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父亲是一名生产队长
文/刘云奇
我的父亲离开我们已经16年了。他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一生平平凡凡、简简单单。然而,他在我的心中,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农民,同时也是一个无私正直的生产队长。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我的父亲应征入伍,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也是我国第一批义务兵。四年后,将转业到黑龙江建设兵团工作,就成了一名退伍军人。

也许父亲就应该天生是一个农民吧。本来转业后回家休一个月的探亲假,再到新的工作单位报道。当探亲假结束后父亲准备去黑龙江建设兵团报道。可是,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玩笑。这个玩笑许是开的有些大,竟让他当了一辈子的农民。每当父亲谈起此事,心中带有些许遗憾。父亲说,本来准备走的,去建设兵团要先到当地县城的长途汽车站乘坐汽车到省城,再乘坐火车到黑龙江。可是,走的那天老天爷却下了一整天的大雨,他在汽车站等到了天黑,却不见汽车的踪影,然后父亲就返回家了。第二天准备再走,可是奶奶说什么也不让我父亲走了,她哭得很伤心,因为我爷爷早逝,奶奶一人拉扯大父亲兄弟三人不容易,为了不让奶奶太伤心,父亲只好留在家乡务农,因此父亲就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
我父亲虽说没上过学,他参军后参加过识字班学习,在上世纪50年代的农村里也算得上是个识文断字的半个文化人。退伍后在村里也有一定的威信,就在大队担任民兵连长,他工作勤恳务实,赢得了村民的好评,村干部就推荐他入党。由于当时入党十分严格,社会关系非常重要,父亲的五叔曾在抗日时期当过几个月的伪兵,就因为他五叔政治上的污点,永远取消了父亲入党的资格。此后也就不能在大队担任职务,只能在生产队担任生产队长。这生产队长一干就是几十年,直到生产队解散。
父亲当了生产队长,一直兢兢业业,一心扑在生产队的工作上。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起床后顺着自己队的住户开始呐喊:“喂,上工了昂,拿上锄头,到XX地里锄地了昂!”或是“喂,上工了昂,背上铁锨,推上土车,往XX地里推粪撒粪了昂!”或是“喂,上工了昂,拿上镰刀,到XX地里割麦子了昂!”……他总是把地里的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他一连呐喊两边,然后回家推上土车,到村南的土疙瘩上装土,往家里的猪圈旁推两车土,再把事先弄好的草扔到猪圈里,再垫上土,这是我们这里每家每户都做的活——垫圈,给生产队积肥。这是上好的农家肥,种小麦、种谷子、种棉花时,用这些农家肥做底肥。父亲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做着这些平凡的工作,他把一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他热爱的生产队。直到把地包产到户,生产队解散。
有一件事,在我的记忆中,尤为深刻。那是一年的秋收种麦时期,我大约15岁,哥哥17岁,当时学校放了秋假,我们也和社员们一道投入到了秋收种麦的生产劳动中。当时没有农业机械,一切生产劳动都是靠体力劳动。在秋收种麦的农事中,一天一天的重体力农活把人们累的够呛。每个村都有下乡干部督促秋收种麦情况,公社干部催得紧,社员们每天天不亮就到地里干饭中的农活。记得有一天父亲起的特别早,大约就是凌晨4点左右,他呐喊了两遍,又像往常一样推土垫圏,然后就到干活的地方等着社员们上工,可能是连日来秋收累的缘故,再加上天还没亮,社员们到的较晚,我和哥哥去的也不够早,父亲可能生气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使劲搧了我哥哥一巴掌,哥哥的脸上立刻就有了五个巴掌印,哥哥也不敢吭声,其他社员见我哥哥挨了打,谁也不敢言语,都低着头认真的干活,来晚了的社员自知理亏,也赶忙投入到干活中了。

等早晨收工回家,我母亲已经做好饭,等着我们吃饭,看见哥哥脸上的巴掌印,问怎么回事,我就一五一十地说了是父亲打的,母亲心疼极了。这次,母亲生气了,等父亲记完工回来,母亲就和他吵起了架,一边吵架还数落父亲,你当了这么多年队长,家里的活你做过多少,你都把心思扑在生产队上,还得罪了不少人,别队的队长都能把自己的家人安排长期工或轻活。我跟着你受苦受罪,你为了队上的事打自己的儿子,你这算什么本事,说着说着竟然哭了。父亲自知理亏,一句话也不说,也许他也后悔打了我哥哥。
其实,我的父亲也很爱我们,尽管有时候他训斥我们。他总是把好吃的留给我们,他穿的衣裳都是家织地粗笨布。每年过年,都要给我们买几尺洋布做一件新上衣。无论日子多么紧,他咬着牙也要供我们上学。我在读高中时,学校经常让我们到某个村里锄地或是摘棉花,或是拉上拉车参加平整土地劳动。那个时候是叫什么“开门办学,走出去,请进来”。我产生了弃学的念头,觉得读完高中还是回家当农民,不如早点不上学回家到生产队上工给家里多挣工分。我把我的想法跟父母说了,父亲特别生气,非逼着我上学。我拗不过父亲,很不情愿的又去上学了。现在回想起来,我非常感激父亲,由于他的执着我迫不得已还得上学,我才在恢复高考的第二年(1978年8月1号2号)参加了全国的中专考试(只有那一年大中专考分卷考试,后来就是大中专一张卷考试),并上了一所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了一名乡村教师。
我的父亲很平凡,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他热爱的土地,把大半生的心血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生产队。

作者简介:刘云奇,石家庄市鹿泉人,初中退休教师。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石家庄市作家协会会员,鹿泉区作家协会会员。热爱写作,热爱生活,用文字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作品散见于网络文化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