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岸边有个半壁店
文/莫语

半壁店位于夏津县西南边陲,紧靠卫运河东岸。这里本来不是一个村庄,而是一个贸易场所。就像现在的贸易市场。运河上南来北往的客商在这里停留驻足进行贸易往来,或临时停靠休息等。于是便出现了为这些客商服务的门店,如百货店、旅店、饭店等。这些店大都是附近村人开办的,也有一些外地人看好这里的商机来这里开办的。这些门店大都顺河而建,一字排开。店铺前各色布幌随风招展,行人从船上远远望去,好一派繁华景致。

那时候的店铺都是由一间房屋中间隔开而成的。开饭店的前面做厅堂,后面做厨房;开旅店的前面接待后面住宿;开百货店的前面卖东西,后面当卧室;还有开茶馆的在店前搭个草棚子,过往的客人如果没有什么买卖就临时在草棚子下喝上碗茶就匆匆上船赶路了。人们把这些店铺通称为“半边店”。南来北往的客人口音不同,也有的叫成“半壁店”。久而久之,传来传去就成了“半壁店”了。于是“半壁店”的名字就流传下来。到了元代这里已形成一个村落,当地人便把这个村叫作“半壁店”。

半壁店距夏津城西四十华里,距临清城也近三十多里,是个比较偏僻的地方。为什么这里这么繁华呢?这里向北距渡口驿十几里,向西南距清源驿三十几里,半壁店正好处在两大水驿的中间地带,而夏津的渡口驿和临清的清源驿都是官驿,专门接待过往的朝庭官员。停靠的也大都是到水次仓装卸皇粮的。水次仓是官设粮仓,相当于今天的国家粮食储备库。再说如果遇到皇上南巡路过,知县还要带领文武官员到设在渡口驿的理水厅衙门去侯驾,所有老百姓都要避让。所以众多的私家船都来到半壁店停靠、住宿、交易。也有一些官员吃腻了馆子里的大鱼大肉,便装扮成商人的样子来到半壁店品尝这里的特色小吃。所以只要有运河漕运的忙碌,就会有半壁店兴隆与繁华。

运河的水在这里静静流淌了一千多年,漕运的船只穿流不息一年又一年。半壁店越来越兴旺起来。周边十里八乡的人们都纷纷来这里赶集上店。
清嘉庆二十五年夏天的一个傍晚,运河在半壁店溃决,河水如猛兽般呼啸着冲向半壁店,由于半壁店南北地势高亢,中间相对低洼。于是河水便在村子中间乱冲乱撞。那些土坯房哪里经得住这么凶猛的洪水冲刷。于是很多房屋很快滩塌。泥土掺杂着门窗、家什等很快被冲到一起形成阻力,再加上村东本来也比较高,于是大水便又向两边分开一路向东流向白泊。(民国二十三年即1934年续修《夏津县志》时将白泊正式命名为白马湖)

虽然知县任士谦闻讯亲临现场指挥堵漏抢险,但无奈当时没有现代化工具,河水流淌了七天七夜才慢慢停下来,当时的白泊一带一片汪洋,一眼望不到边。
由于这次的决口使白泊的积水保持了十二年才渐渐消退干枯。也因为这次决口,半壁店被一冲为三,形成南店、北店和东店三个自然村,统称“三店”或“店上”。建国后三店各自为政建立了三个行政村。据统计目前三店共有240户人家,人口924人。虽然现在不是一个村子了。但这里的人们口口相传的都是同样的关于半壁店的故事。

作者:范丽厚

莫语:原名范丽厚,山东夏津人,文学爱好者。喜欢用读书消解打工后的劳累,用写作装点人生业余。文字见于《德州晚报》等纸媒及公众平台。文章曾在市、县级征文活动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