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评《稻香》
文/刘练
品读龙平老师的诗,既有一种“水中望月”的朦胧,又有一种“行云如流水”的飘逸,还有一种“大浪淘沙”的神秘;仿佛让我走进了一个浩瀚如烟的艺术海洋,仿佛把我置身于跌宕起伏的生命旷野……从结构上看,似乎有“云里雾里”的幻觉,找不到诗的路径;从句式上看,疑似有“七零八碎”的松散,字里行间难见“稻香”之影,难闻“稻香”之味,难听“稻香”之声……读龙老师的诗,就像读古文那样费劲伤神,其言词之晦涩、其诗境之玄妙、其风格之猎奇都是空前绝后;龙老师创作的诗,像风一样无形、无色、无味,让人肉眼看不见,双手摸不着,口袋装不起……经几番品读琢磨,经几番苦思冥想,我慢慢找到了诗的路径,也触摸到了诗人的博大心境。
诗的路径在哪里?就在诗的“漂泊”里,它既是诗的根基,又是连接诗人心境的纽带;诗人独具匠心,将“漂泊”嵌入诗的开端,将“稻香”掩饰在行踪不定、独来独往、自由职业的“漂泊”世界,为诗的末尾“画一串稻香”设下伏笔,为其铺垫、烘托、渲染、升华…
诗的路径在哪里?就在“最不争气的两线泪行”里,它娇藏了“稻香”那段酸甜苦辣的岁月历程…诗人打开“薄窗”,远眺山坡上的层层梯田,记忆的河水一泻千里,父辈那久远的沧桑年代和苦难的情景记忆犹新:那时饥饿与疲乏驱走了“稻香”,贫穷与愚昧枪杀了“稻香”,一行行咸涩叠加、血汗交织的苦泪夺眶而出…回眸对比现代的家乡欣欣向荣、科技兴农、小康新村,不禁百感交集,“不争气的两线泪行”不由自主地滚落,那种骄傲、自豪、幸福、甜蜜之情与稻香融入一体,交相辉映,挥笔成诗…
诗的路径在哪里?就在三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窗”里:
第一个是“薄窗”,这是诗人的心灵之窗,穿越这扇“薄窗”让我们更多的了解作者“漂泊”的家庭生活背景、社会时代背景;诗人打开心灵之窗,把个人得失看得很薄,把金钱美女看得很薄,把政治生命看得很薄…让我们感悟这首诗的心境和寓意来自诗人“漂泊”。
第二个是“窗口”,这是一个赞美欣赏的“稻香”之窗,这里虽然找不到赞美“稻香”的文辞,但透过“窗口”的一幅田间画,我们就看到这里处处是稻香之影、稻香之美、稻香之路…
你看,田间“稗草”被暗送秋波的“稻香”吹得心神不定;你瞧,田边“山塘”被金浪翻滚的“稻香”赶跑了慵懒的哈欠;你听,旷野上飘荡出“白鹭”的欢叫声…浩瀚田野,阡陌纵横,无数蛙鸟、虫草、蜂蝶都齐聚“稻香”欢呼雀跃,这些自然生命越过诗人的“纸笔”排成一行行绿美的“诗句”。
第三个是“窗前”,这是 “稻香”灵魂之窗,是诗人最高、最亮、最美的“点晴”之笔。在这个窗前,诗人只摆放了五个耐人寻味的字“画一串稻香”,留给读者尽其所问、所思、所疑的无限空间,营造一个“余波未平、余意未尽、余香未散”的艺术意境。诗的末尾“画一串稻香”展现了诗人翔实的文字功底、艺术造诣和多才多艺,他既能用画家的彩笔将“稻香”画真画活,又能用诗人的文笔将“稻香”写甜写美,还能用农民的情感将“稻香”写哭写笑……
诗人最后浓墨重彩“画一串稻香”,是画、是诗?还是一个活鲜鲜的人?
附:
稻香
文/龙平
倘若必须将我的漂泊
加以批判,
除去临山的那扇薄窗
唯一值得提溜的
当属那,
最不争气的两线泪行
陇间的稗草
一直在窗口恍惚
山塘慵懒的哈欠
在青黄交替的旷野
打出几行白鹭,
……阡陌越过纸笔
侵入排列的诗句
——我,忍不住于窗前
画一串稻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