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赶石鞭山锁蛟龙
——寄自恩平锦江水库的报告
文/罗学华

【一】
崔巍嵯峨入碧空,赶石鞭山气势雄。
侨乡父老应笑慰,大坝如磬锁蛟龙。
日前,应有关部门之约,前往恩平锦江水库西坝头一行,所到之处,面貌一新,不禁为之怦然心动,感触良多。遥望远天,寅夜不寐,浮想联翩,写下这首小诗,以慰藉关注锦江水库的父老乡亲。
朋友,如果你不太忙的话,请你跟着我粗浅的笔触,一齐展开联想的翅膀,前来闻名遐迩的锦江水库神游一番,领略锦江水库建设者们所创立的光辉业绩和迷人风采,聆听他们赶石移山锁蛟龙的动人故事和神话般的传奇吧。
人们也许永远忘记不了1998年6月下旬恩平市洪魔肆虐的日子,永远忘不了海内外千百万人对珠江三角洲西部小市的深情关注。这种牵动着上上下下、内内外外的关注,铭刻在恩平市人民的心田,也给恩平市人民留下了一个沉甸甸的悬念,一个千钧巨石般的悬念——锦江,这条被驯服了的乖乖地为恩平市人民造福二十多年的蛟龙,会不会挣脱人民力量的束缚,重施淫威、再度危害恩平和五邑人民呢?
关注事出有因,担心并非危言耸听。在广东排得上队的大二型锦江水库,库容4.75亿立方的巨大蓄水量,洋洋洒洒,按建国初人口统计,全中国人每人可分到一立方多水。这条神话一般被降服的蛟龙一旦脱缰,后果不堪设想,说是恩平人民和五邑人民头上的一颗定时炸弹一点也不过分。
人们关注,最关注的莫过于锦江水库西坝头的塌方。三万多立方米的大塌方,以千钧万马之势、排山倒海之力从数十米的高山上倾泻而下,一部分山石直冲西坝脚和坝后电站,听起来让人揪心揪肺。塌方后的西坝头山体,从哪个角度看,都像妖龙挣扎时所张开的血盆巨口。
灾后,我陪珠江经济电台的一位记者到锦江水库采访。这位来自毛泽东故乡——韶山冲的湘妹子,以特有的细心采访了遭受重创的坝后电站。在被巨石摧残得遍体鳞伤的电站厂房,看到被冲击移位的宠然大物,听到老工人讲述当时情景,她的眼睛湿润了。出了电站,我们又从大坝的匝道攀上大坝,细细地叩问了横空出世锁蛟龙的锦江水库大坝,细细地叩问了滑下大片山体的西坝头高山。尽管孽龙逞过凶残,但并不能感动大坝分毫。
大坝安无恙,当惊世界殊。
第二清晨,热心的女记者不顾路途劳顿,在恩平迎宾馆拨通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直播室,通过电话用她那浑厚庄重的女中音向全省七千万人民和海内外乡亲激动地宣告,恩平锦江水库大坝经受了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考验。与此同时,传媒纷纷通过种媒体报道锦江水库安然无恙的信息。
关注恩平、关注五邑侨乡的人们,心头大石放下了,然而锦江水库人心头的那根弦儿却绷紧了。

【二】
凶残的洪魔,没有撼动稳如泰山的锦江大坝,却给锦江人留下了严重的灾害。严重的山体滑坡,使几块万斤巨石冲过溢洪道,砸毁了锦江水库后电站的中控室,砸坏了厂房一侧,沙石覆盖了一台机组,整个锦江电站无法运行;三万多立方米塌方土石方和塌方后的西坝头山体,遗留严重隐患,威胁着大坝的安全;大坝下的一边河床,严重淤塞,影响着正常行洪……
面对着斑驳的灾痕,锦江人没有畏缩,没有气馁,他们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团结在电站党委周围,义无反顾地打响了抗灾复产、消灭灾痕的战斗。
抗灾复产的坝后电站修复、西坝头塌方清理、西坝山体的稳固和坝下河床的清淤这几场战役,场场都是硬仗。这几场仗,场场都是刻不容缓,要同时进行。
