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冈的微笑》
文/萧润泽
大同归来一年了,云冈佛陀的微笑总是在脑海浮现。不仅是真诚的微笑,还有暖心的微笑,更是大彻大悟的微笑……
新冠疫情使我多了些静。回味昙曜五窟,总是思叙万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对外来文化从来都是包容的。勤劳的中华儿女,对外来知识从来都是借鉴,学习并融入中华大地,深根开花结果的。 
历史的镜头回到汉末至魏晋时,那可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对汉文化的碰撞中,时扬时抑。在与自然界的地质灾害和瘟疫争取生存权的同时,还遭受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百姓几乎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鲜卑族统一北方并建立北魏政权后,特别是雄才大略的孝文帝的提出“我们在军事上是胜利者,在文化上应是汉文化的学生。”的纲领性思想推动下,通过命令所有官员学汉语、穿汉服、改汉名并与汉族通婚的实际行动,融入了农耕文明的大家庭。

可贵的是,鲜卑族在融入汉族文化中笃信佛教。相信佛陀能成为了拯救劳苦大众并能成为脱离苦海的精神家园。于是北魏政权举皇家之力在首都平城(大同)历时六十年兴建云冈石窟。并以海纳百川,胸有沧海的气魄,把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等先进文化的艺术表现手法请进来。在石窟中,骁勇彪悍的胡人雕像摩肩擦背,温文尔雅的汉人石雕随处可见,就连高鼻子深眼窝的雕刻也比比皆是,感觉就是世界石窟造像艺术的大展台。

细品云冈佛造像艺术的巨大特征就是:从深受印度犍陀罗风格和笈多艺术风格的影响到逐渐向汉地风格转变。也就是:引进,学习,融入汉文化的主体的过程。北魏迁都洛阳更是主动融入农耕文明的里程碑。佛陀的微笑总在庄严中给予着温和与亲切,他总是悲悯而关怀地看着人世间的一切。心安即吾家。佛,无需远寻,明心见性,见性即佛。
在色彩绚烂的第五窟到第十三窟,大量浅浮描绘了极度的肉体痛苦:割肉贸鸽、舍身饲虎、须达努好善乐施、五百强盗成佛等等,这些故事其艺术较狂热、紧张。与佛像宁静而微笑着的庄严主题形成对比强烈的渲染,将佛像衬托得更加至高无上。

佛教本身是依靠人自身的觉悟、人的智慧去求得解脱的宗教,可谓充满了人文精神。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或者佛陀当年创立佛教,主要的起因就在于他在观察生命现象时,发现生命是充满了痛苦烦恼的过程。人在自然界要面对气候变化,地质灾害,瘟疫流行等众多挑战,生、老、病、死,怎么依靠人自身的觉悟、人的智慧去求得解脱。佛陀用微笑给出了一个答案。
《大般涅槃经典》卷十五佛曾说: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这便是四无量心,即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心,是佛菩萨利益一切 众生的存心,是佛菩萨完满与高尚的清净心。
当下新冠病毒肆虐全球, 这是人与自然的又一次博弈,中华大地的抗疫斗争,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用微笑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佛笑之韵,酸甜苦辣。云冈的微笑用一种超脱尘世的表现手法,化作了极美、极善的精神境界,仿佛告诉我们:地球村在与各种瘟疫流行的战斗中,总会开放,包容,共享战疫经验。团结一致,用大智慧取得大胜利。
佛陀微笑中自然的流露出超脱尘世的平静,殊可抚慰人心,令我不能自拔。




萧润泽,号:源泽居士、虚无斋主。63年出生,重庆。重庆市书画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政协书画院特聘篆刻家。其作品多次获国家大奖,被众多收藏家、博物馆、机构、媒体、艺术家收藏。馈赠平台“天下文学传媒”印章,治印造诣极高。



红叶,长春市人,与共和国同龄。吉林朗诵艺术学会会 员。喜欢唱歌和朗读。喜马拉雅认证主播,昵名雪婆婆的问候,播有长篇纪实文学大道通天,古文美文专辑儿童故事专辑,诗歌散文专辑等。天下文学传媒副总裁。







