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孔孚伯伯
燕守军

去年9月,我受父亲之托,到山东师范大学教师宿舍看望当代诗坛名家孔孚先生的夫人吴阿姨和女儿孔德铮老师。他们一家人热情地接待了我,这使我想起在过去的岁月里,孔孚伯伯对我的教诲和鼓励。
那是30多年前的事了。1982年暑假,我正读高一,喜欢上了诗歌创作。父亲非常支持我,特地给孔孚先生写了封信,让我带着信去拜访孔孚先生。记得当时我带着一份江苏省沛县文化馆编辑的文学小报《大风》(1982年6月第三期),上面有我发表的诗歌处女作《生活是海》。孔孚伯伯看了非常欣喜,点头连说好,并鼓励我说:“你挺有天分!以后你每月来一次,带1—2首。我看你一年之内,就能在省级以上的文学刊物上发表诗歌作品!”可惜,我那时忙于学习、考试,没有时间顾及自己的爱好。
当时,我把自己喜欢的诗歌抄写了一本并编了目录,我把最喜欢的几位介绍给孔孚伯伯。看了姜诗元的《中秋夜》(载《青春》1982年第9期)时,他说:“前两段想象很好。第三节太拙。”
吴阿姨说:“前不久,艾青路过济南,在我们家坐了一晚上。”孔孚伯伯接着谈艾青的诗。记得孔孚伯伯还夸奖李瑛写解放军战士站岗的诗句——“一头撞进太阳的怀里”,说这样的诗句写得太好了。孔孚伯伯还谈到舒婷的《致橡树》(当时此诗传诵很广)。孔德铮老师说:“爸爸,这能算好诗吗?你看什么‘像英勇的火炬’。”孔孚伯伯说:“那一句,倒不算什么。总的说是首好诗,挺好。”
孔孚伯伯不是在批评,更不是否定哪位诗人,他是在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好诗,什么样的诗需要再锤炼。
谈到江苏的诗人时,孔伯伯说:“江苏有两个诗人,写得很好。一个是丁芒,一个是沙白。”孔伯伯说:“山东张中海写得不错。”有一年我还专门去滕县文化馆拜见张中海先生。当时,我认为,诗写得这么好,一定在县文化馆工作。结果,滕县文化馆一个小伙子热情地接待了我,并给我写了张中海的地址。他说:“张中海在驼峰中学当老师。”我顺便问了一句:“老师,您贵姓?”他回答说:“我叫钟海城。”后来,钟海城先生成了著名作家。
谈到“朦胧诗”,孔孚伯伯说:“朦胧诗是一种新事物,用不着大砍大杀。如果它有生命力,它会发展、成长;如果它没有生命力,它会自生自灭。”
不知不觉间,孔孚伯伯离开我们已有十六年了,但是,他那才华横溢的诗句常常回响在我们耳边。像《春雷》、《再谒黄陵》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诗刊》在“名家经典”栏目把他和臧克家、贺敬之等并列做介绍。我的好友也像我一样崇敬孔孚先生。山东的篆刻名家苏东河先生曾对我说:“在孔孚先生临去世的岁月里,我一直和孔孚先生交往密切。”我的山东艺术学院的老师,很崇敬孔孚先生,他们许多人会背诵孔孚先生的诗句。我的好友、著名诗人丁可,20多年前就对我说:“孔孚先生已成为大家,现在好多人都模仿孔孚的风格来写诗。”
孔孚伯伯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的崇高品格留在我们心里,他那才华横溢、豪迈奔放的艺术留在了人间!
燕守军,男,1964年2月出生。山东艺术学院画院张志民工作室画家,济南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本科毕业,进修于山东艺术学院首届中国书画研究生班、山东艺术学院画院张志民山水画工作室。在山东艺术学院学习期间师从张志民、高延军、沈光伟、李济民、刘光、韩英伟等教授。绘画、论文、诗歌、散文作品散见于国家教育部《人民教育》、《山东教育》、《济南教育》、《当代散文》、《诗群落》等刊物,和《齐鲁晚报》、《山东商报》、江苏省徐州市《都市晨报》、《彭城晚报》等报纸。诗歌作品入选《中国诗文优秀作品选》、《当代诗歌精选》,《诗探索2016年优秀作品年选》,和记录山东省文学发展轨迹的《齐鲁文学作品年展2013》等选本公开出版。
自幼酷爱绘画,1977年7月师从我国当代中国画大家程大利、徐培晨学习绘画。绘画作品入选《春风桃李——山东艺术学院首届中国书画研究生课程高级研修班作品集》、《山东省中小学教师美术精品集》、《济南市中小学教师美术作品集》等选本。其作品深得张志民、徐培晨等先生的赏识,被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多地党委政府机构及许多知名企业家收藏。
《济南教育》2005年第4期,在封底隆重介绍了他的艺术简历和绘画作品。

投稿:13325115197(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