坝后电站的修复工程,相当艰巨。砸毁的中控室和升压站,要严格按部颁标重建;毁坏的机组要重新修复。时间紧、任务重,电站党委身先士卒,带领工人、技术人员夜以继日,挥汗苦战。整个工程要求高,技术含量大,但除了发配电设备如升压站的主变压器和一台机组发电的线圈绕制需靠购进外,锦江人全都是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来完成,充分地显示了他们的过硬思想和过硬本领。
稳固西坝头的山体,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滑落了三万余方泥石的山体,处处隐藏着隐患。怎样才能使山体固若金汤,不再从几十米的高处滑落,威胁大坝的安全,怎样才能使大坝稳如泰山,永远镇锁着锦江这条蛟龙,使之乖乖的听命于人,造福侨乡,锦江人煞费思量。
西坝山体加固,是一场硬仗,它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安全系数进行治理。崩塌的山体宽80米,高72米,治理采取的方案是三级削坡除险、钢筋混凝土梁格加锚十字加固的办法治理,也就是把崩塌面分成三级斜坡,分别按照1:1.8、1:1.25和1:1.1的坡度进行治理。治理是先逐级清去松浮泥石,然后根据山体土质情况,对山体二三级打桩灌浆,锚杆深5到25米不等,用钢筋混凝土灌浆加固。表层按5平方一格,用钢筋混凝土打基础加固,然后全部种绿色植物。
经过精心治理,西坝头的山体好像披上了神话中的“金钟罩”和“铁布衣”,变得坚不可摧,即使千年一遇的洪水也难以撼动分毫了。而锦江这条蛟龙妄图从西坝头冲突而出为非作歹的图谋也永远破灭了。

【三】
锦江水库大坝之所以能够坚如磐石、稳如泰山,一次又一次地抗衡洪魔的冲击,镇摄住锦江这条蛟龙,使之不致为祸人间,完全是靠锦江人的呵护。他们像呵护自己的亲生儿子一般,呵护这座肩负着180万多侨乡人民安全重任的大坝。
为了确保锦江大坝的安全,锦江水库管理处制订了一套严格的管理措施。锦江水库建成转入工程管理后,设置专职技术人员负责水工、水文观测工作。水工观测有坝体水平位移、轴线位移、坝渗流、坝渗润线等项目;水文观测有降雨量、坝水位、蒸发量、进出库流量等项目。这些项目,都有具体的要求,要做到按时观测、按时填写观测日志、按时向有关部门报告,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坝体水平位移及轴线垂直位移观测,正常情况下,每月观测2次,主要测算坝体沉降度和坝体在受水推力下向外移动的数值是否超过允许数值,是否合符规范要求。如超过或不符合要求,就要及时追查原因,采取措施。坝渗流测量则5天进行一次,是在坝外反滤层渗水汇合处建量水堰量度,渗流量随着库水位升高而增加,超过规范数值或渗出浊水,就要及时究其原因……
坝水位观察,一般每天早上观测一次,汛期则按降雨量及水位变化加强观察,进库流量计算也是如此。锦江水库的水文观测工作,从水库竣工后,就坚持日观测、日记录与日综合,从不间断。
同时,每年终进行一次水文资料整编,把握年度水文特征,从而为水库控制运行提供实测数据。
在锦江坝区,20多年来,还没有发现过水工观测和水文观测脱节的事件。无论严冬酷暑或是暴雨烈日,工程技术人员都能尽职尽责,坚守自己的岗位,认真地观测。
作为锦江水库管理领头人的锦江水库党委,更是严格要求自己,他们制定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实行“满负荷”运作。他们越是困难越是争着上,越是艰险越向前。多次暴雨之夜,他们都是坚持不懈,亲临大坝察看,置漫天风雨不顾,和技术人员一起进行水工观测和水文观测,掌握第一手资料,以资指挥决策。去年6月下旬那段紧张的日子,他们不止一次冒着危险登上大坝,观测水位,计算进库流量、水库容量……
