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祐五年(1090年), 五十五岁的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又一次走进杭州,这是他第二次谪居杭州 。修缮西湖、治理水灾、疏通渠道,苏东坡将对杭州的情怀化成了惠民利国的功绩,化作千古不朽的传奇。
在这第二次的杭州之旅中,东坡先生在《点绛唇》中写到:“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尘世本就纷繁,东坡写这首词时,经历着人生的起落,那时他是否有丝丝愁绪,油然而升?
且看开篇飘然而来的”闲倚”二字,写尽东坡的坦然自适 ,潇洒风流 。于他眼中所见的楼外山峰,宛如花开朵朵。这情景让东坡沉醉,让他忍不住要与人分享。
“与谁同坐?”东坡这是在问谁?谁不在?东坡会又如何慨叹?
”清风明月我。”与风月同游,融入大自然的瑰丽之境,东坡先生释然了。正是这样的苏轼,正是苏轼这样的旷达,成就千古一奇人。

想起诗仙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明月高悬,静夜如歌,诗人高擎杯中美酒,对月畅饮,影子随身而动,心于皎洁的月光之下 ,澄净如水。月下独酌,饮的是酒,尝到的是孤独的滋味……孤独何尝不是一首诗?与诗仙李白同舞的是孤独 , 是诗情。
经历苦乐悲欢,淡然自若,化小我为大我,小爱为大爱。这是惊艳古今的苏轼。
人生得意须尽欢……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放旷风流的一代诗仙李白。古往今来,多少人感叹谁能知我、懂我、怜我,这人生之常态,免俗者,能有几人?
与谁同坐,只是一时感慨,重要的是,你内心是否在乎你的地位、财富?在乎是否一定有人懂你?人生自有归处。这样的心境如同东坡的那句诗“此心安处是吾乡”,内心的坦荡就是归去的地方。东坡诗歌360篇中,“归”出现了100多次 ,那是他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的明证。
与谁同坐,只是一种期待,重要的是你的心海之中,那只希望之舟是否扬帆起航。
李白的近千首诗中,涉及到月亮的就有 400 多首。他的泛月诗于闲情逸致中流露出超凡脱俗的高雅情怀,如五月的玫瑰盛开在阳光下,散发出悠悠的馨香,摇曳着独有的魅力。
“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多少人千百次的寻觅?你是否也如此期待?唯愿寻一寂静处,沏一壶清茶,任思绪随意流淌,品茶香,任恬淡在茶香中氤氲成芬芳,与悠然相守,与沉静同坐,或物我两忘,于世间喧嚣中,感悟心有归处的温暖,天高地远,柳岸花明……
那一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