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的露天电影
文/郑天虎
每天晚上,当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看电视中的精彩频道,而且总是埋怨没有好看的节目时,便不由地想起小时候坐在露天地里看电影的情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县没有电视、录像、VCD,人们看一场电影是十分奢侈的事情。不论大人还是儿童,看一场电影能津津乐道十来天,话题总是离不开电影里的精彩片段。有时为了看一场电影,能跑上10来里路也不觉得累。而当我们村里放电影时,那个高兴劲就更不用说了。早早吃完晚饭,拿上家里高低不一的大小凳子,占好位置,专门等电影开演。

黄昏悄悄来临,当放映员把一道白光照射到电影屏幕开始调距离时,孩子们一浪高过一浪的喊叫声顿时此起彼伏,不少孩子站在凳子上,用小手做一形状,在屏幕上闪动。电影开始前,要先加演一篇新闻简报:如毛主席接见外宾,某个外国领导人到我国访问,或者是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等。尽管那时对我们儿童来说有点不太懂这个世界,但也是我们了解社会乃至世界的一个窗口。毛主席那慈祥的面容是如此神圣,外国朋友高大的的鼻梁让我们惊讶。
正片开始了,随着故事情节的高潮迭起,我们也一会儿欢呼,一会儿激动,一会儿神情黯淡……在看电影过程中,有一个难忘的细节是“换片”。那时电影放映机比较落后,一部电影有3、4个拷贝,而一个拷贝放映完再换另一个拷贝时,往往需要一二分钟,而这一二分钟对我们来说也是那么漫长。最可怕的是“跑片”,就是两个村庄或三个村庄共放一部电影,甲村庄放映完一片,乙村庄赶快来人拿回去放,最后才能轮到丙村,结果丙村群众看完电影就到深夜了。
在露天电影院里,我们看过许多经典电影,至今仍是念念不忘。其中记忆最深的如《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渡江侦察记》、《侦察兵》等。而每部电影中的好人、坏人一出场,我们马上就能区别出来,如《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与日本鬼子小野,《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与大地主胡汉三。对敌人我们是恨之入骨,对英雄我们是敬佩之极,且成为我们一生的偶像。同时,还有一部分外国电影也使我们记忆犹新,如《卖花姑娘》、《第八个是铜像》、《列宁在一九一八》等。那时的电影基本可以用这样一段顺口溜来表达: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印度电影唱唱跳跳,中国电影新闻简报。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开始步入改革开放的时代,国产电影逐渐多了起来,像《小花》、《庐山恋》、《第二次握手》、《知音》等,并且电视机也开始进入普通百姓家中,电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难忘电影,更难忘童年的露天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