此外,锦江水库管理处的工程技术人员还定期对坝体进行钻探检查、灌浆加固。他们无论在岩心取样分析、拌和灌浆等各个环节,都一丝不苟,认真对待,从而使锦江大坝的坝体结构一直都处于良好状态。

【四】
锦江水库作为锦江河流域综合治理的龙头水库,它的建成,促进了全流域的整治,在恩平的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锦江水库电站,是干流梯级开发的骨干电站,水库集雨面积362平方公里,水库库容4.75亿立方米,防洪库容8860立方米,灌溉发电库容3.6亿立方米,坝高63米,设计发电水头42米,发电引用流量5立方米每秒。水库除了满足了20万亩农田灌溉用水外,仍可调2亿立方米的水量补给干流各梯级电站发电。第一级电站总装机容量19500千瓦,发电后尾水在第二级电站(160千瓦)处引入南干渠在凤子山水库修建第三级电站(2500千瓦)。
锦江水库以防洪灌溉为重点并兼发电,水利水电并举,全面规划,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锦江电站年均发电量6000万千瓦时,20多年来共发电156000万千瓦时,为恩平的工业装上了腾飞的翅膀,也给千家万户送去了光明。
1958年前,因平只有一座128千瓦的小水电站,大大地制约了工业的发展进度。锦江水库建成后,单一级站就年发电6000万度,占全县工农业用电的80%左右,工业总产值也由1957年的704万无上升到1980的的7627万元,增加了10倍多。有了电,解决了农村的脱粒、粉碎、碾米、榨油、农副产品加工等困难。现全流域拥有脱粒、碾米、饲料加工等机械设备8800千瓦,每年可节约劳动力1600万工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业部门。
锦江水库的建成运行,也给恩平县农业发展装上腾飞的翅膀,撑起了农业的“半壁江山”。
翻开恩平地图,可见锦江流域耕地面积占恩平耕地的比重。锦江流域横贯恩平县,流经11个镇区,流域内耕地面积36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76%,流域内总人口(1985年1月1日统计)31097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0.7%,农业人口256674人,占全县总农业人口的78.66%。开发前的1969年流域内工农业总产值4166万元。1984年8227万元,翻了一番。1969年流域内人平收74元到1984年增加到447元,增加了6倍,流域内农业总产值由1969年的3531万元增加到6936万元,增加近一倍。
数字虽然枯燥乏味,但它却形象地说明锦江水库在因平国民经济和国计民生中的地位。人们诙谐地说,过去,恩平农民吃的是一餐饭一餐粥,锦江水库建成运行后,彻底结束了恩平农民吃粥的历史。

【五】
锦江,恩平人民的母亲河,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侨乡儿女,人们是多么热诚地深爱着你。然而,从前的锦江河,却不是一条温驯慈祥的母亲河,而是一条十恶不赦的孽龙。我又爱你又恨你,爱你的今天恨你的历史。
作为一个客居于斯的远方游子,我曾经一次次地扑入锦江的怀抱,去倾听锦江跳动的呼吸,去感受那种十指连心的气息。当船儿载着我穿行于“河排蓄水可容鲸”的高峡平湖,船头犁开云天山水交映的水面,一圈圈绿得深沉的涟漪向远天荡漾开去,我好像读到一部侨乡恩平的历史。浩浩淼淼的锦江水库,你可是恩平人民的泪水汇成。这里面,有欢欣的泪滴,也有伤心的泪滴,我仿佛听到不少灵魂在饮泣……
