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杂陈的日子
文/空谷幽兰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分明是你一相情愿。——作者
一年的光阴,像那本厚厚的日历,开头的时候,觉得又厚又重,每天撕掉一页。撕着数着,不经意间,就剩下了最后几页。
读书时,每到年终岁尾,老师让写年终总结;工作时,领导要求写述职报告。内容大同小异,无非是总结过往一年学习,工作的成绩,过失,经验,教训云云。
退休了,再没了冗多繁杂事物的约束,想去哪儿去哪儿,愿做啥做啥,只要不违法。“啊吁”!曾经长长的舒了口气。
工作学习的荷载是卸下了,可生活中心灵的重负是谁想卸就轻易能卸得下的吗?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难)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春花秋月,夏荷冬雪,无疑是人间最美的景致,那么“闲事”“难事”谁又能绕得开逃得掉呢?
就比如她吧,“闲事”没有,“难事”一箩筐装不下,挑个重点吧。
2019,注定是她磨难、波折最多,经受考验最严峻的一年。苦辣酸甜咸,像打翻的調料瓶,让她尝到了啥叫“五味杂陈”。当苦难像一阵冰雹劈头盖脸砸下来那一刻,让她猝不及防。她懵了,不知如何以对。
客观的说,骨子里的她,并不是天生懦弱的女人。工作几十年努力上进,不甘人后。家里诸多事情都打理得井井有条,教育孩子照顾老人。家务活,一手包揽。兄弟姐妹,亲朋好友的许多杂事也都尽其所能的相助。或许是操劳太过积劳成疾?亦或许是其他什么原因?她病了,很重。用医生的话说,不是绝症是顽症。多年的病痛在身,拖垮了她的意志和身体。她变得敏感、脆弱、任性。心理上越来越依赖相濡以沫的老伴儿,早已把他当做了精神拐杖。
话说当一向体格强健背着她上下楼梯的老伴儿突然罹患重病躺倒病床的时候,她却表现出了惊人的镇定和坚强。她日以继夜的守候,悉心照料到无微不至。然后就是漫长的康复治疗陪伴,就像他当年陪伴她一样。相互搀扶着在医院进进出出。她戏谑道:“XX医院的门槛都要被咱俩踏平了”。不仅仅这些,她还得承受着担忧挂虑纠结带来的无形的心的煎熬。当她疲惫倦怠茫然无助时,来自亲人朋友的爱给她带来了精神上的抚慰和支撑。她以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毅力,咬紧牙关,坚强的面对苦难,一次次的化解困难困扰困惑,终于走出了困境。好友流着泪说“开始我真担心你那小身板,难以置信,你竟能站起来,挺过去,我的担心多余了,我很欣慰”。她苦笑了笑:“苦难是最好的老师,曾经我被他宠成了小女人,如今又被他打磨成了女汉子。当苦难之重像乌云样压来时,我没有其他选择,必须坚强,60岁以后,我才真正成熟了”。可是天知道,她那瘦削的肩膀是怎样扛起这付重担的。她说:“每天醒来,我会给自己一个温暖的拥抱,对着镜子中的自己打声招呼,嗨!老太婆,你要好好的哈,看开,放下,苦难终将过去。”
这一年,甜蜜幸福的事儿有吗?噢,女儿女婿孝顺,孙儿懂事儿,吃的用的药物营养品预备得一应俱全。最快乐的时候莫过于孩子们来家的那会儿。宝贝儿会花样翻新的讲笑话,猜谜语,脑筋急转弯常常把俩姥难倒时传出的欢声笑语,温暖温馨的气氛一扫屋子里的阴霾。
一个人在这大千世界茫茫人海里,不过是沧海一粟,汪洋一滴,微尘一粒。也正是这一粟一滴一粒组成了社会这样的大环境小单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源源不绝地为社会提供必要的营养。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庭的元素也在不断的改变更新,但其社会职能永远不变。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鲜有封建社会的大家族,也少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样兄弟姐妹众多的大家庭。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的三口之家。所以,在我个人的辞典里,家就是”个”字,对“个”字。
我这样解读:“个”字。上面一撇一捺是父母,下边”竖”是子女。父母搭建了新房子,为子女遮风挡雨,呵护他(她)成长。他(她)像个爱巢里的鸟儿。终于有一天他(她)长大了,该远离他的巢穴出去创荡谋生。然后成家立业,又会与另一撇或捺搭建新房,组成又一“个”字,人类大概就是这样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吧。那么,少了竖的老房子,又剩下了一撇一捺,他们相互支撑着,虽然还是个家,但经年的风蚀雨淋,屋檐已经老旧破败,生气不再了。假如撇或捺有一方先行撤离,那么留下的一方就倾斜着,趔趄着,自己找寻着力点,勉强支撑着残躯孤独的伫立着。直到有一天实在支撑不住时便颓然倒下,这个家就消失了。
跑题了哈,言归正传。“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总之,这一年她的五味杂陈,在茫茫环宇芸芸众生里,不过是许多人生命这盘菜肴中的佐料而已,微缩到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现在的她,正在试着接受现实。她和他,每天吃饭吃药,锻炼睡觉。目标只有一个:互相支撑下去,活着, 努力的活着。尽管不能再为世界做点儿什么,最起码,那个“竖”,走进老房子时,“个”还完整,这就足矣!
授权首发作者:空谷幽兰。实名,张淑兰。医生,现以退休。喜欢读文学作品,常写一些生活感悟。希望晚年的生活过得多姿多彩。现为笔墨天方平台授权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