州西湖,其中第七首写道:“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重归。”这样一种繁华赏尽、酒意阑珊的境界,只有为之付出毕生心血的欧阳修,当得起。
欧阳修退休定居颍州不久,其得意弟子苏轼及苏辙兄弟二人,于当年九月中下旬赴杭州途中假道前来拜谒恩师。北宋三位文章大家,在颍州西湖之畔相聚近月余,把酒言欢,诗词唱和,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一段佳话。

欧阳修与苏轼
苏轼在《陪欧阳公燕西湖》中赞叹恩师道:“谓公方壮须似雪,谓公已老光浮颊。去曷来湖上饮美酒,醉后剧谈犹激烈。”“插花起舞为公寿,公言百岁如风狂。”当苏轼采来鲜花为恩师祝寿时,酒后的欧阳修竟放言能活到100岁。殊不料,从兹一别,竟成永诀。
元祐六年(1091年)闰八月,在欧阳修谢世19年后,苏轼出知颍州。自次年二月卸任,虽然任期不到一年,但出于对恩师的爱戴和追随,他忠于职守、尽心民事,重新疏浚整治颍州西湖、雪中赈饥民、治安缉盗贼,并在颍州接棒恩师,担任文坛盟主。至于诗酒豪放,当不在恩师之下。(参见陆志成著《苏东坡与颍州》中国文联出版社2019年11月版)
晏殊、欧阳修、苏轼,师徒三代,均为北宋文坛领军人物,先后历任颍州地方官,实为颍州地方文化的建设,做出了非凡的业绩。堪称是文脉传承的典范。
此外,宋代尚有宋祁、苏颂、苏辙、陈师道,明代尚有张光祖、王道增、张鹤鸣、张大同、张思浚、刘体仁、刘奇藩、邢屿、尹士芳等人的诗酒之作,也为阜阳地区的酒文化,增光添彩。

今天的安徽金种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阜阳县酒厂,始建于1949年7月。金种子酿酒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与中原文明、黄淮文明一脉相承,底蕴深厚。金种子明代古窖池已被列入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司产品“金种子”“醉三秋”两个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金种子酒业——明代古窖池)
期待:颍州悠久的文脉在金种子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谱写出阜阳酒文化的灿烂新华章。

阜阳高铁西站站前广场标志性雕塑——青铜龙虎尊(夜间效果)
作者系安徽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省社科联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博士、研究员

一城一酒一词曲
(酒仙故里)
【双调·风入松】龙虎尊
周海燕(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青铜龙虎虎生威,朱寨润河溪。千年饕餮秋风笛,颍州标指问东西。醉倒刘伶散席,群雄问鼎新杯。

【双调·风入松】龙虎樽
张银辉
人间自古总纷纷,豪气带云吞。长江万里波涛滚,留名者千古谁人?抬眼站前指认,何当龙虎铜樽。
【正宫·白鹤子】国宝出土
刘如松
阜阳传喜迅,龙虎宝奇尊。惊世美金瓯,开启千年困。
【双调·风入松】龙虎樽
蔡发保
阜阳龙虎九州雄,惊世岀橫空。青铜宝器商都立,五千年文化传宗。皖酒驰名内外,味飘万里香浓。
【正宫•白鹤子】观高铁西站宝鼎有感
薛仰振
阜阳迎好运,西站立奇尊。
南北客流多,皖酒临诗韵。
【双调·风入松】龙虎尊
章明程
阜南龙虎露澄流,宝器映神州。天工巧铸风华秀。伴饕餮、无价金瓯。远古青铜铭兽,雄风盖世千秋。
【双调·风入松】龙虎尊
直珍
物华天眷阜南丰,龙虎至尊雄。威仪国宝乾坤颂,青铜忆、远古淮风。今仰豪兴盏纵,喜随殷帝相逢。
【双调•沉醉东风】龙虎尊
许承保
食人虎张凶残血口,搅海龙昂威武角头。饕餮纹,云雷皱,越千古商代铜鏂。龙虎神尊誉九州,犹听得雷霆怒吼。
【双调·风入松】阜阳龙虎樽
朱春梅
穿古越今霸气存,国宝见秋春。
精工雕刻虎凶恶,古纯朴、翘首龙云。龙虎樽青铜韵,酒香盈溢乾坤。
【双调·风入松〕龙虎尊
刘如松
千年古墓困奇珍,失复起冥尘。阜阳国宝人神震,美而绝、举世惊魂。喜至三杯不醉,香飘龙虎金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