发源于阳江牛围岭的锦江干流,流经恩平11个镇区,属于潭江河的上游部分,全长128公里。锦江干流流域面积1366平方公里,上游河床比降陡,多砾石,下游比降较平缓,泥沙淤积甚厚,据测算河流总落差648米。
锦江干流灌区,历来是恩平重点粮食产区,以种水稻为主。耕地面积约占全县83%,水田面积占全县80%。耕地主要分布于干流及诸支流两岸。干流流经恩城、圣堂、君堂、沙湖、牛江、大田、朗底、东成、东安、良西、江洲等镇区。恩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他为各区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锦江干流上游峻岭崇山聚集,是暴雨区,过去的锦江河流域内,人们的记忆是河里河水白白流,河上用水贵如油,三日无雨田地裂,一日暴雨水成灾。泛滥的洪水,淹没良田、毁坏禾稼、冲垮房屋,也吞噬生命。因而,“十年倒有九年荒,爹唤儿女儿哭娘,稀粥野菜度岁月,不是逃荒便出洋”,成了在恩平旧社会的真实写照。
千百年来,锦江河日夜流淌,流不尽恩平人民的血泪悲歌,苦难历史。
自古恩州瘴疠地,官非贬谪不驾临。罪魁祸首,便是锦江这条孽龙。把它比作孽龙,一点也不过分,它除了凶残暴戾,还喜怒无常。年复一年,它挥舞“旱”“涝”两个灾星为祸人间。更为甚者,在这任火爆的“火筒河”里,即便是一场并不是很大的“白撞雨”也会山洪暴发,把人畜冲去见海龙王。
据传说,明代恩平反清英雄王兴,有一位志大才雄部将,在恩平上游聚集部众,意欲跃马统众与清兵一决高低。谁料渡河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暴发山洪,将他连人带马席卷而去,使这位抗清良将抱憾终生。传说有无根据不得而知。1948年七八月间,中共广东南路部队东征队卫生员吴清领百余伤病员在锦江上游的清湾区养伤,一位部队卫生员就是给隐蔽在河边岩洞的伤兵送药时,不幸被山洪夺去可爱的生命的。
至于锦水洪魔给中下游造成千万的灾难就更加严重了。翻开旧版《恩平县志》,诸如“XX年大水伤稼”“XX月大水毁房伤人无算”的记述连篇累牍,比比皆是。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四月,雨连昼夜,平地水深丈余,崩屋伤人,县城东门、县署公馆、左边科房和民舍坍塌。
嘉庆八年(1803年)8月大水,四门马路倒塌,北城墟、县署倾倒。咸丰二年(1852年)4月大水,平地水涨六七尺,塌屋甚多,松冈圩因此毁灭。民国32年(1943年),春连秋旱,有的地方只有3成面积种下,收成只有1成,由于连旱为灾,造成大饥荒,死人万余,哀鸿遍野,路有饿殍。民国34年(1945年),是有名的乙卯大水,洪水淹没了恩城省道桥,中下游一片泽国。
1949年,恩平和全国一获得解放,但是锦水妖龙并不因共和国的诞生而停止作恶。1950年6月5日,连日大雨,河水骤然暴涨,恩城水位高出桥面四米,街道水深2.4米;1953年7—8月,奇旱,五区尤重;1954年秋到1955年5月,一连250天无雨,至立夏仅插水稻46.7%。1957年9月22—23日,连降暴雨224.9毫米,受灾水稻8.7万亩,冲坏水利工程359处;1961年4月21—22日,降暴雨545.8毫米,淹没农田15.6万亩。1963年,连续8人月大旱,早稻减产1600万多斤,近50%的生产队减产……

【六】
面对严重的旱涝灾害,面对作恶不羁的锦水孽龙,恩平人民日盼夜盼,盼星星盼月亮,盼望有朝一日能够使锦江这条龙驯服,造福于人民,不再作恶。于是,就有梦想,就有了神话,就有了美丽的传说。
