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的小北川
侯万福 我的大学 2016-12-23
主播/玉华

老家的人常把城北一带的村庄、山川、土地和沟壑统称为小北川。小北川,大大小小的路旁和沟沟梁梁的中间,绵亘着好多好多的村庄,村子很是密集,说十里八村,一点也不夸张。小北川的大路,由南向北,一路攀坡,路的两边是参天的白杨树,树干挺拔,树皮浅绿而光,枝向上,一株接一株,硕大的叶子在微风中摇曳出绿色,沙沙的响。路,一直向前延伸,延伸到远处的大山和山后的村庄。

上个世纪40年代,小北川的人民在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中,支前线,送军粮,打日寇,清匪帮,送儿参军,保卫家乡,为平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就出生在小北川南山堡村。
小的时候,小北川的好多村子都去过。这一带村子的名字都明显的带着独有的地貌表象。东梁、秦家沟、宗家洼、黄山嘴、耙齿沟、甘汲梁、杨家山等等。现在想起这些村子的模样,仍是记忆犹新。
记得上中学时,我们背着行李步行50多里,走过一村又一村,还翻越了一座山梁,来到了山后的偏僻小村庄东庄子劳动。年少的我们,在那里,看到了山区朴实憨厚的老乡一辈子和土地结为一体,从春天打土坷垃、刨茬子开始,一直到秋后盼着粮食归仓。偏僻的村子里除了天空中飘着的云朵,就剩下这片大地的绿色。到了秋天,田地里的绿就开始转黄,在阳光下泛着金光。老乡们年年月月,汗水撒在土地上,浸润着那土地上生长的谷子、山药、玉米、高粱。暑去冬来,到手的粮食是对他们唯一的奖赏。他们听着牛的哞哞声,羊的咩咩声,公鸡的鸣唱,狗的吠声,在那冒着炊烟的小屋里,与太阳、月亮、土地、山川恒久的相望。在东庄子劳动的日子,至今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

小北川一带土地瘠薄,干旱少雨。山川的土地主要种植玉米、谷子、高粱、山药、豆子。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一片片谷子地,种谷子很费功夫,只有精耕细作,才能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到了秋天,谷子长得齐腰高,齐刷刷的站在地里,长长的沉甸甸的谷穗低下头,压得秸秆弯下腰来。谷穗上密实的颗粒泛出金黄,散发出谷的清香。谷地的边埂上还点种着黄豆,绿豆,豆秧长得很旺盛,豆荚挂在豆秧上,饱满的豆荚鼓着肚子,欣赏着秋的阳光。
小北川的谷子,虽然没有山西沁州黄、山东金乡金谷米、章丘龙山米、蔚县桃花米、陕西米脂米、武安红山谷,那样有名,但是,小北川的小米也算的上品质极佳的好米。小北川种植谷子的历史很长,由于这里是沙土地,昼夜温差明显,完全使用农家肥。碾出来的米,做出的饭,香喷喷,金灿灿,绵甜糯香,熬出来的粥,性黏味香,表皮上还凝结着一层米油。这些年,回老家去避暑,大姐总是带着我们到长安岭山下的“莲花饭店”去吃山药小米粥,品尝农家菜。好多年没尝到过这样的味道了,山药还是那样沙甜,小米还是那样甜香。
谷是粟之一种,谷子最早种植在黄河流域,以后又向北种播。谷子耐干旱,耐瘠薄,是北方种植的主要食用粮种。有句民谚说的好,“谷子靠着一股根,不怕旱来不怕风”。它对自然环境要求最少,生命力最强,繁殖系数最高,最耐储藏,但是营养成分却非常丰富。据中国农科院有关资料显示,小米含蛋白质13.1%,赖氨酸0.25%,粗脂肪4.27%,钙、磷、铁、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维生素A1、维生素B1、B2等含量也很丰富,其营养成分高于大米白面。过去 在宫廷里称小米为“金米”。据说八国联军入侵京城,慈禧西逃路经鸡鸣驿站,当时在那里喝的就是小北川小米熬的粥。

谷米除了食用,还可以酿造黄酒。据《齐民要术》记载,“粟米皆得做酒,然青谷米最佳。”老家是有名的酒乡,除了龙潭大曲、长城干红葡萄酒,还有用小米酿造的“北宗黄酒”。北宗黄酒,是黄酒的高档名酒。它不加染料而呈清黄,不加糖类而味现甘甜,入口芳香,入腹则温馨舒适,颇有酒意。在宴桌上,吃小米饭和农家菜,喝北宗黄酒,米酒飘香,那真是一种极致的享受。
小北川一带的村庄,现在变化很大。山慢慢的变绿了,乡间的土路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面,祖祖辈辈用毛驴去邻村驮水的地方,家家户户也安上了自来水,干旱的土坡地种上了果树和其他经济作物,老百姓的收入也提高了,一幅新农村的轮廓已经呈现出来了。
小北川一带的村子很普通,像这样的普普通通的村子在中国数以千万。正是这些村子的人们,过去用小米和车轮子支援着革命走向胜利。今天,他们又承载着中国社会的国家粮食安全。树高有根,水长有源,这些劳动人们用汗水换来的粮食,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源,支撑着国家事业皇皇,国泰民安。


主播简介:郝玉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人,教师,热爱本职,喜爱诵读,喜欢旅游。愿用温暖的声音和饱满的情感传播真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