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念念乡村艾草香
文/仲启新
主播//玉华
周末下乡,回城时,带了一把艾草回来。艾草,一种有着特别气味的草。
它长在乡村里的田头地边,沟沟壑壑。这种植物,浑身就一个颜色,淡绿中泛白、泛灰,在阳光的照射泛出白莹莹地光,应该算是草中的丑小鸭,猪牛羊经过时,不碰它;蜻蜓、蝴蝶飞过,不愿意停在它的枝上;小鸟飞过时,也常常忽略它。
它的气味太霸道,它是草里的另类,不清新,也不清淡,从根到茎,从茎到叶,气味浓烈得让人敬而远之。
唯有每年到端午的时候,人们才想起它。
端午前,大人们吩咐,去,采把艾草回来。我们小伙伴三五成群结队,拿上镰刀,带根麻绳。一边玩耍一边寻艾草。遇上艾丛,一手揽艾草,一手挥镰刀,贴着地皮,就砍过去,一会功夫,每人都砍了一捆。采艾的手,粘上一层艾粉,在沟边清水里洗过好多遍了,那艾草的味道,还久久弥留在手上,不肯散去。它,苦中带香,香中带苦,苦中带涩,味道越闻越浓,钻头脑,要是背着一捆艾草回家,人走不到家,就非要被熏晕了不可。聪明的我们干脆上树,折根拇指粗的树枝,当扁担,一大捆分成两小捆,挑着回家。

回到家,学着父母的样子,将艾草三五棵缠在一起,插在猪圈、鸡圈门上,窗户上、篱笆门上、粮囤上,甚至是家里角角落落。
当然,还要留一把,待到端午节那天,烧一锅热水,洒上艾叶,我们要洗艾水澡,据说是洗过艾水澡,一夏天蚊虫不叮咬,还能辟邪保平安。一到端午,整个村子都荡漾在艾草香的世界里。
悬于门上的,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也曾有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说的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争相采艾,扎成人的模样,悬挂于大门之上,以消除毒气灾殃。艾草虽是个再普通不过的植物,却担当起驱毒辟邪的重任,这是与艾草独特的气味有关,蚊蝇飞虫近不了。
儿时,老家菜园边篱笆帐下也植上一圈,起初以为专门培育留作端午用的。母亲说,可以驱虫的。你看,它旁边的花开得多好,黄瓜结的数量多,豆角上一只虫也没有,原来,菜园边的艾草,做了护园、护花的使者。

即使是这样,少年时,心思单纯,对这种过长得不耐看,味道不好闻的艾草没多少好感。生活应该是甜的,是香的,而不是苦的,父母每每用手指点着我的小脑袋,长大了你就会明白的,
长大后,独自面对人生,经历种种磨难,生活有苦有甜,苦乐年华中,突然就想起了乡下的艾草,渐渐地就接受了它的特别气味。现在,每年的端午,艾水澡不洗,粽子也不一定非吃不可,但总要到菜市上买一把艾草插在门口,下班回家,走进楼道就能远远闻到那艾香,其中有苦,更有香,正是生活的滋味,很地道,很纯粹,有辛勤汗水的咸涩,有泥土的芬芳,有苦尽甜来的沁香,更有淡淡地乡愁。
这几年,人们对艾草越来越喜欢,以天然艾草为原料的各种中药材层出不穷,走进了寻常百姓生活,为人们的健康添砖加瓦,昔日乡下那不怎么让人待见的艾草成为了人们的新宠。
《诗经》中的《采葛》写道: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里说的“艾”就是艾草,思念如艾、如爱,端午插艾、戴艾,是一种习俗,是一种精神文化遗产,对于离家的游子,何尝又不是一种乡情,一种乡愁。

主播简介:郝玉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人,教师,热爱本职,喜爱诵读,喜欢旅游。愿用温暖的声音和饱满的情感传播真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