地仙孔武德,就是恩平人民心目中的福星。人们这样说,古时候,恩平县大田水口村有一个勇敢善良的青年叫孔武德,他看到锦水孽龙年复一年,肆意作恶,立志要降服恶龙,使之不再为祸一方。为了学法,孔武德历尽艰辛,前往江西龙虎山跟天师张道陵学法。一去十余寒暑,终于学有所成,回到家乡。这天,孔武德将锦江中游的几座石山点化成一群山羊,准备驱赶到上游去镇压孽龙,使之不再为祸。他骑在一头山羊背上,满心欢喜地做着降服孽龙、造福百姓的美梦,赶着羊群朝上游而去。鸡鸣时分,孔武德来到大田石山的地段,正准备把山羊点化为石山,翌日再赶,不料,遇上一位早起挑水的孕妇。孕妇看到孔武德的行藏,惊叫起来,破了法术,石山再也赶不动了,留在大田石山口,为人们留下一段美丽的想象。
星移物换,人们总期望有朝一日有一位新的孔武德出现,来个赶石鞭山,降服恶龙造福人间。直到新中国成立,人们才渐渐明白,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孔武德,根本就没有什么神仙,真正的神仙就是普罗大众,就是自己。只有新生的普罗大众,才有赶石移山的神奇力量。
新生的共和国决不会容妖龙作恶。1957年11月,由广东省水利厅、佛山地区水利局勘测队和恩平县水利科联合组成勘查组,开往锦江河上游,从地形、地质、水文等方面进行了实地的勘查和技术论证,对锦江流域作了规划,吹响了降服恶龙的地军号。
1958年8月25日,是值得恩平人民庆贺和纪念的日子。这天,“河排水库工程指挥部”正式成立,以民兵为主体的2000多名民工浩浩荡荡地开进工地,打响了降服妖龙的战斗。开工这天,工地人山人海,白发苍苍的老大爷来了,呀呀学语的小儿来了,不少的人天还未光就打着火把、扶老携幼赶来……,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乡民,目睹了新孔武德赶石鞭山锁蛟龙的壮观场面。
创业艰难经百战,历程崎岖困难多。降龙伟业不会一蹴而就,经过2年的全力奋战,锦江水库大坝浆砌石工程已由坝底珠基高程38米建到55米,但是由于当时经济困难,基建压缩,工程停工下马了。至今,人们怎么也忘记不了会战民工当时听停工消息时以泪洗面的场面和他们挥泪泣别工地的悲壮场景。
1963年,恩平出现严重春旱,水比油更贵,广大农民强烈要求续建河排工程。这年,经中央水电部批准,缩小大坝断面,按中型水库规模续建。从1963年至1965年止,在原来坝基迎水坡半面加高10米(加高部分坝顶宽3米),总库3000万立方米,输水涵管直径2.8米,开始蓄水灌溉。
锦江终于可以为人民解除旱患了,但是这种解除对恩平近20万亩盼水的农田来说,无异乎杯水车薪,少得可悲的杯水车薪、滴水车薪!
鹏翅奋展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970年7月,一个振奋人心的喜讯如同一股强劲的春风,迅即吹遍恩平大地,滋润着恩平农民干渴苦盼的心田。
原佛山地区革命委员会根据工农业发展的需要,并根据1960年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第一地质钻勘队对锦江库区和坝址进行较详细的地质报告,充分考虑群众的要求,决定按大二型水库的规模续建锦江水库。工程由佛山区革委会设立指挥部,调动全地区14个县市的青年民兵6000多人陆续进场施工。
旌旗动地连天来,千军万马战河排。平时6000多水电精英奋战在工地,突击时达10000多人。施工队伍以军事化编制组织,以一个县的民兵为营、公社为连、大队为排,分别担任开辟场地、开挖基础、采石运沙、砌筑大坝等工作任务。在施工中,大力开展集体、班组之间的劳动竞赛。他们在竞赛中赛质量、赛数量、赛精神、赛作风,编工地战报、办工地广播,搞得轰轰烈烈、热火朝天。哎,那才叫大会战,鼓舞人心的大会战!
锦江水库工程完成土方138万立方米,石方107万立方米。其中浆砌石28.7万立方米,砼方6.9万立方米,投工3787.8万工日,投资3294.6万元。水库大坝底宽58米、坝高63米、坝长350米,真像一座巍巍的人造石山,牢固地横空耸立,将锦江水拦腰拦着,在库区蓄将起来,按照人们的意愿去灌溉、发电。
锦江水库为二级工程建筑物,按照1964年省水电厅印发水电部建设总局规定,设计洪水标准为抗10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1000年一遇。1980年,中央水电部针对河南“75·8”暴雨成灾的情况提出水库防洪新标准,二级工程设计防洪标准为2000年一遇。经过水文分析计算,原有高4.5米、宽2米的溢洪闸不能满足安全要求。于是,在大坝右岸开挖一条宽100米的挑鼻敞式溢洪道,使校核洪水标准达到2000年一遇。
恩平人民的宿愿实现了!

【七】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当年参加河排会战的水利精英,如今大多发染霜花、饴儿弄孙。但谈起当年的降龙战斗,至今仍旧豪情勃发、壮志干云。不少人由1958年河排工程第一次兴建就参加会战,第二次续建和第三次续建都自始至终在场。他们把自己最壮丽的青春都献给了河排工程,都献给了降龙的战斗。
1998年6月那人黑色的下旬,社会上传出锦江水库垮坝的传闻。一位在河排工地干了7年的老民工嗤之以鼻,理直气壮地驳斥传言者,断言锦江水库大坝决不会垮。他自豪地告诉笔者,锦江水库大坝的修筑,每一个环节都按照技术规程的要求。大坝坝体结构是浆砌石重力坝,坝体深入岩层,砌坝的花岗岩石,每一块都精心挑选,挑出来的石块都用钢刷细细拭擦,然后用水冲净,才交由石工垒砌;砌坝的砂浆也严格按照标号要求,像这样垒砌的坝体经受得起洪魔的突袭,即使洪水漫过坝顶也不会垮坝。他说得是那样自信,使人无庸置疑,从一个侧面论证了工作质量。果如其言,大坝经受了考验,岿然不动。
历史不会忘记锦江水库水利建设者的丰功伟绩,巍巍大坝便是他们的不朽丰碑;同样,历史也不会忘记锦江水库移民为修建锦江水库作出的贡献和牺牲。如果没有他们的无私奉献,就没有降龙战斗的胜利。
1971年,锦江水库大坝攻坚进入决战阶段,库区开始移民,至1974年5月13日,已迁出1069户、5752人。迁出后新建了63个生产队,分布在附城、城南、良西、东成等9个公社。库区内的清湾公社,原是个山清水秀、林茂粮丰的地方。一方水土一方人,清湾人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对库区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充满着感情、充满着眷恋。库区有他们的寄托,有他们的期待,有他们的财产,有他们的温暖家园。他们的祖先很久很久以前就在清湾拓荒定居,艰苦创业,在清湾播种希望。清湾人对清湾的爱,爱得那样深沉、那样执着,真叫人为之动容、为之叹服。在那风雨如磬的岁月里,一旦有邪恶势力侵犯他们家园,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群起相抗,甚至以死拼搏。早晨在1945年春,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就在这里建立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更是中共部队经常活动的地方。清湾的山山水水,流传着不少军民团结、共抗敌顽的佳话。
对于这样美丽的地方,要割舍、要别离,真个是如刀剜心。然而,清湾人受党的教育和熏陶由来已久,他们识大体,顾大局。为了大局,他们义无反顾舍弃小家。当他们接到迁离的指示,便依依不舍地收拾行囊、扶老携幼、一步三回头地告别家园,到政府安置给他们的陌生而荒芜的地方重新安家创业。
清湾人易地创业,历尽艰辛,但他们并没有数典忘祖,他们念念不忘清湾,念念不忘清湾人的传统美德,他们新迁建的村名,大都用原来的村名,于是,恩平的地名志上,便有了5条潭洞村、6条大陂村……
辛勤的汗水浇灌,定然会结出丰硕的家业之果。清湾人外迁后,辛勤开拓,不懈努力,大都过上幸福生活。他们为锦江水库作出无私的奉献,锦江水库也对他们作殷勤的回报。他们的新迁地,都是托赖于锦江水的滋润浇灌,才能够旱涝保收,因而他们的生活才能够日新月异,蒸蒸日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位老清湾告诉笔者,他们之所以要用原来的村名,一来是为了使子子孙孙牢记他们的根,二来是为了告诫子子孙孙,他们恰恰是因为顾全大局,使锦江这条蛟龙降服,他们都和恩平人民一样,永远告别洪涝、告别灾难、告别恶梦,过上平安、祥和的幸福生活……
【八】
思绪茫茫书不尽,唯将心怀寄梦萦。我伫立船弦,还沉浸在对锦江水库的凝思之中,船儿已经在库畅游了一圈,回到大坝。
离舟登岸,站立在高大、伟岸、牢靠的锦江大坝。回望库区,夕阳吐艳,百里水库,山青水绿,水天辉映,一幅看不够、写不完、书不尽的壮美画卷。它引人入胜,使人陶醉,让人遐思。
面对赶石移山锁蛟龙建造出来的壮丽蓝图,面对着经过20多年特别是1998年6月的狂风暴雨洗礼仍然坚如磐石、稳如泰山的大坝,面对着曾经严重塌方、百孔千疮,经锦江人治理而换上钢筋铁骨、披上铜盔金甲、变得坚不可摧的西坝头山体,我的心头不禁凛然,不禁肃然。在人民群众所创造出来的辉煌业绩面前,任何搜索枯肠的描述,都不外是冰山一角,都显得苍白无力。一如我这篇寄自锦江水库的小文,只能够说是笔者对锦江水库、对锦江大坝一点微不足道的答谢,一声发自内心的深切问候和一份由衷而又真挚的祝福,还有的也许就是对关注和关爱着锦江水库人们的告慰罢了。
寄语大坝,两相珍重,我与锦江相约,他日日夜夜,梦里重逢……

【作家简介】罗学华,籍贯广东信宜,1976年起居恩平。现已于恩平市党史办公室主任岗位退休。历年从事地方史志工作,主编(主笔、主撰)恩平县(市)志,主编(主笔、主撰)恩平县(市)党史著述。是地方党史助理研究员(中级),有论文、专著获各级奖励。是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曾在国内外媒体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50余万字。
自幼嗜医,初中阶段即自学中医。退休后从医,专门钻研自然医学,主攻方向为体外经皮给药,人体经络药库学,以有中草药的开发利用。持徒手疗法中的人体X形疗法、阿是穴疗法(在这基础上悟出反阿是穴疗法)、原始点疗法、经膜疗法、经筋疗法外治为主,兼开发利用中草药内服,进行医术实践。案例涉及到中风后遗症康复、肩颈腰腿疼痛调理、内外科常见病医治,癌症放化疗后调理等等,创造过中医民间医疗史上的佳话,获得众多患者及家人好评。一年之前,感悟并创新,集上述众多疗法的精华于一体,创立了全新的徒手疗法“罗氏松筋散结疗法”,经一年实践,是一门最简单易学,最能为普劳大众掌握,但效果最好,最快拔除病根缓解症状的好疗法。著有“自然医学一一帮你活到100岁系列丛书”一套,《罗氏松筋散结疗法》即是其一。此书是作者钻研与使用人体外治疗法的经验总结,集众多徒手疗法之大成,并详解独创的一套全新的徒手疗法,本书旨在传播与推广这一疗法。将医学从高深的殿堂解放出来,成为广大群众战胜病魔的法宝。另有《常见内科病防治方略》、《常见外科病防治方略》已有初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